满满仪式感!古代开学礼你知道多少?

2024-09-01 08:01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  ◆  ◆  ◆  

开笔破蒙,人生始立。
说到9月1日,现代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学”,但在古代并不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中心,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顺应农事时律,因此开学时间通常会绕过农忙时节。据东汉后期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古时入学季分为三个: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
20世纪初,邻国日本的学制较为完备,成为了清政府教育改革的效仿对象,当时日本的新学年是秋季开学,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拟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癸卯学制》,即定为秋季开学。这是中国近代首部由国家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首次明确了全国中小学统一的开学时间(相当于公历的9月初)。但当时仍在使用农历,所以9月1日开学的说法仍未可确定。
直到1912年,孙中山宣布将农历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当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各中小学开学时间延续了清政府的提法,并进一步确定为公历9月1日,且使用至今。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又称癸卯学制。


虽然古代学制不规律,开学时间也不固定,但无论古今,教育都是中国家长的头等大事,古代家长们要操心的事儿,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少。

在小孩入学前,拜请老师是家长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像官学那样,有朝廷指派老师,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进得去官学,所以私塾在民间便起到了一定的学堂作用。但私塾也不完全一样:有些家境不错者可聘请教师到家中,为族人子弟教书;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则是乡里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借助寺庙、祠堂等场所,请老师来授课。

古人送小孩去读书,大多是在四岁至七岁,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进入学堂之前,家人要先给小孩置办学习用品,条件较好的家庭还会配备书童等服务人员。《红楼梦》记载贾宝玉读书的时候,茶壶盖碗、手炉脚炉等一应俱全,另有四个小书童陪伴和年长者在旁边看护。
一切准备妥当后,入学当天,讲究的家长们还会特意为孩子准备以下四样早餐:猪肝炒芹菜、蒸全尾鲮鱼、豆腐拌葱和两个红鸡蛋,寓意“勤学当官”“跃入龙门”“聪明伶俐”和“连中双元”。
接下来就是重要的一环:开学礼,古又称“入泮”。因周代诸侯所建的学校前设立有半圆形的池,每位新来的学生都要跨过这道池水才能去拜见孔子和老师,所以时人名称为“泮水”,学校即“泮宫”,入学礼也就被称为了“入泮礼”。
中国古代最注重“礼”,“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并根据《礼记》和《弟子规》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历经千年未改,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01
PART
正衣冠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学生们穿着正式长袍、黑缎子马褂和戴圆形黑缎帽站立,寓意表里一致,提醒做人的行为要正派。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堂。既相当于理清了思路,同样也是对先贤、老师的尊敬。

正衣冠



02
PART
行拜师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步入学堂后,先要行拜师礼。

而在对老师行礼之前,学生要先对一位更重要的老师行礼,那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学生拜,老师也同样跟着拜,要行“三跪九叩”大礼。

拜完了孔子,学生们再拜老师,只需“一跪三叩”就可。

行拜师礼


行完大礼,学生向老师赠送礼物——“束脩”。束脩最早就是咸肉,《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束脩”就不一定是咸肉了,也可以是丝绸等,再后来基本上就是指拜师费了。《二刻拍案惊奇》中写道:“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 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地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花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 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等等,这里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

束脩没有定额,只要礼数尽到,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奉送即可。若家中实在穷没钱交,物也可代。据《学记》记载,古代寒门学子,入学若出不起银两,可用“茶”和“炭”代替。

《儒林外史》曾提到一个叫周进的人,被乡民们请去当私塾教师,收到了各家送来的学费。结果打开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有三分的,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钱。”

除了束脩,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奉上“六礼”,通常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学生的诚心实意。

六礼束脩


03
PART
净手净心
磕完头、送完礼之后,学生们都已有些衣冠不整,就到了“净手净心”环节。老师会叫人端来盛着水的盆,学生要按老师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洗手,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
净手净心


04
PART
开笔礼
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由老师手持蘸有朱砂色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这点颇像印度女性额头上的“吉祥痣”。对于印度妇女而言,吉祥痣拥有三种含义:一表示婚姻状态,有之,便已婚;二则表示其夫健在;三则表示家庭平安,一切吉祥。因此在印度的婚礼上点吉祥痣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过程。而在这里,点朱砂痣,则是为了开通学生的智慧,因“痣”与“智”谐音,故人们寄希望于这一红“痣”能让学生目明心亮,学习一点就通。

朱砂开智


“击鼓明志”来源于《学记》,其中曾提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思是说,学堂以敲鼓为令,学生听到鼓声后,就要打开书包,读书听讲,以示对读书的重视。

最后是“描红开笔”,由私塾老师带领着学生写下人生的第一个字,一般来说,都会写“人”“一”这种笔画较简单的字。虽然笔画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描红开笔


在有些私塾里,最后还会“拜笔师”。据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发明了毛笔,被视为毛笔制造业的祖师爷,这在有些学堂也受到尊奉。

完成了上面这一系列程序以后,“入泮”即宣告结束,代表学生已经正式拜在老师门下,开始踏上“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当然,学生入学礼另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层级和情形,如考中进士者入太学、皇族子弟开学等等,场面自然更为热烈,出席的来宾身份也更高贵,但其流程则多是依照《礼记》等传统经典,并没有太大差别。

古时的入学礼看似非常复杂,却蕴含了很多道理,处处体现着严肃的仪式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开学典礼都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用心读书,未来能够一展宏图

END

编辑丨江南
小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东方文化杂志社
文化铸造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