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台湾金门的报道颇多。除了金门子弟李洋及王齐麟在巴黎奥运会羽毛球男双决赛中夺金外,最为人关注的,是两岸终就年初的“2•14”恶性撞船事件善后事宜达成共识,还有金门具军人背景胡姓钓客被大陆扣押后终获释,然8月17日又不幸有陆籍渔船被撞沉,后续发展及是否衍生更多问题,尚难预料。分析其背景原因,既有必然,也不乏偶然。
自从两岸官方沟通管道中断,加上疫后旅游团禁令导致直航点所剩无几以来,仅一水之隔、因小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渔业区高度重迭的金门,便成为两岸间最便捷的接触平台,扮演起连系桥梁或危机前哨的角色。
金门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岛)、烈屿(小金门岛)、大担岛、二担岛等十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在151平方公里左右。大金门岛面积131.7平方公里,呈哑铃状;在它的西边,便是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金门岛。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金门的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历史上郑成功、施琅攻取台湾,都是以金门为出发地,因此,金门又被称为“台湾的桥头堡”。
1949年以前,金门还一片荒芜。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这里才逐渐有了人烟。1949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厦门要塞司令部成立金门要塞总台,开始在岛上构筑工事,铺设通信线路。
在随后相当长的日子里,金门岛一直是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沿。最高峰的时候,有多达20多万的国民党官兵驻守金门岛,占国民党军队官兵总数的四分之一。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成功攻取厦门,随后准备进攻金门。由于船只数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后。直到10月25日,金门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以9000余人的兵力,在凌晨时分登陆金门。国共双方激战3天,最终解放军因后援不继而大部分壮烈牺牲,余部被俘,国民党方面称为“古宁头大捷”。
金门战役影响深远,它使解放军对登陆战的艰巨有了深刻认识,不敢再像过去那样单靠陆军发起登陆作战,从而阻止了解放军进军台湾的脚步,间接导致了两岸分隔而治的局面。
金门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著名将领胡琏的第十二兵团奉命就地改为金门防卫司令部,胡琏担任司令。此后,人称“金门王”的胡琏持之以恒地干着一件事,那就是:深挖洞、广积粮、多藏弹药。在“八二三炮战”前,金门构筑完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岛防御体系,各种坑道纵横交错,有外国记者把掏空的金门称为“一块布满窟窿的瑞士奶酪”。
这段时间,台湾海峡也曾经多次发生武装冲突,有小规模的武装登陆,也有海战、空战,炮弹的往来更是家常便饭。抗美援朝结束后,从朝鲜战场上撤退下来的、装备着优良的苏式武器的志愿军精锐部队,被全数部署到金门对岸,对金门形成三面环伺的状态,两岸的军事氛围更加紧张。
金门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前线,也是政治力量周旋的舞台。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美国政府内部一直有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声音,意图将台湾从中国主权中分割出去,为“协防”台湾、围堵红色中国提供“合法”依据。为此,美国政府多次要求蒋介石放弃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为两岸政治上的完全切断联系作准备,但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1954年9月6日,东南亚公约组织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除了美国,英国、法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都反对台湾加入。美国只好与台湾单独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同年10月,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抵达台湾,台美双方开始交涉条约签订问题。台湾方面主张条约范围应该包括金门、马祖和整个中国大陆在内,而美国的立场则是坚持只有台湾和澎湖。双方僵持不下,交涉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达成一致意见。
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其中规定美国政府对台的防卫义务仅限台湾和澎湖列岛。《共同防御条约》明确规定了是“协防”台澎,不包括金马外岛。
《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之后,蒋介石也对美国记者说“金马乃是‘中华民国’的生命线”,“放弃金马,即等于放弃我们反共抗俄整个事业”,“不论美国‘协防’与否,我们自己将不顾一切牺牲予以确保”。对于蒋介石的强硬态度,美国最终没有明确表态。
1958年7月15日,美军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7月16日,中国政府发出了谴责侵略的声明。7月17日,北京举行了50万人的集会游行,游行队伍高呼“美国军队从黎巴嫩滚出去”,同时也喊出了“美帝国主义从我国台湾领土滚出去”的口号。台湾海峡战云密布。
7月17日,台湾方面军方宣布,三军已处于“特别警戒状态”,全体官兵停止一切休假。
7月18日夜,中共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紧急扩大会议,毛泽东说:“美军在黎巴嫩、英军在约旦登陆,镇压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我们游行示威是一个方面,是道义上的支持,从政治上打击帝国主义。同时,我们不能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而且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作出了炮击金门的指示。次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挑衅行为,绝不会袖手旁观!”
7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到作战命令,要求24日夜全军进入阵地。
8月7日和8月14日,两岸空军在台湾海峡上空发生激烈空战。
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
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没有美国人护航为条件”暂停炮击7天。
10月13日,彭德怀又宣布再停火两个星期,以使金门军民同胞得到充分补给。
10月19日,美国军舰再次为国民党军护航侵入金门海域,同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拟于21日访台。解放军宣布停火无效,提前恢复炮击。
对于金门之战,人们往往只能说清楚其开战的日子,却没人能说清战争到底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关于停战时间大致有三种观点:一、台湾方面有不少人倾向在炮战45天处划上句号。因为10月6日这一天,彭德怀宣布了“停火”,想借此说明我军打不下去主动放弃战争,能反衬台湾的“胜利”。二、大陆方面比较权威的意见是,炮战打了64天,因为10月25日这一天,《再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更倾向于和平解决。三、认为一直到1979年1月1日,美台结束外交关系,《共同防御条约》终止。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金门之战才算结束。
今时今日的金门已成为旅游圣地,金门地下四通八达的民防地道,如今许多摇身一变成了热门观光景点。
回头看历史,再看当下。两岸能否恪守“不开第一枪”,“金门默契”的历史启示或应为今人所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