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传千年,书写着东方文化的底色

2024-11-08 08:00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  ◆  ◆  ◆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墨,镌入中国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之一。
中国文人素爱自称为“墨客”,书画作品则称为“墨迹”“墨宝”,而“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的内涵演化到了极致。

墨,从字形上看,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

在人工制墨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天然颜料进行书写,比如木炭、石墨。将石墨捣碎加入清水,就是最原始的墨汁。但在使用中人们发现,石墨研磨得再细,依然会有颗粒感且书写不够流畅。

更细腻的黑灰在哪里?东汉末年曹植在一首诗给出了答案:“墨出青松烟”。

徽州产墨,至今已有1200年历史。名声鹤起,则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

南唐时期,徽墨创始人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从河北易水南下逃至歙州,见“山有黄山、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松佳水秀,极宜制墨,于是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并被歙州用作贡品,深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委任奚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国姓李,奚墨因此称作李墨,一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制墨业流派纷呈,名工辈出,从以松烟为原料的松烟墨,发展出以桐油为原料的油烟墨。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便更名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
明代中期,徽州制墨业空前繁荣,松烟、油烟并举,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贵重原料,质地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形成歙墨、休宁墨、婺源墨三大流派。

历史上的徽墨名家有明、清时期各四大家之说。明代徽墨四大家为:邵格之、罗小华、程君房和方于鲁;清代徽墨则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家”为代表。胡开文墨店始创于清乾隆年间,其所制“苍珮室”徽墨,屡次被清宫选为贡品。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时至今日,徽州仍是中国唯一的制墨中心。徽墨除了画画、写字,还用于古画、古籍修复等领域。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书于纸上,一点如漆,万载存真,文人墨客莫不视为爱物。


徽墨究竟好在哪里?


古人说“一两黄金一两墨”,指的就是徽墨。由于配方讲究、工艺复杂,徽墨不仅在古代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奢侈品”,如今一块上好的徽墨价格也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徽墨凭什么那么贵?它又究竟好在哪里?

传统徽墨制作需要经过:选料→炼烟→漂洗→和胶→杵捣→成型→晾墨→挫边→洗水→填金→包装等复杂工序。其中,烟的细度要求为1200-1500目;原料漂洗要达到3次以上;杵捣要200次以上;晾墨的温度控制在20-25℃……

一锭墨的品质好坏首先是原材料决定的,徽墨最常见的有松烟墨和油烟墨,松烟墨是以松树为燃料,过去历代制墨的松烟均由黄山松炼制,出烟率高,烟的细黑度好;油烟墨则是以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炼制。油烟墨的光泽黑润度更佳,价格也比前者要高。

炼烟是一门苦差事,在一间完全封闭的高温烟房里,点起一盏盏桐油灯,上面罩盖一只只大瓷碗,袅袅飞烟把罩盖碗熏得墨黑,沉淀起一层薄薄的粉末,匠人挥汗如雨地穿梭于高温烟房中,不停地拨灯芯、添油和扫烟。一首民间流传的诗歌道出了制墨的不易,“烟房点烟实难熬,赤身喘气入阴曹。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

光有烟灰还不行,黏合还需要上好的胶,最常用的就是猪骨头、牛骨头熬的骨胶,最高级的油烟墨里放的是阿胶,也就是驴皮胶,还有各种中药材,丁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珍贵材料,真正是:“一两徽墨一两金!”

这些药材并不是单纯为了贵而添加,每一项都有真正的用途,使徽墨色泽如漆、墨迹不腐、墨香沁人,掭笔不胶,入纸不晕。比如:珍珠粉可以在研磨时让墨粉颗粒磨得更细腻;冰片可以防虫、防蛀;麝香因为有渗透力,可以帮助墨粉更好地渗入纸中……

所有原料混在一起后就形成了墨胚,这之后还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捶打捣杵,保证各种原料混合均匀。最终墨胚必须搓揉到没有丝毫裂缝,才可以放入模具压制成型。

成型后的墨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干燥,晾墨房要保持恒温恒湿,不能风吹和日晒,同时还要定期翻面避免墨的变形,圆柱形的更是需要用棉纸垂直悬挂以保持形状。

通常一两的墨锭就需要晾晒6个月时间,墨锭越大、品质要求越高,需要的时间越长。晾干后的徽墨还要描金填色,再次晾干,一块徽墨才算最终诞生。

不过,过去制作徽墨炼松烟都是用虬劲的黄山松,黄山松被禁止砍伐后,则多改用外地一些不成材的松树,而且,现在人工种植的中草药质量也不如以前野生的,这些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尴尬。

古墨行情正加快向上


数千年的历史洪流下,徽墨早已超越了其最初作为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筑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文人墨客一般都爱用老墨,因为新墨含胶较重,存放几年后胶性减退,用来书写、画画,效果会更好。因此历代文人大多有藏墨的爱好,这种风气至明嘉靖、万历时期尤其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按用途划分,墨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注重实用性,观赏墨则注重形状、色彩和装潢。好的观赏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
不过,好墨素来难以长久存世。因墨性使然,墨锭在干燥的北方容易开裂,在潮湿的南方则容易发霉。年代太过久远的,墨锭又会风化,失去使用价值,100年以上的古墨已属罕见。所以,在古墨收藏界流传着一句话:“唐宋墨绝世,明代墨珍罕”。

明 程君房 五松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来自日本等国的海外买家是最早开始大量收购名墨的。早在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有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10锭)拍出套墨的最高价——55万元。1996年,该公司拍出的《御制天府永藏玺墨》,成交价46.2万元,创造了单锭墨的最高纪录。这些“天价”成交大部分都是出自于海外买家之手。

《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10锭) 


近年来,随着古玩风盛行,墨品收藏作为后起之秀吸引了国内藏家不少视线,古墨行情正加快向上。一旦有墨中珍品出现,竞拍者都会激烈竞价。2007年、2015年,乾隆的御墨曾在中国嘉德秋拍、保利秋拍中分别拍出448万元、822.25万元的高价,再次印证了“好墨金不换”的美名。

评判一墨锭的收藏价值,除了看墨品以外,墨锭的使用者、制作者以及其历史见证意义,也都是重要标准。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墨收藏价值较高:1.名家使用过的墨锭;2.御墨(皇室的墨锭);3.进贡墨(某位制墨匠送给朝廷大臣的礼物);4.景物墨(尤其是描绘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物的墨锭)

除了关注好墨,还可以留意一下墨锭的周边物品,比如“墨床”,即搁墨用的小案架,再比如,记载墨的各种书籍,也就是俗称的“墨谱”。

《方氏墨谱》共收录明代制墨大师之一:方于鲁所制名墨造型图案385式。


另外,自古以来,文人为书画自用就有蓄墨之好,这种习惯也直接促生了文人自制墨的发展,在清中期文人定制墨的风潮达到了顶峰。

文人定制墨质量好,又有附加价值,是徽墨收藏中的热门品种。全国有名的老字号老胡开文墨厂一直有给名家做“定版墨”的传统,比如范曾、刘海粟、唐云等人都是“旧客”。1985年,还推出一款高档的“中国书画家墨”,用张大千、刘海粟、唐云、程十发等书画家所题诗画为范本,做成模具。现在,人们对高档墨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画家都会亲自去墨厂定制专属的墨品。

不过,徽墨作为书写画画的工具,收藏价值的核心还是体现在使用价值上,判断一锭墨品的好坏,归根到底还是看用起来的效果。

千年以来,文墨合着笔、纸、砚,书写了无数文人无穷想象与创造力,也书写着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而又朴素的底色。

研墨,这项曾经是中国书画创作中的重要一步逐渐被边缘化,古老徽墨制作工艺又由谁来传承?

END

编辑丨南方
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东方文化杂志社
文化铸造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