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虫创意)
1. 城乡关系:从分离向融合发展
2. 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
3. 城乡融合,三大思维方式转变
4. 城乡融合,三种实施路径
在探讨国家发展的大棋盘上,城乡融合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它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那么,什么是城乡融合?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城乡融合?又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呢?
▼
绿带公园是城乡融合较为常见的方式
01
城乡关系:从分离向融合发展
想弄明白城乡融合,咱们得先回过头看看城乡关系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城乡关系变化是有迹可循的,走向城乡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城乡未能融合,
是导致众多乡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
▼
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激发返乡创业
城乡融合的目标不仅在于给乡村「输血」,更在于「造血」。比如说,让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放宽乡村土地交易限制等等。
▼
多数乡村缺少强劲的经济发展抓手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同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强调城乡融合是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关系。
02
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主战场
费孝通曾经提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模式,并强调要「及早研究小城镇社区的空间布局」,认为「农民安心在小城镇生活,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出路」。
▼
乡镇企业的走弱,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
到了1998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农业和农村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重新强调「小城镇、大战略」的四大原因如下:
一是,小城镇的独特定位。
小城镇处于城乡交界处,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向上能推动城镇化进程,向下能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
二是,城镇化进程的下半场。
随着城镇化率仍有10%-15%的增长空间,未来还有2-4亿农民需要进城。小城镇将成为承载这些人口的重要平台。
三是,新土地政策下的机遇。
新土地政策下,小城镇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土地资源。随着土地政策的松绑,农村土地将大量释放,小城镇的低成本优势将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乡融合提供关键的要素支持。
▼
土地政策开始松绑,农村土地将有大量释放
四是,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农村消费支出增速已经超过了城市。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出现负增长,但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了2.9%。
03
城乡融合,三大思维方式转变
思维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发展乡村并不是要保留所有的乡村,而是要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优化城镇结构,思考顺位回归「人」为核心,实现「人与人」的均衡比「地与地」的均衡更重要。小城镇需要从小循环向大循环迈进,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跃迁。
▼
融合即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
县域要融入都市圈经济
具体转变如下:
1. 转变一:从生产力布局角度优化城镇结构
现在提到乡村发展,我们需要有一种全局思维。「融合」不仅仅是强调城乡发展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共存,更是要把乡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安吉既在践行两山理念,
也在坚定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更重要的是,农民面临着人多地少的严峻情况,仅靠农业种植难以致富。中国目前仍有约2亿人完全从事农业,而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测算,中国农业只需5000万劳动力,甚至3000万就足够。这意味着农村有1.5亿到1.7亿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工商领域就业。
2. 转变二:思考顺位回归「人」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湖州提出「无差别城乡」理念
(来源:图虫创意)
也就是说,未来的城乡融合应当达到这样的状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生活和工作,人们都不会感到落差,不会有文明水平的割裂感,也不会有身份地位上的悬殊和国民待遇上的差异。
3. 转变三:县域经济向大循环迈进,实现向都市圈经济跃迁
都市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区域竞争的逻辑,从「单打独斗」转向「集团军作战」。
▼
县域经济向大循环迈进,吸引更多「城里人」消费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条件突出的小城镇,应抓住都市圈经济的机遇,实现深度协同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加入都市圈经济后,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层次、经济增长动力以及资源配置方式都将得到升级。
04
城乡融合,三种实施路径
1. 撤乡融城型
主要以城镇化为主要手段,通过合村并居、异地安置等方式,实现农民完全融入小城镇社会。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
▼
在媒体声讨「千城一面」的同时,
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基本服务的同步
户口登记实现了「一元化」,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医疗、教育等差别待遇逐步消除。
▍解决就业需求
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是市民化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求职渠道,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对农民来说非常困难。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就业触手可及,并借助集体经济来创造就业机会。
一种解决思路:新创建产业园。
在安置区旁边建设产业新区,创新发展本地优势产业。例如,河南新乡长垣的职业装小镇。长垣是黄河泛滥的高发区域,涉及迁建居民超过3万人。
▼
长垣沿黄河修建的防洪堤
为了安置这些转移人口,长垣在中心城区新建了「职业装小镇」,集中解决滩区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职业装小镇以「家门口就业」为导向,规划成为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生活服务配套、4A级工业旅游示范于一体的创想工装小镇。
▼
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
(来源:图虫创意)
因此,惠水县与盛华职业学院合作,成功打造了产教闭环,带动产业集聚。明确方向,职校转型,构建数字「新领」培养架构,企业参与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订单式培养,并对实习合格的学生100%推荐就业。
另一种解决思路:集体资产造血。
国家不断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进城农民能够持续享有集体经济收益。
▼
湖州南浔区
(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有实力的村镇,则可以通过飞地模式,腾挪用地指标集中发展园区经济,构建产业集群,实现发展跃迁。
▼
嘉善县中德生态产业园
说完解决就业强需求,我们再来看一些解决生活需求的思路。
▍解决生活需求
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在减少,城乡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村卫生室共有607597家,同比上一年度减少了8934家;乡镇卫生院共有35279家,同比上一年度减少了593家。
龙头牵引可以从生活最为「短缺」的配套入手:
在教育龙头带动方面,南通市海门区通过集团化办学,以师资流动、管理统一推进教育优质均衡。
▼
南通市海门区
(来源:图虫创意)
海门区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组建了12个义务教育管理集团。
▼
广东阳西县
(来源:图虫创意)
医疗共同体内建立了医学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远程诊断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实行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建立了县镇联合病房和专家工作室,实行科对科精准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乡土文化的延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社区农园,延续乡村种植习惯,延展城市化科普和社交功能。
▼
成都麓湖国际社区
(来源:图虫创意)
二是,建设文化礼堂,延续传统文脉,承载公共活动,让农民找到归属感。
2. 以城补乡型
该路径的核心是:保留乡村的社会形态,利用乡村的禀赋,借势城市要素,塑造与城市经济互补的功能与价值。
▼
发展旅游已成为乡村的基本标配
然而,对于大多数乡村来说,旅游业并不能成为经济支柱。因为不具备旅游特色是大多数乡村的现状,它们往往以复制流行元素为主,导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无法长期吸引游客。
▼
乡村文旅容易盲目跟风,例如彩绘形式
(摄影@毕昕)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保留下来的乡村而言,旅游业仅仅是第一步,但绝不是全部。旅游业主要起到营销作用,而不是经济动能。
▍风景化的办公环境
利用乡野风景中的存量房屋,改造成风景中的办公空间。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窗外的风景也是生产力,优美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思想灵感。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
▼
日本德岛县神山町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高能级的数字基建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不亚于大城市的信息化高速公路。对于乡村的双创人群来说,生活环境可以是乡野的,但数字基建必须是高标准的。特别是在远程办公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逐渐摆脱地理位置的限制,而让他们可以「在乡不离城」的关键正是数字基建。
▍田园的生活方式
放大城乡的生活差异,强化健康、有机、低碳的生活方式的吸引力。双创人群向往的是与都市相反的生活方式,如民风淳朴的村镇、梦幻般的稻田、层层叠叠的梯田、健康有机的食品……
▼
昆山市尚明甸村
(来源:图虫创意)
▍复合型的邻里空间
打造多样化的邻里空间,为双创人群提供功能复合的交流互动空间。虽然双创人群久居村内,但他们经历过都市的精彩生活,因此一些互动需求是刚需。
▼
上海罗泾塘湾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新增了公园、步道、便民服务点等设施
此外,还应完善双创人才招引政策,打破人才入乡壁垒,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潜在发展方向(如科创、文创类),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相关人才和资源。
3. 城乡共荣型
该路径的核心是:紧邻都市圈中心城市,借势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经济分工,实现与中心城市平等同频发展。
▍一是,精准抢占都市经济赛道
抢先发展能够与大都市主导产业共振的产业,形成链条式合作。例如,在广清一体化背景下,广州和清远共建产业园区,引导广州的优势产业将产业链向清远延伸和集聚。
▼
清远市清城区承接了
广清一体化背景下大量产业园区建设
(来源:图虫创意)
2014年,两地共建广清产业园,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园区的发展思路——按照与珠三角的价值链分工,引导广州具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智能家居、精细化工等科技型企业,将产业链向清远延伸和集聚。
▼
小镇沃尔瑟姆聚集了众多科学仪器产业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二是,最大化压缩产业成本
城乡融合要做到两地产业扶持政策取最优,两地产业运营成本取最低。再以广清一体化为例,2019年1月,广州、清远两市开始探索建设「广清特别合作区」,规划面积达112.5平方公里,包含「三园」「一城」(广清空港新城)。
▼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佛(佛冈)产业园
▍三是,提供大都市级别的品质生活
城乡融合区要与大都市争夺资源,一些都市化的优质硬件设施是必需的。但相比大都市,这些区域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所以不与大都市比拼优质资源的总量,而是比拼城市局部优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通过品质生活以巧取胜,以小搏大。
▼
慈溪文化商务区
(来源:图虫创意)
此外,产业人才格外关注的学校、生态等生活「超」配套,城乡融合区需格外重视建设。
▼
作为产业人才的超配套,
嘉兴平湖市经开区以教育招商锚固人才
不断吸引外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来源:图虫创意)
05
结语
城乡融合不仅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更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通过撤乡融城、以城补乡以及城乡共荣三种路径,我们可以看到城乡融合的实践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
▼
城乡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不断探索
(来源:图虫创意)
在未来的发展中,各都市圈需要不断优化城乡融合的策略,既要关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与生活需求,也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还要充分发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
点击关键词,这是我们为你推荐的
大理1 大理2 鄱阳湖1 鄱阳湖2 山东 问诊主题公园1 问诊主题公园2
「丁俊杰看城市」微信公众平台转载须知
署名作者的原创作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可添加关注、如需帮助请发送邮件或电话联系
丁俊杰·江湖人称老勾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
崔永元口述历史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广告传播研究专家
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