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老师离世了。
习惯了她在讲台上精神矍铄地为学生授课的样子,我几乎忘记了她已是百岁高龄。突然听到这个噩耗,很是吃惊,不禁涌起无限的思念与敬意。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里有不少叶老师的著作,我借阅了几本,在拥挤的地铁上细细品读。她的文字深刻而富有洞见,对古典诗词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论诗人名气多大,只要作品有不足之处,她都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这种直言的勇气和胸襟,正是大家风范的体现。通过了解哪些诗句存在不足,以及不足之处何在,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品味好诗的精妙之处。
作为中国古诗词研究的泰斗,叶嘉莹老师的人生辗转波折。从北平到南京,再到台湾、北美,最终回到中国大陆,她一生都在为古诗词的传播而奔走。正如她所言,诗词是有生命和力量的。通过她的书籍和课堂,许多人得以领略古典诗词的美妙,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然而,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奇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连规范的白话文都难得一见,文言文和古典诗词更显遥远。那么,古诗词在当下还有何意义?它是否值得叶老师如此倾注心血,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我认为,我们不仅需要读诗,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诗词的滋养。
一、语言的凝练与表达的艺术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读诗,就不会恰当地表达自己。《毛诗大序》开篇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诗是情感和志向的表达。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张力,学习诗歌,能够整理思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掌握凝练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此外,当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我们更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而许多无法言状的情绪,恰恰能在诗歌中找到答案。
最近天气转冷,天黑得越来越早,每天晚上回家,都可以看到月亮挂在天边。不知怎的,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句诗:“高高秋月照长城。”在短暂的瞬间,我只觉得这句诗真好,清冷而美,淡雅从容,宁静致远。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诗,细思之下,才意识到这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一千多年前戍边士兵的离愁,或许正映衬着我的心境。
二、陌生感中的心灵宁静
有人戏言:“所谓现代诗,就是多按几个回车键。”虽是玩笑,但其实反映了诗歌的本质:诗是陌生的语言,能带来疏离感。好的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境,让我们从喧嚣和忙碌中抽离出来,寻得一片宁静。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心不静,便听不到许多声音;眼不明,就看不见许多真相。
相比于其它文学形式,诗歌还有着独特的魅力:篇幅短小,却直抵人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被边缘化,无法接触经史等文化知识,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诗人、女词人,她们结诗社、写诗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解放,一群青年男女对新诗产生了狂热的追求。在黑暗困顿的日子,诗词仿佛打开了一扇小窗,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光明。一首诗,几十个字,读起来用不了几分钟,背后却有无数美、感动和故事。同样地,在我许多个失眠的夜晚,正是听着叶嘉莹以及其他老师讲述古诗词,才能安然入睡。
三、生命的感发
叶老师有个著名的“感发”论:“兴发感动之作用,是为诗歌之基本生命力。”在熙熙攘攘的社会,孤独感和无力感时常伴随我们。诗歌以其感发的力量,连接着读者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找到共鸣,抵御内心的孤独,对抗生命的无常。
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简短的诗句,看似同样洒脱豪迈,背后却是李白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是盛唐繁华到安史之乱的家国变迁,更是一个人从意气风发到笑对人生的生命转变。
叶老师的一生充满坎坷,她曾经历过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沉痛,也曾体味亲人相继离去的哀恸和漂泊他乡的孤独苦楚。但无数磨难过后,她依然坚强而乐观,优雅而从容。正是古诗词,给予了她莫大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慰藉。她曾与导师顾随先后填过一阕《踏莎行》,均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结尾,表达了对困境的忍耐和对未来的希望,正映照着叶老师的心境和际遇。
四、审美能力的提升
中学时初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文字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至今难忘。为何如此?其实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有一个字:“美”。比如下面这一段: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而叶嘉莹称之为“潜能”,通过象征或符示来体会,也可以通过语码的联想和语言的结构来体会。无论是“境界”还是“潜能”,都蕴含着多重美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色彩之美;“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是音韵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景物之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情感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哲思之美。诗词之美,或直截了当,或余韵悠长,总能打动人心。
高二暑假,我和母亲一起去桂林游玩,曾填过一首词:
蝶恋花•游桂林
泛舟漓江风雨桥,清风相扰,窅然去烦恼。远处青山话缥缈,眼前绿水诉妖娆。
江山易颜把景抛,当时简斋,犹识此面貌?今者徒羡前人好,后世不知今逍遥!
当时的我,主要的烦恼是学业压力,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高三的未知和不安。或许我还未意识到,人生会有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起伏。我特别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它曾在许多时刻提醒我,忘却烦恼,享受当下。对我而言,这就是诗词的力量。
叶嘉莹老师的离世,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巨大损失。但正如李杜诗歌历经千年依旧光芒万丈,她的精神和学术成果,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诗意永存,愿我们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