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教育   2024-11-25 15:57   河南  

送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一个人写的诗,就代表其真正的性格、心灵,甚至透露了未来。我那时不懂这些大道理,现在回望,我这个人(内心)可能是有一种坚韧的力量。在寒冷的时候,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可以站着,我可以坚持……看我作的诗,我伯父认为,我这个人不是有福之人,却是坚强之人。我的人生有几个阶段,后来就先后遭遇了很多不幸。

——叶嘉莹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11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号迦陵,19247月,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9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2月,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叶嘉莹的一生,“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弱德之美

叶嘉莹曾创造过一个独特的概念:“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遭遇不可抗力时,隐忍收敛却默默坚守的美。她解释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种“弱德之美”,不仅是她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是她诗词创作中的精神内核。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而身陷困苦时,诗词又何尝不是一束照亮生命的光。叶嘉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
叶嘉莹的诗词中充满了这种“弱德之美”。叶嘉莹一生,也践行了自己在词学中创建的弱德之美,成长于战乱年代,经历了许多磨难:年幼时与父亲长期离散;17岁时母亲突然病逝;辗转赴台后,丈夫又被投入监狱……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叶嘉莹曾感慨,人生漂泊若浮萍。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弱而为德,并非软弱,而是在“弱”的姿态中始终保有一份持守的力量。
所谓诗歌,是诗人生命的流淌。
“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
 ——(《哭母诗八首》)
这是叶嘉莹17岁失去母亲,她写下了七绝《哭母诗》八首。其中如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空余旧物思言笑,几度凝眸双泪垂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等悲痛欲绝之句,字字读来都浓情透纸。
“室迩人遐,杨柳多情偏怨别;
雨余春暮,海棠憔悴不成春。
这是叶嘉莹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带着尚在哺乳的女儿被抓、丈夫入狱三年、几多漂泊后在梦中浮现的联语,是她潜意识中对离合聚散不由人、海棠憔悴好景难常的感伤。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翻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作此诗时,叶嘉莹只有26岁,她在台湾寄人篱下,并独自抚养女儿。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她说:我怀念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想念我的亲友、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以及北京我熟悉的一切。
1976324日,叶嘉莹的长女言言与其夫婿在多伦多一起车祸中悲惨罹难。遽然遭此无情打击,她在伤痛之际,写下了哀婉悱恻的《哭女诗》十首。试录其中二首:

哭母髫年满战尘,哭爷剩作转蓬身。

谁知百劫余生日,更哭明珠掌上珍。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少时失母,中年丧女,均为人世间最伤痛最无奈之事。但叶嘉莹没有沉浸在悲痛中,反而再一次悟觉了生死无常之理,随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决心放下乐享余年的小我心态以及做普通外婆的小家观念,决意回返祖国内地教书,既圆一直以来的还乡之梦,又可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她为此有两首七绝,书写当日的心愿: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她吐露心迹道:我怀念我的故乡,怀念我的祖国。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好的办法报国,我只能把我所体会的、我所传承的中国诗歌中的美好的品格和修养传给下一代。如果我没有尽到我的力量,下对不起诸位年轻人,上对不起我们前一代的那些杰出的诗人、词人的作品。我这一辈子真是经历了太多苦难。我的心像水一样,我可以经过打击,然后仍然保持内心的方向,我并没被苦难打倒。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读诗词。她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溪词说》《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古典诗歌吟诵九讲》《给孩子的诗词》等几十种论著,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诗人席慕蓉直言她就是诗魂

痖弦称赞叶嘉莹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

董卿赞叶嘉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他回忆在台大读书的时候常常从外文系逃课去听叶先生的课;

人们说,她是穿裙子的士,桃李满天下。

叶嘉莹说,“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

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诚然如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人间真的没有了诗,那我们的人生就无聊无味了。诗是心灵里最美的情感,是人生中最纯真最高贵的东西。

生实难,大道多歧叶嘉莹女士一辈子确实历经过不少磨难,有人问叶嘉莹: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她回答说:“是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70多年。她所寻求的“真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当然不是成功学里的那种“成功”,而是更高远的东西。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君子谋道不谋食”叶嘉莹女士一生生活节俭,数年前已经向南开大学捐出毕生积蓄,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累计3500多万元。

叶嘉莹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在晚年曾经说:“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充满战争、邪恶、自私和污秽的世道之中的时候,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你的理想和希望。我虽然平生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我希望能把这一点光明代代不绝地传下去……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将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希望通过教育将古典诗词的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志存高远,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一生要做什么事情,自己知道和明白。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叶嘉莹女士所寻求和践行的,正是这样一种“志”,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

只要有可以培养的人在等待,我就不辞辛苦。希望自己“柔蚕吐丝”,最终能被后辈学生们织成美丽的锦缎,那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学养深厚,成就斐然。送别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我们免费为企业宣传

中师生
天下中师生是一家!欢迎关注,共诉当年青春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