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诞生第一家电动车企业以来,经过20余年的产业发展,如今在这个县城里多数人都能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世界三轮看中国,中国三轮看丰县。
这个由“尊重群众首创意识”而形成的地方产业,如今不仅在国内名声大作,同时也助推这座苏北县城的制造业走向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综合《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的报道数据,目前丰县在该产业领域拥有的整车及配套企业数已经超过1000家,整车年产能超过500万辆,三轮车份额在国内市场占到60%,配套市场95%的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出自该县,相关从业人员超过了10万之众。
2023年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销售额618.6亿元,产业预估2030年将达到1498.9亿元。这预示着丰县的机会,当中出海则是最关键的增量。
01 陌生的面孔在海外狂飙
在印度市场销量最好的中国三轮品牌是谁?
我们很容易将这个问题的答案联想到国内被广泛熟知的头部三轮车企,但事实上这是一家国内用户极为陌生的企业:徐州友艺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出口品牌为双益车业)。
从[有点搜车]了解的信息,该公司由泰州双益车业有限公司控股,目前出口车型均在丰县完成开发与生产。自2012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长期与当地客商保持着关系紧密的合作,拥有极为稳定的本土渠道资源,并在此后的10年里连续成为印度市场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
在丰县的三轮车企中有为数不少的品牌是国内用户不曾听说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作为出海老兵的身份,徐州友艺仅是这样典型的代表之一。
出口东南亚的乘用三轮车
据[有点搜车]了解,这家企业以专业制造出口电动三轮车为主,车型涵盖货运、客运、物流、环卫等多个品类,目前已成功打开南美、北美、非洲、东南亚、中东及南亚地区市场,拥有E-mark、DOT、BIS等专业认证。2023年该公司完成了1.4亿元出口额,今年有望提高至1.8亿元。
有公开资料显示,因产能无法持续满足订单增长的需求,今年3月份开始,徐州友艺已在丰县着手建立全新生产厂区,设计产能为20万台出口型电动三轮车,计划在今年11月份全面投产。
在实际走访中不难发现,这类以出口为核心业务的中小车企在实际运营中具备极强的灵活性。较为显著的表现是,在出口车型上这类企业的更新节奏更快、定制化程度更高,更易实现产品本土化;在海外业务拓展上则拥有更开放的姿态,容易形成出海联盟,如共享产品、共享产能与服务资源等。
出口海外的载重三轮
以落户丰县的徐州智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为例(以下简称徐州智云),其在中亚、东南亚、非洲市场的三轮车出口业务即由徐州友艺提供制造与产能支持。据了解,徐州智云由多家车辆设计公司合资成立,通过这样的联盟模式,使其能够更聚焦于出口目标市场的本土化车型研发设计,专注做好海外业务拓展与服务。
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丰县在整车、配件、研发、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形成了体系化集群的三轮车产业链。正如一句并不夸张的话所形容的:在丰县,走过一条街,组装一台车。
“集群”,在丰县三轮车产业里,这个意识萌芽在2005年底。彼时一个与三轮车产业密切相关的“强身健体”计划正在落地。
02 群众创造的蝶变之路
中小企业做得精,如专注出口市场;大企业做得强,突出特点即形成了龙头聚集的产业效应;产业链成熟且本土研发实力强,呈现出明显的“小而精,大而强”的支柱产业特征。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全国品牌力10强内的电动车企业,有7家已选择落户丰县。最近的两次大规模的品牌落户发生在今年4月份,一是淮海宗申总部产业园项目正式确定落地丰县,二是爱玛与丰县签订投资协议,计划于丰县投资30亿元用于扩大品牌旗下电动三轮车产能。
在整车龙头效应聚集的同时,丰县在核心配套环节也聚集了如巨杰机电、倚天电机、科亚控制器、南普机电等为领头羊的品牌企业。
而丰县的这一切始于2001年,当地从事脚踏三轮生产的民营企业开始了第一批电动三轮的生产。到2004年,丰县本土才诞生了3家电动三轮车企业,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下半年迎来了巨变。当年底,丰县显示的注册生产企业超过了120家,年产也扩大至80万辆,跻身成为全国电动三轮车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偃师、青州、丰县)。
可以这样说,到2005年丰县三轮车产业完成了从萌芽到扩张的积累,这背后除了大量民营资本的涌入,政府也成为产业背后的推手。
2004年,对全民创业的支持在丰县氛围正浓,“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的官方倡导活动在这个苏北的传统农业县一时风靡。
《中国县域经济报》在2009年有报道如此描述:
鼓励所有想创业、学创业、会创业的人迅速行 动起来,让所有能创业、创大业、创成业的人快速成长起来,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投资三轮车产业。
在此后的几年里围绕规模、集群、技术、品牌等内容,丰县在三轮车产业有了系列的官方举措。这当中非常突出的就包括三年的“强身健体”计划。
在这项计划里,丰县从政府层面制定了《丰县电动三轮车产业发展规划》,正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方向。该规划的重点即推动当地的三轮车产业向集约、集群、标准化方向迈进,并借此将丰县打造为全国最大、最强的三轮车生产与研发基地。2006年丰县出台《中共丰县县委、丰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份发展意见也被舆论评价为一份“增强企业信心”的指引性文件。
作为丰县三轮车配套产业的雏形,丰县在当时为本土生产企业建起了容纳300余家配套销售网点的专业配件市场,为制造商打造了一个“不出市场采齐配件”的配套环境。
考虑到产业发展在技术及产品端的瓶颈问题,政府牵头与江南大学成立了“江南大学——丰县电动三轮车研发中心”,在专业人才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上联合高校建起了该县电动三轮车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中心等。受益于此,丰县先后针对不同需求市场,成功开发了城市环保三轮车、多功能残疾人三轮车、货运三轮车、旅游观光三轮车、电动四轮小轿车、沙滩车等全新品类车型。
在整个产业链成长过程中,政府的支持究竟达到一种怎样的程度?
这一答案可以从一些细节上窥见一斑,较为突出的一项是在市场推广上政府曾领着企业亲自下场踢球。在《经济日报》2007年7月的一则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2006年春季济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上,丰县以政府带团的形式组织了当地11家企业参展,租用了23个品牌展位,展出了100辆几十个品类车型,并在展会现场形成了一个丰县品牌展区。而这场由政府牵头的展销会也让企业在3天里收获了8000万元的订货单。
在官方一系列的输出之后,2010年丰县的三轮车产业再次发生质变。根据公开统计数据,到2010年丰县产业链内制造与配套企业已经超过200余家,年产能突破了300万辆,获得了国内65%的市场份额。
丰县电动车展会 图片来源:现代快报
03 结语
如今的丰县三轮车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配套完善的工业生产园区,成为国内品类最全、配套最完善、更新速度最快、产量最大的电三及零部件产研基地。
从田间地头的老百姓私家车,到活跃于全国城镇物流、快递、园区等各领域的特色生产工具,再到全球市场的交通新宠,丰县在“农业县巧走工业路”的发展中以“绕不开的丰县制造”向外界传递了一张信心十足的本土制造名片。
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三轮车发起了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而这当中曝光的一些原因也让人啼笑皆非,美国制造商联盟认为在美售价普遍低于1万美元的中国三轮车实际制造成本应该在5万美元左右。因此,美方怀疑这些出口车辆至少接受了4万美元的高额补贴。
在丰县三轮产业的认知里,这应该是年度最佳“脱口秀”。
然而群众的创造始终最理解普罗大众的需求,这种无中生有的恶意影响不了全球对中国三轮的需求。在南亚、东南亚,出租市场存在刚需;在俄罗斯、中亚,甚至发达的欧洲国家,农业生产及农场同样需要;而在非洲,这些定制化程度更高的交通工具也在助力一些国家和地区改善交通环境。
并非海外市场造不出三轮车,而是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已经形成了无法比拟的产业链优势。就像这座县城,他至少用了20年的时间在做好这道题。
丰县县委书记毛孝泉的公开讲话可以很好地表达这一决心:
丰县将锚定“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能源车辆产业基地”目标,大力招引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坚定不移推动企业升级转型,重点拓展专用车辆和特种车辆等领域,全力支持电动车企业“抱团出海”,开拓“全球版图”。
(备注:资料参考《中国县域经济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经贸导刊》、《消费日报》、《丰县报》、《现代快报》、《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新闻网)
END
编辑 | 有点车评
来源 | 有点搜车
审核 | @棍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