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社会公众对用药安全的重视程度,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减少用药相关伤害,为大家带来“公众十大用药安全提示”,一起来了解!
安眠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失眠患者不要自行用药,应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选择综合治疗方式。安眠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达到有效剂量后不易轻易调整剂量。应按需、间断、足量给药。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宜使用安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疗程一般短于4周,超过4周需要至少每个月到医院定期评估。
按时按量用药是保障老年人慢性病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用药的时间长短和剂量大小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定的,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它在血液中保持一定时间的浓度水平,太低则达不到疗效,太高易发生毒副作用。时断时续地服药,漏服后擅自加服可能造成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大幅波动,是不可取的。不要心急治病,误认为剂量大些,病就好得快些,而随意加大剂量。也不要病情稍有好转,就认为可以减量或停药。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可做一些用药提醒或用药记录,或用分装药盒摆放常用药以防止漏服。
①不随意选药、买药。抗菌药物是用来对付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无效,而大多情况下,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一感冒就服用抗菌药物是不正确的,不仅起不到作用,而且导致了抗菌药物的滥用及耐药性的产生。
②不要主动向医生要求开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同,抗菌作用也不同,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医生专业诊断。
③不任意服药。对于家庭小药箱中储备的抗菌药物,不应随意服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嘱服用。千万不能盲目乱用,类似感冒、腹泻等日常小病,不要动辄就服用抗菌药物。
④不随便停药。一旦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用,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血药浓度,随意停药、服药,容易生产出抗药性细菌。
服用抗菌药物做到“三问” , 生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是否需要吃抗菌药物?如何吃抗菌药物?如果没有关系,则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选择治疗感冒的药物时,要注意查看药物成分,避免药物叠加使用过量导致毒副作用。使用含抗过敏成分的感冒药易产生困倦感,从事驾驶、机械操作、高空作业等工作的人员要慎用。 症状较重、短期内对症处理后无改善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咨询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士。
为了方便吞咽,有些人会把药片掰开或嚼碎,但很多药不能掰开吃,比如缓释片(布洛芬缓释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否则容易引发不良后果。缓释片由于结构特殊,可在人体内逐渐缓慢释放,起到长效的作用。如果掰开或嚼碎,破坏了药片结构,药物迅速大量释放,就会造成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药物中毒。肠溶片如果掰开,会破坏外层的肠溶衣,导致药物在胃内溶解、吸收,给胃部造成较大的刺激,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需要找到引起咳嗽的原因,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对症治疗。当儿童有痰咳嗽时,家长应牢记优先“安全祛痰”的原则,使用祛痰药促进痰液排出,避免同时使用强力镇咳药,防止出现痰液难以咳出、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如果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要及时就医,给予适当的抗感染治疗,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止疼药物勿乱用 找准病因是关键
疼痛是伴随许多疾病产生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疼痛注意分清病症,不可滥用。不同的药物可能会引发胃粘膜损伤、肾脏损伤乃至心血管疾病。长期乱吃止痛药还会产生心理依赖。如果止痛药掩盖了病情,比如癌症,则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明确原因的轻微疼痛,如果连续服药3天还没有效果,就要去医院检查。
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进行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睡眠,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对于身材矮小的儿童,必须进行儿童骨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等检查,还需要排除各种其他疾病,方可决定是否适合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此外,生长激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伴有一些不良反应。用生长激素治疗的青少年儿童,应定期在儿科内分泌门诊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平时牙痛、上火等,很多人觉得吃点牛黄解毒片就搞定了,而且认为它是中成药,没有什么副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牛黄解毒片含有大黄、冰片、黄岑等性质寒凉的药,多服易伤脾胃。而且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砷,长期服用或擅自加量可能引发砷中毒,出现皮疹、剧烈瘙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症状。一般来说,连续服用牛黄解毒片的时间应控制在3天左右,不超过5天。
不同原因引起的腹泻用药不同。除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外,其他腹泻情况均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非感染性腹泻可使用蒙脱石散通过吸附作用达到止泻效果。微生态制剂可补充生理性肠道益生菌,缓解腹泻症状。口服补液盐可防止急性腹泻所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蒙脱石散和微生态制剂勿同时服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来源:宁厦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