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指以钻压注采为主,围绕增储上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问:从“以地质为中心,以工程为保障”,到“以工程为中心,以地质为基础”,如何看待工程技术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工程技术进步是油气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确保实现SEC储量提升的关键。对于老油田来说,经过多年勘探开发,地质情况已基本清楚,油气储量就在那里,关键问题是如何将油气采出来,不仅要采出来还要更加经济。要转变观念,加强工程技术创新,只有工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才会实现SEC储量的不断增加,将探明储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SEC储量。
“工程为中心,地质为基础”是由油田新时期勘探开发的本质所决定的,随着油田地质储量目标向“深、非、老”转变,核心矛盾已经由原来地质对地下的认识,转变为如何把认识变成实打实的产量。面对难采、难动和非常规储量的“增、控、动”特点,工程技术作用的发挥是核心关键,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去系统谋划和深刻领悟。
工程和地质身份的转变,是指将以往地质工作和工程工作的“串联”转变为现在“并联融合”的逻辑思维。要围绕工程上能否把井打成、压裂时地下缝网构建形态如何、哪些地方最有利于造缝、井网布在哪里最合适的工作目标,通过地质和工程充分结合,科学制定工程及地质方案,而不是简单化地均衡部署井网,二者充分结合才能实现储量高效动用。面对复杂的油气藏,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改善开发效果,工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改善复杂油气藏开发效果的核心。
问:工程技术地位的变化,对工程系统来说,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工作对象上,从接收地质方案向深挖地层问题转变,坚持问题导向,追根溯源,遵循开发规律,联合部署、联合选井,实现“供给侧”与“采出侧”协同发展。在工作内容上,从深耕工程技术指标提升向助力区块开发指标提升转变,深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统筹,坚决不要“六个产量”,着力构建“研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创新格局,打造工程利器,引领加油增气。在工作方式上,从被动满足开发提出的需求向主动寻求如何解决开发矛盾转变,变串联为并联、变结合为融合,主动向难采储量发力,以工程进步一小步推动开发进步一大步。
这个变化是对传统运行模式和决策机制的变革。由以地质为中心变为以地质为基础,实现了跨专业业务协同,从根本上打破了部门管理的“藩篱”,由分段式管理变为在线闭环式管理、由内部操作变为内外联动式操作模式,可全面提升处理、决策、执行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
要因藏施策、因层施策,面对相似但不相同的地质体,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差异化工程设计,要以地质构造为单元进行“并联式融合”,不单是构建“网”,而是要以构建“场”的理念去开展一体化工程技术设计。工程技术前进一小步,开发技术会跨越一大步,要着力做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进一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的工程技术攻关,工程技术已经从宏观走向了微观,要进一步将微孔中束缚的油气释放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提高单井EUR。
问: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发挥工程技术“中心”作用?
一是聚焦“两个能量”,实现油井EUR最大化。我们将开展页岩油微观渗吸机理研究,研发纳米驱油压裂液,通过渗吸置换驱替纳米孔隙中的原油,优化焖井和排采制度,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和压裂注入能量,使基质向压裂裂缝保持连续稳态渗流。
二是聚焦“两个渗态规律”,持续提升E/I比。我们将开展煤岩气蚂蚁体预测、各向异性、微幅构造、应力分布等基础研究,在构建压裂缝网基础上优化井网部署,研发具有增黏、降阻、促解吸、阻垢、可重复使用等多功能压裂液体系,通过多轮次暂堵转向等工艺,建立立体密织缝网,提高改造体积(SRV),使基质向割理渗流与割理向裂缝渗流相匹配。
工程技术要真正担起“中心”之责,一是要通过工程技术创新支撑PD储量增加,担起技术创新中心之责;二是要研发工程利器实现难采储量的“破束”,担起利器攻关中心之责;三是要构建激活储层微观的缝网场,担起破解难题中心之责。
要善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新路,打造工程利器,解决制约油田开发的各种卡点和矛盾问题。热采稠油方面,探索改变传统的蒸汽产生方式,与风、光等新能源结合,进一步降低注汽成本;在以往稠油热采基础上,研究稠油“热+气体+化学剂”复合吞吐方式,开展“微生物+化学冷采”机理研究与现场试验,提高周期效果;在吞吐阶段采出程度24%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井网、井型布置,优选注入介质组合,改变以往单纯注蒸汽方式开展转换方式试验,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20%以上。页岩油开发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突破传统低渗砂岩压裂造缝形成的渗流理念,深入认识研究储层岩心的微观层理、孔隙结构和相对应的渗析规律评价,在以往造缝、携砂功能基础上,优选兼具补能、渗析、破束、配伍低伤害等特点的压裂液体系,现场施工采用大排量、高砂比、层间层内暂堵转向的压裂工艺,同时做好钻井轨迹控制、储层保护、精细划分射孔段簇等工作,通过大规模储层改造构建密织缝网,实现“汇、聚、通、流”的目的,努力提高油井EUR,推动页岩油增储上产。
一是主动与采油单位结合,摸清有价值停产井存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复杂井打捞、套损井治理中的瓶颈问题,恢复长停井产能。二是持续开始技术创新,为作业提质、提速提供技术保障。积极开展连续油管与作业大、小修有机融合的连续油管液力切割技术和新井快速投产等技术,助推作业提速,缩短占井周期。三是要自觉加压,努力推动修井作业向特种装备、特色技术和电动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快速优质修井。
更多精彩解读详见
12月25日《辽河石油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