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2024.06.17
医务室黎敏医生、省实红十字会
国旗下的讲话
生命健康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各种意外伤害和突发急症却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天都有约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心脏骤停突然倒地,而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6分钟,如果身边有人能在黄金抢救时间对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进行体外除颤,生存率可达90%。在学校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对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师生们学习应急救护技能,能增强救护他人的信心,在专业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及时实施应急救护,挽救伤病员生命,防止伤病恶化和促进身心恢复,从而减少伤残和死亡率。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学校急救教育工作的开展,持续推动学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2023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我校获评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这是对我校应急救护工作和应急管理能力的肯定。我校现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开设了《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和护士授课,为学员详细地介绍各种紧急突发情况,并在课堂上演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仪AED教学、海姆立克急救法、消毒包扎等操作。学员在课程中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颇有收获。这学期的课程已于上周结课并颁发结业证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医务室配备了心肺复苏假人模型、AED训练机和海姆利克训练模型,欢迎大家前来学习和练习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当灾难和伤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和健康,真正成为生命和健康的守护者。
在本次演讲期间,由参与本学期急救校本课程的省实红十字会成员上台向大家展示急救技能。王靖皓、吕铭一同学演示遇到气道异物梗阻时的处理方法,曹丞慧同学进行解说。
红会学生风采展示
✦
•
✦
医务室医生与红会同学合影留念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心脏有效泵血功能突然丧失,导致血液循环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完全中断,如不及时恢复心搏,患者可发生临床死亡。心肺复苏(CPR)是最基本的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者生命的方法,通过徒手、应用辅助设备及药物来维持人工循环、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一旦发现发生心搏骤停者,必须争分夺秒,采取现场心肺复苏,才有可能挽救心搏骤停者生命。
环节:1.尽早识别、求救
2.尽早心肺复苏
3.尽早电除颤
4.尽早高级生命支持
5.心搏骤停后的综合救治
6.康复
1、评估环境
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在确保安全和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进行救护。
2、识别判断
①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在两侧耳边大声呼叫:“先生(女士),您怎么啦?快醒醒!”,患者无动作或应声,即判断为无意识。
②检查呼吸:
如果患者无意识,用“听、看、感觉”的方法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检查时间约10秒钟;如患者为俯卧位,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再检查呼吸,注意对怀疑有颈椎受伤的患者,翻转时要使其头颈背部呈轴向转动,以免导致脊髓损伤。
3、呼叫、求救:
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呼救:快来人啊,这里有人晕倒了!请您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如有AED,请取来,谁会急救,请过来帮忙!
4、胸外按压的位置:
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即胸骨下半部。
5、胸外按压的方法:
① 一手掌根紧贴按压位置,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
② 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垂直下压;
③ 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④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回复原状,再继续按压;
⑤ 尽量避免按压中断。
6、打开气道:
检查患者口中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将其取出,当无头颈部创伤时,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患者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怀疑有头颈部损伤时,可采用托颌法。
7、口对口人工呼吸:
① 打开气道,头后仰约90°,
② 张大口包严患者口唇,
③ 捏紧患者鼻孔,
④ 缓慢吹气,持续时间约1秒钟,
⑤ 连续吹气2次,
⑥ 吹气时可见胸廓隆起。
8、心肺复苏效果评估
循环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吹气比为 30 : 2,5组后检查患者呼吸、心搏是否恢复,如恢复,将患者翻转为复原体位,如未恢复,继续实施心肺复苏。
9、现场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心肺复苏的区别
① 判断意识:拍打婴儿足底,
② CPR步骤:A—B—C,
③ 开放气道:头后仰约呈30度,
④ 人工呼吸:口对口鼻,
⑤ 按压位置: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下方水平,
⑥ 按压方法:两手指或双手环抱双拇指按压,
⑦ 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4cm),
⑧ 按压/吹气比:单人30:2,双人15:2。
10、高质量心肺复苏标准
①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② 按压深度:成人5~6cm,儿童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5cm),婴儿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4cm);
③ 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④ 按压过程中尽量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⑤ 避免过度通气。
11、心肺复苏终止条件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搏、专业人员到场接替、现场救护环境危险需转移。
CPR操作流程图
心室纤维性颤动和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两种常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电击除颤是治疗这两种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手段。
尽早进行电除颤对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起到关键作用。
1、AED的使用操作步骤
① 打开开关按语音操作;
② 按图示贴电极;
③ 语言示意周围人不要接触患者;
④ 分析心律是否需除颤;
⑤ 若提示建议除颤:等待AED充电,确定无人接触患者,按键电击除颤,除颤完成后继续CPR;
⑥ 若提示无需除颤:继续CPR;
⑦ 2分钟后AED再次自动分析心律;
⑧ 根据语音提示继续操作。
AED操作流程图
2、AED使用注意事项
① 贴电极片前,应先清除患者过多的胸毛。
② 迅速擦干患者胸部过多的水分或汗液,再贴电极片。
③ 不能在水中或金属等导电物体表面使用AED。如果患者躺在水中,要先将患者抬出,并擦干胸部再使用AED。
④ 避免将电极片贴在患者植入式除颤器、起搏器和药物贴片上。
⑤ 按照说明放置好电极片,如果电极片贴反了,不用取下重贴。
CPR+AED操作流程图
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异物可以引起气道部分或完全梗阻。患者表现为突然的剧烈呛咳、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发绀,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一手呈“V”字状紧贴于颈前喉部。
① 不完全梗阻:患者表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发绀。
② 完全梗阻:患者不能呼吸、昏迷倒地、窒息、呼吸停止。
重要的是询问意识清楚的患者:“你被卡(呛)了吗?”清醒的患者会点头示意,同意实施救治。救护人员现场即刻实施救治,同时尽快呼叫,寻求帮助,拨打急救电话。
(1)如果患者表现出轻度的气道梗阻症状:鼓励继续咳嗽,并严密观察是否发生严重的气道梗阻。
(2)如果患者表现为严重的气道梗阻症状,但意识清楚,应进行背部叩击法:
1)救护员站到患者一边,稍靠近患者身后。
2)用一只手支撑胸部,排除异物时让患者前倾,使异物能从口中出来,而不是顺呼吸道下滑。
3)用另一只手的掌根部在两肩胛骨之间进行5 次大力叩击。
4)背部叩击法最多进行5次,但如果通过叩击减轻梗阻,不一定要做满5次。
(3)如果5次背部叩击不能解除气道梗阻,改用腹部冲击法(海姆立克法)5次:
1)患者立位或坐位。
2)救护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患者腰部,让患者弯腰,头部前倾。
3)救护人员一手握空心拳,握拳手的拇指侧紧抵患者剑突和脐之间。
4)另一手握紧此拳头,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
最多重复5次,如果梗阻没有解除,继续交替进行5次背部叩击和5次腹部冲击。
一手握拳抵于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握住此拳快速向内、向上冲击 5次或将上腹抵压在椅背、桌边和栏杆等坚硬处,连续弯腰冲击腹部。
适用于不宜采用腹部冲击法的患者,如孕妇和肥胖者等(图45)(1)救护员站在患者身后,两臂从患者腋下环绕其胸部。
(2)一手握空心拳,拇指置于患者胸骨中部,注意避开肋骨缘及剑突(3)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向内、向上有节奏冲击5次。
如果患者开始意识不清或已无意识,小心将患者放置地面,确保已拨打急救电话,并进行心肺复苏。
婴儿进食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或剧烈呛咳时,不要惊慌或立即抱送医院,应在高声呼救的同时,支撑其头颈并翻成面朝下头低脚高位。
1.背部叩击法
(1)救护员将婴儿的身体置于一侧的前臂上,同时手掌将后头颈部固定头部低于躯干。
(2)用另一只手固定婴儿下颌角,并使婴儿头部轻度后仰,打开气道。
(3)两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呈俯卧位,头低于身体。保持头向下、俯卧的体位,利用重力帮助移除异物。
(4)救护员采取坐或跪的姿势,使婴儿安全地俯卧在腿上。
(5)用一只手的大拇指固定支撑婴儿的头,另外1或2个手指放在下颌的另一边,保持下颌的角度,不要挤压下颌软组织。
(6)用另一手的掌根部在肩胛骨之间给予5次快速的叩击。
检查每次叩击背部是否解除了气道梗阻,如解除,不一定要做足5次。
2.胸部冲击法
适用于意识清醒,伴严重气道梗阻症状,5次背部叩击法不能解除气道梗阻的婴儿。
(1)两手及前臂将婴儿固定,翻转为仰卧的体位,头部向下;保持婴儿沿着救护员手臂的方向,顺放(或横放)在大腿上。
(2)找到冲击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下方水平。
(3)给予胸部冲击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前后径的 1/3。
(4)最多重复5次。
(5)如果仍不能解除梗阻,继续交替进行5次背部叩击和5次胸部冲击。
3.取异物
4.胸部按压法
适用于无意识、意识不清或是在背部叩击和胸部冲击实施中发生意识丧失的气道梗阻婴儿。按压方法同婴儿心肺复苏。
END
●更多防护指引 ●
● 今天是世界无烟日
参考资料:“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救护系列教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文字:许国栋、黎敏
编辑:黎敏
图片:广东实验中学医务室
广东实验中学红十字会
审核:廖洁、黄志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