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第二次课程——跟腱损伤与跟痛症

文摘   健康   2024-10-10 10:45   广东  

点击蓝字 关注健康省实


《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

校本课第二次课程

——跟腱损伤与跟痛症


 2024年10月9日下午,《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第二次课程在万有楼201课室进行。医务室医生许国栋、黎敏,省二医融媒体中心周颖怡、朱健以及3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课程。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们对常见关节运动损伤的知识及正确处理方法,提升学生们的健康意识,本次课程继续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关节骨科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李文俊为师生们讲授《常见关节运动损伤的处理(三)》。他以实例为依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常见的关节运动损伤——跟腱损伤、跟腱腱病与跟痛症的流行特征、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术后修复等,让大家详细了解不同损伤对应的具体特征及治疗方法。在课程中引入问题以加深师生们的认识和理解:跟腱腱病如何自我判断?你是否有过足底后跟疼痛?跟痛就诊后,是否被诊断为跟骨骨刺/骨质增生?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相关关节运动损伤的认识,着重强调正确与适量的运动、损伤后正确的处理方式对关节健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课后,李医师与参与课程的学生们进行了现场互动,就同学们日常遇到的运动损伤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




通过课程,学生们能够掌握跟腱损伤的处理技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应对突发状况,提升应对紧急情况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李医师提醒,在运动过程中如发觉身体情况异常,及时就医,避免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跟腱损伤与跟痛症

    一、跟腱

    1.跟腱

    • 人体最长、最强壮的肌腱。长约15cm,由腓肠肌与比目鱼肌的肌腱联合组成,止于跟骨结节;

    • 在附着点上4CM处,跟腱最窄最厚;

    • 跟腱血供来源:胫后动脉及腓动脉下段主干。

    2.跟腱功能

    • 主要功能是使踝关节作跖屈运动;

    • 如果单侧跟腱断裂,就会出现跛行,如果双侧跟腱均断裂,则不能行走;

    • 我国古代刑罚中的“挑断脚筋”就是指切断囚犯的双侧跟腱,使其失去行走功能;

    • 行走时,跟腱承受2~3倍于自身体重的应力;奔跑时承受应力可达体重的12.5倍。


    二、跟腱断裂

    1.临床表现

    病史:最常见于跑、跳等剧烈运动时自觉被人从小腿后方踢了一脚或有棒击感,一般可以听到清脆的响声,明确的钝器打击伤或锐器切割伤少见;

    症状:跟腱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足跖屈或蹬地无力;站立行走困难或爬楼梯困难;

    体格检查:正常跟腱外观饱满,触之有弹性;跟腱断裂时触摸会发现其连续性中断、有凹陷。踝跖屈力量明显减弱,提踵试验阳性,Thompson试验阳性。

    跟腱断裂通常是完全性的,真正的部分断裂非常少见。

    2.治疗方式

    • 保守治疗;

    • 开放手术;

    • 经皮手术及微创/有限切开手术。

    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跟腱再断裂率,但伴有较高的伤口并发症,而微创手术可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伤口并发症,并提高术后优良率。

    3.术后康复

    • 术后 4 周内:可开始保持跖屈位(建议 15°以上)的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负重量,允许踝关节跖屈位支具保护下完全负重行走;

    • 术后4~6周:支具保护下逐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至中立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负重量,期间可开展理疗措施;

    • 术后6~12周:穿跟腱靴,开展踝关节中立位或轻度跖屈位的完全负重行走锻炼;术后12~16周加强功能锻炼、恢复正常步态,避免剧烈运动,再断裂风险较高;

    • 术后16周:开始疼痛指导性功能锻炼,即在不引起疼痛不适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功能锻炼;

    • 术后24周:如无不适,可恢复运动。

    • 跟腱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必须遵循跟腱愈合的病理生理机制,既要防止对未愈合的组织施加过度负荷,又要预防制动、废用对已愈合组织的负面影响。


    三、跟腱腱病

    • 常见的足踝部过度使用性损伤;

    • 跟腱组织变性及跟腱腱周围组织的炎症;

    • 跟腱周围炎常常伴有跟腱炎出现;

    • 是运动创伤中病程长、治疗困难的创伤之一,影响患者生活及体育训练。分为:非止点性腱病(离止点2~6 cm范围内)和止点性腱病(离止点2 cm范围内)

    1.病因

    • 大部分因患者跑跳动作过多,跟腱局部劳损所致;

    • 一次剧烈运动后出现跟腱损伤很少出现;

    • 多见于反复运动后1-3天出现跟腱疼痛;

    • 其他原因:血液循环不良、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功能不良、体重增加、踝关节不稳等原因。

    2.临床表现

    • 疼痛

    • 功能受限

    • 肿胀

    3.如何自我判断?

    • 跟骨结节后方肿胀、压痛;

    • 踝关节主动背伸受限和提踵力量减弱;

    • Silverskold试验可为阳性。

    4.做什么检查?

    辅助检查:包括超声检查、X线或磁共振。

    5.治疗方式

    急性期:

    • 休息:减少高强度活动或运动;

    • 冷疗:缓解水肿,减少血管增生,降低腱内代谢,减轻疼痛;

    • 非甾体类消炎药:可短期应用,起到镇痛作用。但没有其他治疗作用;

    • 腱内注射:透明质酸酶和抑肽酶可治疗腱内病变。PRP可考虑;

    • 康复治疗:离心性锻炼、冲击波、超声和低分子激光治疗;理疗可协助治疗。

    慢性期:

    • 理疗等可改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最主要是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小腿三头肌肌肉力量训练(慢速全脚掌着地跑步);

    • 对于慢性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不能治愈,则选择手术治疗。


    四、跟痛症

    • 跟痛症是骨科、康复科、疼痛科门诊中最常见的疾病

    • 跖筋膜炎是成人跟痛症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 80%

    • 跖筋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 逐渐成为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最常见的运动损伤

    1.病因及发病机制

    • 生物力学异常(高弓足、膝内翻等);

    • 肥胖;

    • 剧烈运动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 外部(环境)因素。

    • 跟痛症又被称为“网球跟”,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性损伤。

    2.诊断

    • 足跟内侧跖筋膜附着处疼痛,疼痛常常是行走的最初几步最明显,行走和活动后减轻。疼痛可沿跖筋膜延伸至中央弓(足底中部);

    • 疼痛部位有时可伴有红肿现象;

    • 跖筋膜近端附着处有触痛;

    • 静止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疼痛。

    3.哪些习惯容易导致跟痛症

    • 穿不合适的鞋;

    • 在坚硬的地面上跑步;

    • 错误的健身训练方法;

    • 改变常规运动计划;

    • 长时间站立/行走/跑步;

    • 长时间驾车。

    4.做什么检查?

    • X-Ray:检查跟骨骨刺、部位及骨小梁排列情况; 

    • MRI及超声: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症改变。

    5.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 物理治疗

    • 跖筋膜拉伸锻炼

    • 消炎镇痛药物

    • 激素封闭治疗

    • 体外冲击波治疗

    • PRP注射可谨慎选择。

    手术治疗:

    • 症状持续时间 ≥6 个月且适当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慢性难治性患者,应考虑手术干预。

    END

    往期回顾

     2024学年第一学期广东实验中学红十字会第一次社课——《脊柱侧弯发展史与治疗原则》广东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陈崇

    ●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校区第21届社团文化节中的红十字会

    ● 2024学年第一学期《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开课!——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处理

    ●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校区2024级高一军训急救培训


    文字:黎敏、许国栋

    图片:广东实验中学医务室

              广东实验中学红十字会

    编辑:黎敏

    审核:廖洁、黄志钢


    健康省实
    广东实验中学红十字会成立于2011年3月17日,是由志愿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省实青年教师及青年学生组成的高中学校救助团体,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通过组织和引导学校红十字会会员的卫生救护、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