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
校本课第三次课程
——国际红十字发展历程与案例分析
2024年10月16日下午,《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第三次课程在万有楼201课室进行。医务室医生许国栋、黎敏,省二医融媒体中心主任周颖怡、朱健以及3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课程。
许医生在课程开始前进行了点名,之后对本次课程的授课老师进行了介绍。
本次课程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融媒体中心主任周颖怡为学生们讲授《国际红十字发展历程与案例分析——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紧急医学救援为例》。
1
国际红十字发展历程
红十字运动的诞生
周颖怡老师第一部分给同学们介绍了红十字运动的诞生:国际红十字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始于1863年,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创立。最初,亨利·杜南在意大利索尔费里诺战役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并提出了在和平时期建立战时伤员救护团体的想法。他的建议得到了日内瓦的四位知名公民的支持,他们共同成立了“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前身。
1863年10月26日至29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外交会议,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建立救护团体。1864年8月22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由瑞士、法国、比利时等12个国家参加的外交会议,签署了《关于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标志着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诞生。
1875年,救援伤兵国际委员会改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开始扩张至伊斯兰国家。但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伊斯兰教徒不愿意接受,因此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波斯帝国采用古老的狮子和太阳图案。1929年,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了这两个符号。
1986年,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改名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而红十字会联合会则改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05年12月8日,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取得了第三个标志-“红水晶”。2007年1月14日,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正式启用红水晶标志。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中立和独立的组织,致力于为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受害者提供保护和援助。它通过推广和加强人道法与普遍人道原则,尽力防止苦难发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建于1863年,它是《日内瓦公约》和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发起者,负责指导和协调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在武装冲突和其他暴力局势中开展的国际行动。
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
周颖怡老师还为学生们介绍了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
人道: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本意是要不加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在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努力防止并减轻人们的疾苦,不论这种痛苦发生在什么地方。本运动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
公正:本运动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偏见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困难最紧迫的人。
中立:为了继续得到所有人的信任,本运动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参与带有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
独立: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十字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助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经常保持独立,以便任何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志愿服务:本运动是个志愿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好处。
统一: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普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运动中,所有红十字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
中国红十字会和广东省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接着,周颖怡老师还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和广东省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而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
长期以来,中国红十字会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依照中国参加的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
广东省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省级分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列入群团序列。
广东省早在1904年就有红十字组织,初名为粤东赤十字社,先后易名为粤东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番禺分会和广州分会等。这是本省首个红十字会组织,也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红十字组织之一。
师生互动
2
案例分析
周颖怡老师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员,分享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应急救援的案例,包括了2008年5月首次参加汶川地震卫生应急灾害救援、2009年9月首次组队接受原卫生部应急办考察检阅、2010年9月首次组织亚运应急演练和北京救援训练、2011年1月国家级应急医疗队授旗建队、2011年4月首次参加野外生存训练、2020年参与武汉新冠疫情医疗救援等19个案例。
周颖怡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曾经以新闻媒体记者的身份参与、记录、报道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经历,生动详细地介绍了不同任务所面临的困难与危险,以及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心路历程,让同学们了解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也感受到了救援人员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课堂互动及课后解答
通过此次课程,同学们了解了国际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中国红十字会和广东省红十字会的历史,并了解了医疗救援队的工作内容。
END
●往期回顾●
● 《急救技能与健康教育》校本课第二次课程——跟腱损伤与跟痛症
文字:许国栋、黎敏
图片:广东实验中学医务室
广东实验中学红十字会
编辑:黎敏
审核:廖洁、黄志钢、周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