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牌核心价值的4个错误理解

创业   职场   2024-01-11 11:15   上海  

本文是《洞察力2.0》连载的第16期(原书第15小节),也是这个系列连载的最后一期。基于SDi方法论,本文详细拆解了创业者、品牌创建者对品牌核心价值,也即“价值发现”的4种常见错误理解,希望引起大家重视。本书含虚构情节,较适合静心阅读。

前情回顾:评估品牌价值发现的4条标准

以下为15正文:

参加了上一节随堂考试的同学,请问你拿到了多少分?

如果得分在75分以上,那你就可以跳过本节了,因为这样的成绩,证明你对“价值发现”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但是,如果是在75分以下。或者,对那些想要对品牌价值发现问题,有更深入钻研的同学来说,那就应该再深入学习一下本节内容。

因为今天,利用即将告别“J字海沟”,驶向下一个目的地——“R记大峡谷”的时机,我们将展开一次特别训练,再从几个细节之处,来和大家谈谈探索品牌价值发现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几类常见误区。

错误理解1:混淆价值发现与价值表达

在营销实践中,分不清品牌的价值发现与价值表达,这是大家经常会陷入的第一个误区。

对此,对照SDi结构图中“发现”与“表达”的位置关系,我们就很容易看清:

价值发现是一个品牌最底层的,品牌决策者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内心意识,而当这种意识经过沟通,成为企业的内部共识后,不同团队通过品牌标识、口号、产品、内容等载体,将品牌核心价值呈现出来,这就是对价值发现所进行的价值表达了。

所以如果把品牌比喻为一本书的话,那么,价值发现就是书的中心思想,而价值表达则是书的具体内容。

再举个例子,“推出有人文之美的科技产品,赞美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这是苹果的价值发现,而具体到“Think different”广告,以及苹果的一系列产品,则都是基于“发现”所进行的“表达”。

错误理解2:价值发现只能是“F+C”模式

在前文,我们给出了品牌价值发现,最好能涵盖理性与感性价值的建议。但是,如果说每个品牌的价值发现,都必须符合这种“F+C”标准,则又不免陷入到“营销八股文”的教条思维中去了。

在现实中,没有任何营销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定义品牌核心价值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在思考这件事情时,“品类”也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比如,对医药和互联网品类来说,价值发现就必然要侧重于功能,因为如果某种药物,或者APP不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那么无论它在文化层面如何动人也不可能成功;

相反,在零食、饮料这些品类中,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导致用户在很多时候,已经很难再通过单纯的口感、品质来区分品牌了,因此品牌的感性价值创新就会变得更加重要。

不过,虽然我们认可在某些情况下,基于“F”或“C”单方面的“发现”就能成立,但如果管理者能多做些“F+C”的思考,其结果也往往会是更好的。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理性与感性是互补的,两者分开的话,力量会小很多。

错误理解3:价值发现始终不变

在品牌价值发现问题上,从业者容易产生的第三个错误认识,是以为价值发现一旦产生就会始终不变。在生活中,我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都经常会变,对品牌核心价值的看法又怎会一成不变呢?

就像绝妙的点子一样,大家要记住,价值发现也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比如,有过创业经历的朋友,或许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在创业之初,创业者就觉得自己心中有了闪亮的“发现”,但是没过多久,这种“发现”就又变了,并且会跟之前的想法相去甚远。

举例来说,前些年在做社区连锁面包店的策划案时,我和客户也是花了很长时间,经过许多洞察研究才最终意识到,品牌核心价值并不应该是最初定义的——“提供方便营养的早餐”,而是“提供横跨全天的轻补给(F)”,同时悉心经营一种“用心相待每一刻”的幸福情绪(C),带给用户美食与心理上的双重满足。

与我们对事情的想法,早期相对易变一样,在品牌初创期,价值发现的变化也会比较剧烈。

然而,随着创业者对自己事业的理解日渐深入,或迟或早,常常会有这样一个“意念迸发”的瞬间,让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要去追求的差异化,此时,品牌的价值发现就会稳定下来,并开始形成更大威力。

了解到这一点,营销从业者要做的,就是要通过用户洞察,帮助决策者更有效率地探索价值发现,努力缩短其获得过程,让品牌核心价值能够尽早确定。

另外,虽然价值发现会变,但成熟、卓越的价值发现,却通常会蕴含着某种“不易变”的特质,这恰恰可以成为我们判断价值发现“质量”的一条标准。

参考苹果的“创造力”,MINI的“与众不同”,Keep的“自律精神”,大家会发现,它们几乎都在“时代性”与“永恒性”之间求得了平衡。换句话说,好“发现”一方面会切中当下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另一方面,又能反映出人类长久以来,某种根深蒂固的内在渴求。

只有这样的“发现”,才更有机会为品牌提供长远指引,助力品牌实现基业长青。

错误理解4:“发现”就是“定位”

SDi方法论中的“发现”,并不等于定位理论中的“定位”,关于这两者,在上一版《洞察力》中,我们就为大家梳理过三点差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在此基础上,今天我还想再补充如下一点。

应该说,定位理论是一套非常理性的,强调与竞争对手采取差异化“定位”的营销思维。

与之不同的是,SDi强调在探寻价值发现的过程中,品牌创建者要更感性些,要更关注自己想给世界带去的变化,而不要被竞争思维影响太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我看来,今天商业的第一要务,已经不再是如何击败对手,抢占市场了,而更在于如何创造性地满足用户需求,更新市场。

创建一个品牌不是为了去击败谁,而是为了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者的眼光应该更主要地盯着用户,而非对手。

——————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洞察力2.0》系列连载到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其它更多“以洞察驱动品牌增长和营销创新”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洞察力2.0:驱动营销新增长》,及其“前传”——《洞察力:让营销从此直指人心》中继续解锁!

码上或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书。

宇见
洞察力营销专家、宇见品牌咨询创立者、洞察力营销方法论提出者、《洞察力》系列作者 、阿里巴巴数据科学家大赛营销导师、上海交大终身教育学院特约导师,曾服务李宁YOUNG、vivo等众多知名品牌,现为企业提供基于洞察力营销方法论的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