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眼看商业”系列:从文化中,汲取有益于商业实践的灵感与养分。
可能是因为忙忙碌碌,又近年尾,潜意识里想要放松,这两天,我脑海中反复想到了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这个概念,有几点感悟,似乎能给当下焦虑的心情带来些许缓冲,今天跟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无为”是不是就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呢?表面上看似乎的确如此,但往深处看,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比如我前两天看一个梅西进球的视频。
你看梅西在场上有很多时候啊,好像都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一些很随意的跑动,指指点点,甚至颇有点“闲庭信步”的感觉。
但是,恰恰在对手觉得他没什么威胁的时候,利用一个不起眼的机会,他会突然启动,然后用最简洁的方式来停球、射门,在极短时间内建功,让人叹为观止!
梅西这种踢法,让我感悟到“无为”的巧妙,然后得到一个启发:在平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太饱和,一定要适当地保持“无为”的状态和心态。
中国有句老话叫“定能生慧”,如果一整天忙忙叨叨,你可能就没有“闲心”来抓住真正宝贵的,转瞬即逝的机会!
基于这样一个道理,我想对品牌经营者来说,我们千万不能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比如重复性劳动),来掩盖自己战略上的懒惰(比如疏于思考用户需求)。一定要腾出专门时间,潜心思考用户需求,这样才能在市场出现变化时,第一时间把握契机!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日常工作巧用“无为”的第一个要点。
巧用“无为”的第二个要点,是在一些时候,努力打消自己盲目作为的冲动。
比如,你刚刚上任到一家公司去担任市场总监;或者,作为乙方项目负责人,你刚刚接手到一个品牌升级策划案。
此时,并不资深的营销人通常会有一种顽固的行为倾向,那就是基于自己的个人经验,立刻想去改变这个品牌原有的很多东西——logo、Slogan、品牌的形象、人设与传播方式等等,殊不知这些动作通常都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显然,这类从业者此时忽视的是:每个品牌都有它赖以成功的根基,无论是做品牌升级还是优化传播,在改变前,我们首先都得去看清——这个品牌最初满足了怎样的用户需求?他当初赖以成功的“法宝”是什么?
从SDi方法论的逻辑来看,就是要先去看清这个品牌的“价值发现”,在第1步,充分理解这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接下来第2步,你才能根据这个理解去洞察、去判断,品牌核心价值是否仍适配当前的用户需求?有没有必要做出调整?以及如何调整?
在这方面,我想起一个有趣故事:
一家咨询公司为某品牌提供咨询,结果告诉公司老板,Slogan最好沿用过去的,一字不改!老板一开始很不高兴,心想那咨询费不是白花了吗?结果这家咨询公司用很详细的调研,向他展现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显示出原来Slogan与品牌核心价值及顾客需求的匹配性,以及在沟通传播中的有效性!最后让公司管理层心悦诚服。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时候,聪明人都是在顺势而为,根据品牌成功的基因,稍稍改变一点甚至基本不改,就足以收到不错的效果,而且工作往往不卷不累,不得不说是另一种“无为”的妙用。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无为”的第三个要点,在我看来是不要在用户面前“贪功求全”,不要试图向目标消费者证明——“在所有方面,我都比竞争对手更好”,要懂得舍弃,因为在有些方面表现出“无为”,用户才会更相信你“有为”的地方。
传播、运营和销售人员有很多机会运用这一点。
比如,有一次我陪朋友去看车,结果碰到一位资深销售,他跟我们说,他所销售的这款车,在很多方面都碾压同级别对手,但在跑高速时车内噪音稍大,确实略有不足,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呢,恰恰又在于这个品牌选择了一种更环保的材料,牺牲了些许降噪效果,却可以让使用者有一个更健康安心的环境。
我发现经他这么一解释,我们都更加相信,购买这款车会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了。
敲黑板,划重点:
记得给工作“留白”,腾出时间来思考用户需求;
在优化一个品牌前,先看清品牌核心价值;先理解,再改变;
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样样都好”,坦诚“无为”,才能让自己“有为”的部分更加动人(其实无论是品牌传播,还是职场沟通都是如此)。
以上三个在工作中巧用“无为”的要点,希望给大家带去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