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读者厚爱,笔者的新书《供应链库存与计划管理》已经上架,并于本号设置内购。通过本公众号购买的读者,可以加入读者群交流,笔者将就书中内容知识,进行分享,讲解,不定期直播或录播。对疑问尽可能详细解答。
购书可点击以下(如书籍链接有问题可搜笔者闲鱼号 【林梦龙2024】 直接拍下即可或者私信联系笔者)
书籍目录可参考:
我的新书《供应链库存与计划管理:技术、方法与 Excel 应用》出版了
另外,由于一部分读者在笔者公布内购渠道前已经购买了,根据相应规则也可安排加入分享。
第一轮的分享课程开始陆续展开,参看:《供应链库存与计划管理》读者群分享课程内容
MTO和MTS究竟哪一种好,这是难以纯粹地比较。还是笔者常用的那句,没有好不好,只有适用不适用,在需要MTS的环境做MTO,或者需要MTO的环境而实施MTS,往往事倍功半。
MTO(make to order), 按订单生产定义是仅在确认客户订单后制造产品的制造策略。这是拉动的方式,生产是依赖于客户的订单,由此也涉及了BTO(build to order), ATO (assemble to order)和ETO(engineer to order )等。归纳来说,起点就是订单。波动也往往和订单挂钩,比如订单增加了50%,产量也随之增加50%。
早期的电脑城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很好的展示场。有一些店铺,并没有摆满货物,零零星星散放一些电脑配件和包装,而通过这家店铺购买一台组装电脑,在谈好价格之后,店铺就从电脑城的各店铺拿货,“生产“出一台电脑,当然严格地说,这应该是ATO的模式。在这种店铺组装,会有大量的选择满足不同的特定需求,比如内存品牌,内存量,CPU的选择,又或者风扇,机箱等,而不似一些品牌电脑,电脑内里的配件已经固定,难以实现多样化。
而这家店铺则为此享有更多的好处。比如大量的选择,不管是A品牌,B品牌还是C品牌,都可以安排,而相应地不需要持有这些的大量库存。某种程度上,就是没有获得客户订单下,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而一切操作,流程都是基于客户订单而进行,并为此获益。
但是在销售需求不断增加的时候这种模式也容易导致问题。由于所有的启动起点源于订单,而订单增多导致制造赶不及客户期待的交付时间,特别是越靠后的订单。客户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可以收到他们的货物,而这种等待比他们所认为的更漫长,将不会对业务带来更多的受益。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靠着信息差异而带来的高利润等,是这些店铺没落的关键点,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MTS (make to stock),一种基于需求计划的生产,生产的最终产品以满足预期的订单。理论上,生产和预期的需求应该达到匹配,但现实这往往有很大难度,两者如有不同,造成不是短缺,就是滞销,库存过多。
同样也是在电脑城,之前所提及的品牌电脑店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他们早已经完成生产组织,直接将自身的品牌电脑防止在店铺,或许内里可以作出少量的变动,比如增加一条内存条,但基本上所有配件是不能作出变更选择。这样的好处就是适合一些不对细节过于注重和认识的客户,根据店铺展示的有限选择,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同时在销售高峰期,只要店铺有展示和库存,就可以马上购买和获得使用,而无需过多的等待。
但MTS是为了预期而进行生产。而需求永远难以如预期的一致,即使采用很精确的数据,很好的预测方法,加入正确的假设,但销售却并不如如期,甚至是极端,销售极其不振又或者过度繁荣,这不得不引起库存问题,过多或过少了。
事实,现在的供应链复杂之极,有时很难说成是很纯粹的MTO或者MTS等等。不少情况下都是MTO和MTS等各种方式的混合。而且模式往往不会是一成不变,定义为MTS或者MTO不可能永远都是MTS或者MTO。
笔者认为一个比较简便的快捷方法用以区分MTS或者MTO。尽管这个方法不一定是严谨准确,这就是利用提前期作为界定的标准。
如果客户预期的订单等待时间,即客户预期提前期大于供应提前期,那么这个是MTS,相反就是MTO。
MTS和MTO各有优缺点,如何更好地配合运营模式,展现其优点才是实施的关键,而不是认定某种一定凌驾其上面,比如说MTO会导致更少的库存,有助于减少资金积压,但不能因此说MTO就优于MTS。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