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错别字100个不奇怪,法院已疲于结案考核,不堪重负
文摘
社会
2024-05-08 17:44
上海
这是前段时间《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报道的标题。其中提到的诸暨法院,在判决一起合同诈骗时出了两份一审判决书。当事人与律师,发现分别存在110处和114处文字表述错误。大逆风局
比如判决中把“元”写成“万元”,“严胜”应为“严胜军”。而证言中“宣城公司”应为“宣丞公司”,“原被告人”应为“原被告”。传到自媒体上,自然是骂声交错,实名追责,能质疑的全质疑。甚至还有自媒体说什么,案件得经过审委会研究,推行院长庭长“阅核制”吗?后面自然是什么“明显而低级的错误”、“严厉追责”。
外行站着看热闹
审委会研究、院长厅长阅核,主要职能是给判决书批改错别字吗?判决书出错也不是一两次了,闹得大的像去年11月,浏阳法院在判决上把自己写成“浏阳市人民医院”。谁行谁上不远了
就说这个诸暨市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显示,一线法官人均办案328.14起。法院原则上是不允许书记员代写判决的,必须办案法官写。法官朋友说,300件已经是天天加班,每天九点十点才敢回家。还有在基层院的法官:“2022全年只带一个书记员,办结接近300件案子,判决接近200份,只有几件驳回起诉。这工作量必须得拼了老命,随时加班加点。根本不指望节假日,过度透支身体,现在废人一个!”现在的诉前调解、电子卷宗、无纸化办公、人员分类、执行改革。本意是解决纠纷,但现在看来,是把一线办案人员快要累死。
变化亲眼可见
近几年我们律师明显感觉到,在网上立案审核通过之后,进审判系统的等待时间越来越长。从去年开始,就经常在早8晚8,甚至周六日接到法官电话。巨大的现实收案压力,都体现在最高院的工作报告上的:审判一线,刺激战场
300页的判决书,大段复制粘贴,大十几万字的核对校正,不用我多说了吧?现在一线可以说不堪重负,法检系统中30-40岁腰椎退变的比率可以自行了解。笔误确实不应该,但按照那些媒体的解读,动辄追责追责。体制内利益分配固定,比起扩招不如降薪,职级晋升还得看考核。现在已经有人想退额躺平了,早就应该从源头入手解决问题,而不是把一线办案人员夹在中间!一线法官的办案数,永远大于平均办案数,一线才是法治发动机。【加入笔记讨论,添加助手微信 xiaoyuan67888
听大家见闻,分享你独特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