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第八届陆地生态学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文摘   2024-08-08 14:35   澳大利亚  

写在前面


如果对您有价值,感谢您的“点赞”、“在看”和“转发”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植物生理生态



推荐阅读:

1. New Phytologist最新发现 | 植物物种间通过外生菌根真菌传递的碳转移
2. 计算全世界真菌的种类
3. “根系性状-根系经济空间”论文精选
4. CPB | 不只是好看!幼叶迟绿背后隐藏的磷分配机制
5.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综述 | 不同菌根共生的特有及共同特征
6. Plant Soil | 磷限制森林中植物更普遍分泌根系羧化物:叶片锰的启示
7. 全球Top 2 | 祝贺Hans Lambers院士入选ScholarGPS首届高排名学者
8. 好书分享 | 土壤氮生态学(2021)
9. 大牛讲座回放 | 土壤、寄生及真菌如何塑造植物多样性
10. 科研助手 | 生态学中那些好看的图表示例(附图库下载)
11. PPT分享 | 植物养分:Plant Nutrients
12. PPT分享 | 植物根系
13. 院士讲座 | 高大的桉树抑制生物多样性?(带字幕)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植物生理生态最新资讯

给公众号加星标🌟,不错过每一次学术干货!





背景与介绍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加强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八届陆地生态学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8月23日至2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本次会议由福建省生态学会主办和承办,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协办。会议主题为“生态环境与永续发展”,将围绕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全球变化下的生态恢复和农业永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生态学研究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进一步提高青年生态工作者的研究水平。热诚欢迎广大生态学及相关领域优秀学者报名参会!

本次会议是继201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第一届)、201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第二届)、2017年在青海省西宁市(第三届)、2018年在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届)、2019年在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届)、2020年在江苏省南京市(第六届)、2023年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七届)之后的又一次青年生态学者交流活动。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详细内容

组织形式

主办与承办单位

福建省生态学会

协办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

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会议日程


日期

时间

内容

8月23

14:00~22:00

会议报到注册、研究生专题报告

8月24

9:00~9:20

开幕式

9:20~12:00

大会特邀报告

14:00~18:00

大会特邀报告

8月25

9:00~12:00

分会报告(含特邀报告)

14:00~18:00

分会报告(含特邀报告)、颁奖仪式、闭幕式

8月26

8:00~12:00

生态茶园自由参观,离会


会议地点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

悦华酒店(武夷学院接待酒店)

主要报告专题


专题一: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过程

专题二:植物生理与生态环境

专题三:土壤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专题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专题五:生态气象与模型

专题六全球变化与农林水生态系统永续发展

专题七:海峡两岸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

专题八:青年学者专题报告

专题九:研究生专题报告


会议缴费与报名


会议注册费:在职代表(老师和博士后)1500元,学生800元。本次会议委托福州众合鑫会议服务有限公司统一收费,并由该公司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请参会的各位老师、同学将参会回执(扫描“会议注册”二维码)发送至会务组李胜兰(15652934220,sll0809@fafu.edu.cn),并扫描“费用缴纳”二维码缴纳会议费。回执中可选择口头报告或者墙报展示。

本次会议设有青年学者报告和研究生专题报告,仍有一些报告名额,请各位踊跃报名!

会议注册

费用缴纳


姓名

电话

邮箱

李胜兰

15652934220

sll0809@fafu.edu.cn

王  军

15751868377

wang.jing.jhao

@gmail.com

纪占华

18102463694

jizhanhua12@mails.ucas.ac.cn

李晓杰

17805965990

xjieli@fafu.edu.cn

郑生猛

15159902798

297336605@qq.com

韩庆庆

13919085912

qingqinghan@fafu.edu.cn

会议赞助

为更好地搭建会议交流平台,本次会议面向行业内各企业开放赞助,欢迎与生态学相关的科研仪器、软件、生态产品生产单位及文献出版单位积极支持本次活动。将为赞助单位提供如下形式的赞助方式:会议手册宣传页、提供展区、与参会学者面对面交流机会等。

有合作意向的单位,请联系会务组王军(15751868377)商讨合作细节。

住宿与交通

为给各位参会嘉宾带去优质、舒心的参会体验,会务组与悦华酒店(武夷学院接待酒店)、兰欧国际酒店达成协议,协议价格如下图:


酒店名称

酒店地址

房型

协议价格

悦华酒店

武夷山市大王峰南路11号

大床房

400/间天

标准双床房

480/间天

兰欧国际酒店

武夷山市大王峰南路21号

大床房、标准双床房

350/间天

如需标准间单床位,请自行寻找同住人,合并预定双人标准间。悦华酒店与兰欧国际酒店相距1公里。8月26号之后仍需在酒店续住的参会代表,可享受会议期间的价格。

推荐到达高铁站:武夷山北站、南平市站。

推荐到达机场:武夷山机场.

高铁站、机场、武夷学院与酒店的地理位置如下图:

会议专家名单和介绍

国内专家名单

康绍忠

中国农业大学

冯  起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吴文良

中国农业大学

方运霆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叶  清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易可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周顺桂

福建农林大学

明瑞光

福建农林大学

刘建全

兰州大学

周国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二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黄志群

福建农林大学

邓建明

兰州大学

巨晓棠

海南大学

李德军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孔维栋

首都师范大学

朱毅勇

南京农业大学

朱  彪

北京大学

蒋瑀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吴福忠

福建师范大学

朱春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

易志刚福建农林大学

姜  姜

南京林业大学

张林波

山东大学

张卫民

北京林业大学

王幼平

扬州大学

章家恩

华南农业大学

栾军伟

国际竹藤中心

熊正琴

南京农业大学

高  峥

山东农业大学

鲁显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巩晓颖

福建师范大学

林文伟

福建农林大学

吴林坤

福建农林大学

胡恭任

华侨大学

李江荣

西藏农牧学院

王  晖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毛  瑢

江西农业大学

蒲高忠

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赵升云武夷学院
张黎明福建农林大学
吕   健福建农林大学

赵发珠

西北大学

吴则焰
福建农林大学
张志兴福建农林大学

赵升云

武夷学院

张  伟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林冬梅福建农林大学
方长旬
福建农林大学
吴林坤

吴建平

云南大学

孔德良

河南农业大学

刘慧颖

华东师范大学

尹华军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陈鸿洋

东北林业大学

罗  煜

浙江大学

董俊夫

山东大学

朱同彬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郑棉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任成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吴红淼

安徽农业大学

胡敏杰

福建师范大学

樊宝丽

西北师范大学

陈仁飞

陕西师范大学

王晓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何  维

浙江工业大学

张  奇

武夷学院

刘圣恩

福建农林大学

曾后清

杭州师范大学

范振林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

胡家朋

武夷学院

许飞云
纪占华武夷学院

杨振亚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长嘉

北京师范大学

祁栋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张秋芳

福建师范大学

杜鹏珍

兰州交通大学

元晓春

武夷学院

吴  婷

江西农业大学

叶英聪

江西农业大学

张  鹏

长安大学

许卫锋

福建农林大学

报告人持续更新中……


国际专家名单

陈镜明

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

张建华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骆亦其

美国

康奈尔大学

Ian Charles Dodd

英国

兰卡斯特大学

Sebastian Leuzinger

新西兰

奥克兰理工大学

王光玉

加拿大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刘福来

丹麦

哥本哈根大学

报告人持续更新中……


国内专家简介

康绍忠 院士,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创建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了旱区流域尺度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1项。


冯起 院士,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寒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理论和技术研发工作,揭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了寒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系统理论,多项课题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十大科技进步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吴文良 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和环境科学系主任、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有机食品研究与认证中心(筹)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农业、区域农业、绿色--有机食品、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农业、粮食超高产等。十余年来先后主持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教博士点基金、省部级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近二十项,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茅以升科教基金北京青年科技奖一项。


方运霆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稳定同位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中科院前沿重点、中科院国际团队等项目十余项。建立了辽宁省稳定同位素技术重点实验室,森林野外模拟氮沉降和增温等多个平台。

叶清 研究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植物的响应与适应,从植物个体、进化类群、森林群落、生态系统到全球尺度,系统开展功能性状与森林植物应对全球变化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易可可 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第十四届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联合基金重点、优秀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等项目。主要从事土壤-植物互作方向研究。


周顺桂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会长。主要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微生物电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北农科技奖等。


明瑞光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演化相关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性染色体演化和热带、亚热带植物基因组生物学。已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Genetics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



刘建全 教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高校10大科技进展、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从事进化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物物种形成机制、高山植物的分子谱系地理学和生态适应,长期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引种和筛选了一批优良的植物种质资源。


周国逸 教授,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研究领域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水文学。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模拟创新团队领军,采用野外控制实验、遥感技术、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等研究方法,探索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城市等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碳氮水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中文200多篇,出版专著4部,以第一受奖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


王二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组长,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重点项目等资助,担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和2020“科学探索奖”等。围绕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开展研究,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者。


黄志群 教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林经营和森林土壤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2002年与陈楚莹撰写的“在我国亚热带、热带地区建立优质高效人工用材林的建议” 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国务院总理批示。


邓建明 教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荣获2006年英国生态学会“Young Author Investigator Prize”国际奖,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主要从事植物个体间相互作用和植物代谢生态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森林、荒漠灌木群落以及草本作物中个体的异速生长指数和代谢速率异速指数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强度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巨晓棠 教授,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土壤学报》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从事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环境效应,以及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及减排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集约化旱作农田氮素循环与环境效应的基础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进入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化化肥-农大研化中心奖励基金优秀奖(2003年)排名一,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


李德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喀斯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退化土地肥力提升、功能微生物与新型有机肥等方面研究,为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7100次。


孔维栋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南非University of Pretoria微生物生态与组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长期研究全球干旱区微生物固碳、微生物生态及其对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应,主持多项面上项目、国际重点合作项目、重点研发-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担任全球干旱生态系统国际大科学计划委员,牵头建立全球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固碳观测网,多次组织和参与青藏高原、南北极、非洲-阿拉伯干旱区微生物生态观测网(AADMEN)科学考察。


朱毅勇 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施肥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德国植物营养学会、中国青土会、中国土壤学会会员。主持科技部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朱彪 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的研究。通过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等多学科手段,研究森林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地下碳循环过程(根系分泌物和周转、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形成、养分循环等)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为我国制定应对全球变化的政策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相关论文发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等期刊上。

蒋瑀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针对南方典型红壤酸化阻控和地力培育等问题,长期从事土壤动物捕食机制与养分调控,食物网生态与土壤健康提升机制等研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目前已在ISME J,Microbiome,Environ Microbiol.和Soil Biol. Bio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吴福忠 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会议评审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林学会4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一直致力于认识森林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物质循环过程,在森林土壤碳吸存与固定,有机质组分动态、积累与稳定性等物质循环与迁移过程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或正在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朱春梧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江苏省重大科研设施-土壤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应对试验设施技术负责人,碳中和土壤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土壤生物与生态研究部副部长。研究成果被国际组织IPCC等国际组织引用、200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任Front Plant Sci副主编,《土壤》、《生态学杂志》和《土壤与作物》编委。


姜姜 教授,江苏省特聘教授(2015)、江苏省双创人才(2018)、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2021),荣获第十六届林草青年科技奖(2022)。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青科协农业与技术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修复、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森林碳汇。

张林波 教授,山东大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机制研究实验室主任。紧密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政策机制研究,为相关部门和行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张卫民 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资源环境核算与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林业软科学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委托科研项目10余项,获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制定林业行业标准1项。参与了自然资源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工作的技术咨询,被聘为山东省和广州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委员会专家。


王幼平 教授,植物学学科、博士点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10项、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参加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参编教材3部,专著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扬州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


章家恩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态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土壤生态、入侵生态、生态规划、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规划策划和战略咨询服务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70多项。



巩晓颖 研究员,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获得者,担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创业创新领军人才(B类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知名学术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为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Ecological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许卫锋 教授,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牛顿高级学者(国家基金委与英国皇家学会),香江学者,闽江学者,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作物根系响应与适应根际土壤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总计发表SCI文章70余篇,获多项专利授权,参编中英文专著各一部。




国际专家简介

陈镜明 院士,植被遥感领域专家,加拿大高级首席科学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通量观测网络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植被遥感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等研究,在定量遥感方面、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在理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将遥感应用到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知名科学家之一,也是国际上最早对定量遥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张建华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孔雀计划首席科学家、讲座教授,原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 香港科学会常务理事。自八十年代中开始从事植物胁迫生理学、作物生理学以及作物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50余篇,三次出任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评委或评委会主席。2008年,被Nature选为五位可改变世界的作物研究者之一。


骆亦其 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担任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主席、CO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国际研究联盟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生物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组成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模型和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成果对生态学经典理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2018 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之列,论文总计被引用近6万5千多次,在Web of Science的前1%之列。


Ian Charles Dodd,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可持续农业教授,欧洲水分研究中心主任。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论文引用次数14800。主要通过鉴定调控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遗传变异、调整植物根系的分布、砧木介导的作物改良、不同的灌溉技术、促生根瘤菌以及土壤改良剂的利用等方式,研究土壤环境如何影响植物由根到梢的化学信号(植物激素)传递。

Sebastian Leuzinger,奥克兰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试验及模型预测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的植物生理生态响应、森林系统水汽传输和碳交换、森林转换对碳汇潜力影响和政策管理方面的取得重要学术成就和全球影响,为联合国“未来地球”项目核心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研究项目委员会成员。谷歌学术影响 H 指数 35,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被斯坦福大学评委 2020 以来论文引用排名全球前 2%。


王光玉 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林业资源管理高级研究员,亚洲部主任。有20多年从事林业科研和管理实践的国际经验。从事流域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重点关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流域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流域森林经营决策管理中的应用,并成功应用于加拿大菲沙河流域、福建闽江流域与江西的赣江流域,与福建省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并在世界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刘福来 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环境与科学系教授,作物逆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作物水分关系、作物生理生态、农业水肥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先后参与或主持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丹麦研究理事会基金、丹麦农林渔业部项目、DANIDA项目、Villum基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项目资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SCI他引一万多次。


\ | /

本期编辑|李婉瑜

图文来源|菌草与生态学院(碳中和学院)官网






一起关注植物科学,

促进学术研究与科普宣传!


-- 植物生理生态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公众号ID:yanli19-

投稿及转载:li.yan@uwa.edu.au;

guangruwang77@163.com


👇

分享

点赞

在看

植物生理生态
关注植物生理生态,掌握科学前沿,促进科普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