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交往,互相赠送物品是常有的事情。但赠送的物品,是人所共知并且接受者非常需要的是最好。
所送物品人所共知,也比较好流通,这样的物品自然而然比较好接受,也比较好处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几千年来,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但这句话其实也是有不妥的地方。
如果接受“授渔”的人,已经没有“渔”的能力,而“授鱼”会更加直接而发挥作用。
对于饥渴的人,“授鱼”能够立即起到解决问题,而除能立即解决问题的“鱼”,除此之外包括“渔”等需要时间和精力才能解决问题的物品、货币和方法方式等,都不如“鱼”更快捷解决问题,能立即解决问题的“鱼”才是最佳选择。
此时,“授渔”对于接受者毫无价值,而“授鱼”会立竿见影地起到果腹和交易等,让接受者立即得到收获。
虽然“授渔”,但接受者在一定时间和范围等条件下,根本无处可以“渔”,那这个“授渔”也是不大成功的。
人们往往只看眼前和既得利益,对于需要时间等条件的利益,能看那么远的并不多。
更何况,有的“鱼”是接受者不喜欢的,更有甚者还是非常厌恶、忌讳的呢。
另外,“授渔”,这个“渔”也应该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很容易掌握和实施并能轻易获得“鱼”。
如果所授之渔,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并且实施起来需要很复杂的条件,那么“授渔”也不会成功。有的还会被“授渔”之人的不理解,甚或误解等。
本期图片拍摄于11月24日
鸡西市梨树工业谷穆棱河右岸
通过以上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存在问题的解读,也提醒人们,对于古语、谚语、成语等其使用条件、范围等都需要一定的限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等,才是行得通的,也是需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