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收获的过程。
近日,又到黑龙江省穆棱市小四方山城,竟然发现该山是一个火山锥,而该古城是建在火山锥上。
2024年12月14日,原计划利用周六休息,去寻找一个新路径去往大炮台,想到那里再看看其红色火山岩的山体等。
但到了距离大炮台较近的四方村,却没有找到去那里的田间小路,也不知道哪座山是大炮台山。于是,只好就去一年多未曾去了的小四方山。
大炮台,也叫大炮台山,在现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福禄朝鲜族满族乡四方村南面,是一座由红色火山岩等组成的海拔550米的山岭。该山是该区域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最高的山。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当时的穆棱县后,因在山顶处建立了大炮阵地而得名。
如今的大炮台山上,仍旧保留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正六边形平顶碉堡。大炮台山与牡丹江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最高峰——大架子山名字的由来一样,都是1931-1945年日本侵华之后,因建立军事等设施而得名,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证。
小四方山城址位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福录乡高峰村北,城址由石城和土城组成。
石城踞于山顶,土城位于东侧山腰,城内有居住遗迹、小广场遗迹,出土有石矛、陶豆、陶罐、陶纺轮、铁镢、纺定瓷片、北宋景德元宝等遗物。
山城构筑奇特,从战国时起,至渤海国、辽金时期一直沿用。
小四方山城址占地18.8万平方米,由北高南低的2座山峰组成,其间为开阔平缓的鞍部,山城分石城和土城2个部分。石城踞于山顶,将两峰及平坦的鞍部围起,构成一封闭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北、西、南外侧均以悬崖峭壁山险为屏,东墙外侧为缓坡山岗,城墙有用天然青石砌筑,周长995米,保存完好处高4.2米、底宽11米、顶宽2米,东墙中部有一处城门;土城位于东侧山腰,与石城相连,平面呈不规则形,中有一隔墙将土城分为南北2个部分,土墙周长1165米(含隔墙),城垣最高处约2.5米,底宽10米,顶宽3米。
目测小四方山垂直高度百米左右,有能测量高度和海拔的朋友登临此山,请将该数据补充完整。
以往从山的南面和西面都登过山顶,这次试探着从东面登山并通过古道、瓮城,第一次从东城门到达古城。
过了高峰村西的亮子河桥,一直往东走,穿过几百米的村中主街道后,沿着山脚下的土路往东北走,几百米后的山路开始转向西北,上了一个大坡,经过两座桥,有一段水泥路,山坡顶上有一个院落。
小四方山东南脚山坡上的院落及东北山岭
院子里的小黑狗追到路边叫个不停,后在院子里的主人的喊叫下,才不再追赶和吠叫。
看着好像是到了小四方山最东面,道路西面是山坡耕地,北面则是深沟和湿地,长着高大的白桦、榛树等,再远又是山坡地,有牛在那里觅食。
小四方山东山脚下的白桦
在山路有了个叉口处附近,看到一个界碑,写有“人人有责、保护文物、界碑”分别在三个长条的碑面上,最南面的碑面没有去仔细看写的内容。
选择一条通往西南方向的田间道路,顺着车辙印记往前走。看到小四方山北面高高的山顶和靠近北段有一个长长的由高向低的下坡后,横穿玉米田地,穿过坡上的树木间,开始走看起来是古道的两米宽左右,被种植上松树苗的小路。
从东和东北向西和西南拍摄的小四方山
在走田间道的时候,在一行树木南面的田地边,一直火红的狐狸从我身边不远处,敏捷快速地跑向坡下的田地并消失在北面的林间。
踏着只有狐狸等小动物在古道和道边东坡的雪地留下的脚印,很快就来到了城东大门。
从城门开始,踏着小动物在雪上留下的小脚印,沿着城墙从顺时针几乎走了一圈。
在古城西南部,发现一块发黄的陶片,于是,捡了带回仔细观察研究。
此次冬天寻访小四方山古城,从山下开始,就格外注意山体的剖面和山坡上的岩石,也为此让此行对小四方山有了新的发现。
山脚下,被人为挖掘的山体,露出分层明显的灰色和黄色、红色砂岩。在快接近瓮城的山坡上,则发现有大块的黑灰色带孔洞的玄武岩。
踏着没过鞋面的积雪,跋涉近千米的有点道路模样的树木间的古道,快接近东城门时,几块一人多高的玄武岩从山体中突兀出来。
山门已经没有门的任何痕迹,看起来只是一个有两三米宽的石头缺口,城墙都是黑灰色玄武岩。
小四方山城北城门
整个古城,除西南面是一个大的较低的比较缓的坡面,其他上面的边缘都几乎是垂直四五米的玄武岩。
仔细观察这个山体的形状,看起来像一个西南面开口斜向下的簸箕。结合其他三个面的山体由玄武岩或青石组成,而且有很多玄武岩是自然形成的,山脚下及向上较缓的坡面是砂岩组成,分析这个古城应是建在一个火山锥上。
回来后,对捡自古城内的陶片进行观察和测量。这块土黄色的陶片,应是一件陶器的部分上沿口并带有一点陶器身部分。
陶器外沿最长12厘米,最宽7厘米,外沿下的部分长10.5厘米,外沿和陶器身呈弧形,垂直沿口与器身弦长6厘米,弦高1.2厘米;外展的上沿2厘米宽左右,连接上沿与器身部分宽4厘米左右,陶片厚1厘米到1.5厘米,内部有黑灰色与土黄色组成。用手敲击陶片,发出很沉重声响。
陶片表面和断面,能看到小的白色石屑,个别较大的有二三平方毫米,外沿靠近内侧有6厘米的弯曲裂纹。
该陶片外沿弧形,弦长11厘米,弦高0.8厘米,按照初中所学的几何内容,测算出该陶器口部内侧直径在38.6厘米左右。
因为测量难度较大,根据目测分析,陶器身部最上部可能比上沿直径稍微大一些。
这个陶器比前段时间发现的黑灰色卷沿陶器口径要大一些,器型和使用材料也有很多不同。
根据在小四方山所发现的大量玄武岩和青石,后将青石与市内四平山休眠火山产出的火山岩与青石对比,发现二者相同,再综合山体底部和周围的情况,从而分析小四方山是一座火山锥。那么,小四方山城应该是一座建在火山锥上的古城。
把城池建在火山锥上,充分利用火山锥形成的良好地形,不仅能节省建城人力,还会节省大量的建筑材料,并且天然的坚硬火山岩非常坚固,赞叹和佩服古人建城的智慧。
湍流不息的南亮子河,大部分表面已经结冰。高峰村亮子河桥北侧下面,还有未结冰的河水在流淌,冲击出的冰钟乳洁白如玉。
山脚下的高峰村不大而整洁,水泥铺设的街道上行人很少。一户人家院门前,一把用树桩加工的,由一侧圆木和部分径部做靠背,大部分带圆木横截面做椅面的无扶手的木椅,让人耳目一新。
时不时能看到挂着各种牌照的轿车、越野车,让这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村庄,看起来很有现代气息。
寒冬时节,从县城到小四方山的路20公里大多比较好走。但从四方村到高峰村的Y007乡道几公里,有几处冰湖路面非常难走。冰面被大车轮胎上的铁防滑链扎的坑坑洼洼,有的路面还有长的冰棱子。
机动车行驶在这样的路段,都要低档慢行。自行车除了靠相对平坦点的路边行驶,进入这冰路面上会经常打滑。这次小四方山骑行,往返各摔了一大跤。好在穿的厚,骨头还算结实,才没有大碍。
山村与古城为伴,古城见证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只是现代人对这个古城和古城的历史了解的还太少,相信只要去深入研究,会有更多的信息让人们知晓。
沿着2千多年古道古城门访小四方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