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的我军第一支摩托化重炮团

文摘   2024-12-27 00:00   黑龙江  

按语:
    不读史无以明志,非行路无以致远。有些历史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了今天这个课题,笔者花费很多时间,查找参考大量资料,有的内容来自当事人后人访谈,有的来自退役军人文章,有的来自互联网《百度百科》词条,等等,在此不一一说明,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将及时修改完善。

对于黑龙江省东南长白山系穆棱市域内老爷岭山脉大炮台山,知道的外地人不多,就连本地的一些年轻人,知道的也不太多。那对于我军最重要的第一支重装机械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是在当时的穆棱县创建,知道的人可能会更少之又少。
在介绍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之前,先简要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在一段时期的情况。(以下内容整理自《百度百科》“延安炮兵学校”词条)
当前,我国炮兵系统下一所主要军校,即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前身是延安炮兵学校,延安炮兵学校的基础是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PLA Army Academy of Artillery and Air Defense)是一所主要承担炮兵、防空兵指挥军官培训任务的高等教育院校。 
2017年7月23日,由原陆军军官学院、南京炮兵学院、防空兵学院、沈阳炮兵学校调整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截至2022年6月,学院院本部设在安徽省合肥市,下设南京校区、郑州校区和士官学校(沈阳)。
一、八路军总部炮兵团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在总部炮兵连的基础上扩建炮兵团。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省临汾市郊的刘村镇正式成立。
二、延安炮兵学校
(一)延安时期
延安炮兵学校是八路军在艰苦岁月中创建的,是根据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迫切要求下筹建的第一所炮兵学校。
1944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依托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基础上,成立延安炮兵学校,校址设在原炮兵团的驻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开发区的桃宝峪村。
1945年2月,延安炮兵学校开学,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所炮兵学校,校长郭化若。因郭化若在党的七大结束前病倒,1945年8月,朱瑞代理校长。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召开后,延安炮兵学校开学典礼于1945年8月1日举行。

                     郭化若
                  郑新潮
          延安炮兵学校窑洞
          朱德在开学典礼讲话
               毛泽东与朱瑞
                       朱瑞

开学典礼上,朱德、叶剑英、肖劲光、林彪等出席并讲话。朱德还特别介绍了与他一起来的6月任职代理校长的朱瑞。
朱瑞(1905年9月13日-1948年10月1日)毕业于苏联中山大学,后又进入克拉辛炮校学习炮兵知识,建立一支人民的炮兵部队一直是他的伟大理想。
1945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找朱瑞谈话,朱瑞向毛泽东主席吐露了要去延安炮校当教员的心声。毛泽东主席握着朱瑞的手说:“苏联有炮兵元帅,你就做我们中国的炮兵元帅吧!”
延安炮校的建立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客观发展的产物,也是八路军在战争中发展的必然。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炮兵的摇篮,为我军炮兵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延安炮兵学校为我军培训了第一期1000名学员。第一期炮兵毕业证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颁发的,毕业证上签名有:朱瑞、邱创成,匡裕民、刘登瀛、李荫南的印鉴。
(二)东北时期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和炮兵发展的需要,1945年9月中旬,中央军委决定:“延安炮兵学校立即迁往东北,加快炮兵建设”。
1.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沈阳)
1945年9月19日(有资料显示为该日期),朱瑞乘飞机先到沈阳。1945年9月23日,延安炮兵学校分两批开始北上。
1945年11月,邱创成率领主队快速抵达沈阳,开始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
2.宣化炮兵学校
1945年9月23日,郑新潮、沈毅、林千、张志毅、郭允升、邵清廉等十几名教员带着教材和教学仪器,随胡耀邦(有资料显示,1945年10月14日从延安动身)率领的北上部队,出延安、东渡黄河、入晋察冀,在西柏坡稍作休整后,向察哈尔、冀、热、辽挺进。
当部队沿太行山脉、燕山山脉进入张家口宣化时,受到国民党师团部队的夜间袭击。炮校的郑新潮、沈毅、林千等教员都是国民党军和八路军中最优秀的炮兵精华人才,他们迅捷架起十几门炮,快速反击,全击中要害。国民党师团部队认为碰到精锐部队,所以不敢发起总攻。
由于延安炮校前进受阻,延安炮校朱瑞校长的指示:令延安炮校北迁部队在宣化休整待命,并筹建宣化炮校。
在晋察冀炮兵团团长高存信和参谋长林千的支持下,赵大满、郑新潮、沈毅、邵清廉等迅速投入了筹建宣化炮校。
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着手创建宣化炮校。庭院当课堂,石板做黑板,老木匠拿来门板,雕刻上:“宣化炮兵学校”木牌挂在门前。此后,宣化炮校进行了几期培训班的教学课程。
3.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通化)
由于东北战场的紧迫需要,1945年11月,延安炮校到达沈阳该部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随后又迁至沈阳东郊。
1945年12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沈阳)转移到吉林通化市。随后,宣化炮兵学校到吉林通化市两校汇合一处。
4.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牡丹江)
1946年3月,是国民党大举进攻时期。5月,东北人民自军炮兵学校由通化市迁移到黑龙江牡丹江市。
1946年6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也有称东北军区炮兵学校)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正式成立。自此,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

                      臂章

5.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
6.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
1948年10月18日,为纪念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对炮兵事业的杰出贡献,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
7.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沈阳)
1949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由牡丹江迁至沈阳东大营。1949年5月,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1950年8月,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担负全军培养现代化国防炮兵干部的任务。
为了能更好了解这个时期我军炮校的历史和名称,整理一下我国东北从东北抗联等武装部队党的领导等情况。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东北抗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曾由于长征而与其失去联系。 

1931年,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作战。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依共产国际的指令,将所属部队联合地方义勇军筹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领导的南满省委、周保中领导的吉东特委都贯彻执行了《六三指示信》。
1936年至1937年的两年中,东北抗日联军处在一个大发展阶段。赵尚志所率领的游击队在1935年编为哈东支队时,只有数百人。1936年到1937年期间,收编几支较大的抗日山林队,第3军发展到6千余人。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11个军,人数达2万5千至3万人,其中第1至第7军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武装,第8、9、10、11军是统战性质的非党抗日武装。
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于1936年7月、1937年10月、1939年5月分别合编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路军,并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为总指挥,分别由中共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临时省委领导。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辖抗联第1、2军,由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余人,编成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归南满省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辖抗联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归吉东省委。
1937年,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辖第3、6、9、11军,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兼六军政治委员。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辖第3、6、9、11军,1939年5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张寿篯(发捡音,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1940年4月任),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任总参谋长,归北满临时省委。
1940年,因日军围剿,东北抗联活动范围和人员大量减少。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不到1000人。东北抗联一部进入远东地区,并将部队改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而留在国内的部队分散潜伏,进行收集情报、建立武装,宣传抗日等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1945年9月中旬,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部在吉林长春正式组成,周保中任总司令。
1945年10月,在中央东北局领导下,成立东北军区司令部。程子华任司令员,彭真任政治委员,伍修权任参谋长。  
1945年10月底,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东北军区司令部撤销,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萧劲光分别任第一至第四副司令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萧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后,陆续创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北安军区及第十六军分区。下辖山东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七师和警备第三旅,东北挺进纵队,东北人民自卫军第二、第三纵队,新四军第三师,第三五九旅及新扩编的12个步兵旅、一个炮兵旅、一个炮兵混成旅,两所军事学校。
1946年1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
1947年11月25日,鉴于当时其他党派也组织民主联军,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名称有些混淆,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同意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同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1949年3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
话归正传,下面开始介绍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
1946年5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迁至黑龙江牡丹江市。1946年6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在牡丹江市正式成立。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炮兵调整处(也有称炮兵处),炮校校长朱瑞兼任处长,专门负责炮兵建设、调整的职责。
1946年7月9日,朱瑞起草了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及炮校负责人署名的“炮字第一号”命令,提出东北炮兵建设的方针应是“广泛普遍的发展与适当的集中使用”,他开始全面投入到炮兵的整顿工作中,并着重抓基干炮兵的建设。
1946年10月19日下发了“炮字第二号”命令,决定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设立炮兵司令部,并任命朱瑞为司令员,邱创成为政治委员。
由于战争形势变化,党中央要求牡丹江的炮兵学校“改学校为部队”,直接参与地方工作。
于是,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以炮兵学校警卫营为基础组建成立炮兵学校第三团,也称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简称“炮兵第三团”,后来发展成为重炮三团。宋承志(1917年12月1日-2010年8月13日,安徽金寨县古碑镇,开国少将)任首任团长,丁本淳任政委,参谋长徐昭,政治处主任马海亭。

     1944年,宋承志在延安八路军炮兵团训练使用一米测距机
        徐昭                             马海亭

1946年6月25日,炮兵第三团移防到当时的牡丹江市东南与苏联接壤边境县——穆棱县,驻扎在八面通镇。
成立较晚的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三团,尽管拥有延安炮校第一期学员的底子、技术水平很高,却无炮可用。
炮兵第三团成立之初,全团编制3个营12个连队,但实际仅有4个连队,共657人。其中,只有一个连队装备了4门37毫米的战防炮。

                 37毫米战防炮

该团根据上级命令,配合牡丹江军区第2团赴松江、穆棱等地区共参加剿匪战斗51次,并参与东北局绥宁地区的土地改革。在这种人少装备少,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宋承志、丁本淳知难而进,率领全团艰苦创业,扩充人员,搜集装备,刻苦练兵。

      1946年10月,丁本淳在黑龙江
     穆棱县土改大会上代表军队讲话

1947年3月,炮兵第3团奉命转移到靠近中苏边境的穆棱县八面通镇继续训练。部队在行军途中竟然发现了一座被毁弃的仓库是日本关东军用来储存大口径炮弹的秘密弹药库。
抗战胜利前夕,日军为了防止苏联飞机轰炸,曾设下多处秘密弹药库,准备将来抗击苏军进攻使用。1945年8月初苏联对日宣战后,百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攻入东北,关东军一溃千里,这些秘密弹药库因此保存下来。
炮兵第3团根据150毫米口径炮弹发现地八面通的东面与苏联接壤,是日军防御苏联的重要要塞区域,向着东面边境的茫茫大山中去搜找150毫米口径的重炮。
以下内容摘选自昔傲时光遣人心2023年9月22日,在河南发表题目为:《重炮连无炮,他们冰天雪地进雪山找炮,找到的重炮装备四个连有余》。
1947年3月,当时的黑龙江穆棱县,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炮兵第三团第二连连长周天才带领的搜炮队,第一天从八面通出发向东乘烧炭卡车行进十多公里后步行,在如今穆棱市大炮台山正八边形碉堡一带,首次发现第一门重炮——日本昭和12年大阪兵工厂造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
据当地向导介绍,这一带是日寇的第二道防线,距离日本关东军与苏军激战的地方还有上百里地。次日,官兵们连续翻过两座大山、两条雪沟,终于在一座山坡上发现了日军一个炮兵连的阵地。

           穆棱市大炮台山碉堡

该地有大量被炸毁或焚毁的火炮和牵引车,炮三团二连历时半个月将所有可用的零件等运回百里左右的八面通。
仅炮兵3团2连搜集到搜到日军火炮23门,包括大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和105毫米加农炮。为此,2连获得“搜炮模范”称号,2连连长周天才被授予“搜炮英雄”的称号。

炮兵第3团在现在的鸡西市、牡丹江市范围内和沿着中苏边境线历经两个月的搜索,搜索到了日本关东军两种最先进的重炮。
一种是,96式150毫米榴弹炮。该炮是1936年(即日皇纪元2596年)制成,故名96式。它的战斗全重4140千克,炮管长度3540毫米,炮弹重量为31.1千克,炮弹初速每秒540米,最大射程为10500米(使用尖锐榴弹时达11900米)。这种火炮是二战中日军最先进的150毫米榴弹炮,精度高,射程远,连日军自己也吹嘘其为“最完美的野战榴弹炮”“最完美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另一种是,92式105毫米加农炮。这也是一款性能相当先进的重炮,同样以精度高、射程远而闻名,主要用途是压制射击。它的战斗全重3730千克,炮管长度4725毫米,炮弹重量为15.76千克,炮弹初速每秒765米,最大射程18200米。
这两款先进火炮,由于制造成本较高,生产数量极其有限,基本都用于装备“皇军之花”关东军。在1939年7-8月的诺门罕战役中,十余万日本关东军参战,也仅仅投入了96式150毫米榴弹炮和92式105毫米加农炮各16门。

炮兵第三团通过自己和发动群众野外搜炮,先后收集到96式150毫米榴弹炮29门、92式105毫米加农炮9门,两者的数量足够装备一个炮兵团,使得炮兵第3团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中第一支摩托化重炮团和火力最强劲的王牌。
1947年12月10日,炮第3团依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重组为9个炮连的三三制大团,装备日制96式150毫米榴弹炮19门,日制92式105毫米加农炮2门,全团指战员1500余人,成为全军首个摩托化重炮团。
1947年底,训练完毕的炮3团离开穆棱县,开赴前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并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屡立战功。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炮兵第三团建设成重炮团,装备是以汽车牵引大口径火炮,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大口径、远射程、摩托化炮兵团,是人民军队中第一支重装机械化部队,从此改变了我军“小米加步枪”的传统作战方式。
黑龙江省穆棱市也为此成为中国人民军队中最重要的第一支重装机械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的摇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炮兵的起源。
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与牡丹江老航校一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带入了“飞机大炮”时代。在曾经的穆棱县组建的重炮(三)团曾经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炮击金门”等屡建奇功。
2021年6月12日,在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成立75周年的日子,穆棱市“东北民主联军重炮三团史绩展”在穆棱市博物馆展出。

这是在中央军委炮兵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集团军炮兵旅(炮三团后身部队)、平津战役纪念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举办的,让东北老“炮校”的历史再绽放异彩……

宜见者
作为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的一石头、捡石头和户外活动爱好者,对木化石、古蕨类植物化石、石器、陨石等非常有兴趣,也喜欢拍摄自然风光等,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认识和观点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