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缺血灶”“腔梗灶”不一定是脑梗死

健康   2024-11-09 18:36   北京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了患者体检或者头晕、头痛时的常规检查项目。很多人在拿到影像报告,看到“缺血灶”“腔梗灶”“多发、散在梗死灶”这些字样的时候,瞬间就紧张得不行。但其实啊,“腔梗灶”“缺血灶”仅仅是影像学上的表现,可不能和脑梗死划等号,它们都被叫做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是头颅影像学中最常见的情况。

要知道,影像学发现和疾病之间可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哦。就像你在家里看到一片水渍,你只能说这个地方有漏水迹象,但是你能确定是水管坏了、屋顶漏水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吗?你也搞不清楚这水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同样的道理,影像检查中发现的病灶不一定就指向某一种特定疾病,可能和多个问题相关呢。所以,影像学结果只是让大家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一个参考,真正的诊断得结合其他检查和医生的判断来综合考虑。

那大家要怎么看待无症状脑血管病呢?

发现“缺血灶”是不是大脑缺血了?

发现“缺血灶”可不是说大脑真的缺血了。这是在影像学检查(CT或MRI)中发现脑组织有异常信号区域,通常是指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这不是医学诊断,也不是疾病名称,只是MRI对一种影像改变的描述。在老年人中,少量的脑白质高信号不会影响大脑功能,医生会认为这就像人额头的皱纹、头上的白发一样,是衰老的表现。不过,如果脑白质高信号累积或者扩大,就可能出现问题啦。一是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执行功能和记忆,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步态障碍、吞咽困难、排尿功能异常等症状。二是卒中风险增加,脑白质高信号可能是脑梗死的前兆,特别是当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血管危险因素的时候。

“缺血灶”会转化为脑梗死吗?


这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少量的“缺血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未来脑梗死风险增加并没有绝对关系;但是如果“缺血灶”过多或者持续加重,又不好好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危险因素,那脑梗死就可能发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中风或者脑梗死,会有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症状。

为了防止“缺血灶”进一步增多或者恶化,大家要这么做:

调整生活方式

• 戒烟限酒。

•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

• 维持健康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 - 23.9。

• 规律作息,别熬夜,别过度疲劳。

• 保持好心情。

• 坚持定期运动,结合自身情况,以户外运动和有氧运动为主,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如果有这些血管危险因素,要按医嘱服药。

遵医嘱检查

定期(半年至一年)体检,包括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要是发现“缺血灶”,别太惊慌,去医院让专业医师评估,制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有“腔梗灶”是得了脑梗死吗?

“腔梗灶”也只是影像学发现,不代表现在就得了脑梗死,只是说明大脑里有个陈旧性病灶,它的确切病因不清楚,可能是以前得过脑梗死,也可能是和年龄相关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这得医生来评估。因为症状可能很轻,甚至没有症状,特别是病灶在非功能区或者非要害部位,所以患者在体检前都没注意到。不过,报告上的“腔梗灶”值得关注,因为这提示大脑发生过病变,可能脑血管已经有问题了,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控制不好有关。如果不管它,反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累积,患者就会出现步态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尿便失禁等症状。为了预防“腔梗灶”进一步增多或者发生急性卒中,我们得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定期去医院随访。

查出问题是否需要服用药物?

对于影像报告中的“缺血灶”和“腔梗灶”,很多人最关心要不要吃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根据《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和《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不建议单一腔隙性梗死且没有任何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建议有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去医院,让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口服药物;出现认知能力明显下降、肢体活动不灵、说话含糊不清等症状的腔梗死患者也得让医生确诊病因,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查血脂,血脂高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最后要提示大家,如果突然出现口角歪斜、手脚无力、吐字不清等症状,这可能是真正的卒中了,要赶紧去就近的卒中中心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哦。

医学信使
医学也知趣!信使往返,不绝於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