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旅有“四绝”,九寨峨眉青城剑门,为什么只有剑门不出名?

文摘   2024-06-11 15:59   宁夏  

剑门蜀道:金牛道中最为难行的一段


先说剑门山。

剑门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剑阁县境,山脉作北东—南西向延伸,长70公里,最高峰1178米。分大剑山和小剑山。两山紧密相连,东临嘉陵江,西接五指山(江油市境内),绵亘一百多里,北面全是千仞峭壁,如刀削斧劈;南面山峰林立。

古代时,剑门山称为大剑山。大剑山“剑门”,因其山势巍峨,道路险峻,素以“天下雄关”著称。大剑山又称梁山,《寻江源记》:梁山首跨剑门,尾入江。其东北三十里为小剑山,两山相连。《水经注》:小剑戍西去大剑山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

小剑门在剑阁城北30公里处,峭壁中断,两崖相对如门,宽仅20米,犹如刀劈斧砍,故名剑阁,又因山势巍峨,道路险峻,亦有“剑门天下雄”之称,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大剑山有七十二峰。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认真去数过剑门山究竟有多少山峰。在众多山峰中,最吸引人的有苦竹寨、东山寨、仙峰观、鸡心山、笔架梁、玉女峰、营盘嘴等四十多个山峰。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称颂道:“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廓状。”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 见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便题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似乎让观者看到了长江水流不息、波涛犹如飞瀑滚雪的壮观场面。






再说剑门关。位于大剑山中间断裂处,为东峰营盘嘴,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两崖石壁如刀砍斧劈,平地拔高150多米,长500多米,顶部宽100 余米,底部 宽 50 多米。“两崖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大剑溪水绕崖穿石,向北流出隘口,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

剑门关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千米,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自隋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今广元昭化镇)越牛头山,经达摩戍(俗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今剑阁下寺镇大仓坝)至剑门关口的栈阁道逐渐废弃,“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改指县名。也就是说,今天的剑阁县是因为剑门关而得名的,但这不过是距今百余年的事情,而历史上的“剑阁”“剑门”均指剑门关,而非剑阁县。

剑门关有着这样的历史:自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后改剑州),“取剑阁为名也”,剑阁关隶属剑门县境。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设立剑门关令。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剑门县改隶于剑门关都监。景德三年(1006年),剑门关直隶京师,以东京兵出戍。熙宁五年(1072年) ,剑门关、剑门县析而为二,皆复归剑州。元符中,剑门关下隶于剑门县,“敕县令通管关事”。明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

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建关起,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它横亘在蜀道上,就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

从正面看,剑门关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剑门关石壁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

剑门关上的七十二峰见证了千百年来的血雨腥风。历史上没有任何兵家从正面攻下剑门关,唯有1935年红军在李先念指挥下,强渡嘉陵江,迂回后关门,奇袭营盘嘴,攻克剑门关。在数不清的战役中,三国姜维镇守剑门关的故事流传千古,当时蜀汉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由于《三国演义》在中国国内以及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深入人心,“剑门关”便成为人们千里迢迢,甚至不远万里缅怀历史的胜地。

李特(约250年—303年),字玄休,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祖籍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羌猎将李慕之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建立者李雄之父,成汉政权的奠基人。对于三国时期的剑门关,他评价说,刘禅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耶!


最后说剑门蜀道。

蜀道是古代陕西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陆上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简称“蜀道”。剑门古蜀道,是蜀道之南剑门关一带的古道,因穿越天险剑门,故名“剑门古蜀道”。

剑门关这雄险的关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这山体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剑,大小剑山两山对峙,状似一道门,剑门蜀道就从门缝中蜿蜒穿过。

古籍中说,大剑山两崖相对,剑门关在其上,北去陕西栈道六百余里,西南去成都八百余里,自古推为天下之险。《舆地广记》:孔明以大剑至小剑,当隘束之路,乃立剑门县,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置尉守之。又云:小剑山有小石门,穿山通道,长六丈余,即俗所称石牛道,亦名金牛道,秦司马错由此以伐蜀汉。

可见剑门蜀道应该是金牛道的一部分。金牛道沿途多作栈阁,分南北两段,以陕西宁强(古宁羌)七盘岭为南北地理上的分界,因此北段称北栈,又名秦栈;剑门蜀道在蜀道之南,蜀北境内,所以称南栈、又名蜀栈,三国蜀汉时称“剑阁道”,是秦汉以来自关中入蜀的官驿大道。剑门蜀道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向北至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朝天峡(又名明月峡),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二百余公里。

剑门蜀道如今还有许多历史遗迹:



一、驿和铺


从剑门蜀道沿途地名上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驿道最初叫“官道”、“马路”,是古时从西安至成都的陆上唯一通道,原为过往官员、使书等送军政书籍使用,后来也逐渐成为民间商旅活动的交通大道,建立驿道管理服务机构也就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成都到西安沿途有不少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经统计,广元与陕西接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有56铺、14驿站,形成剑门蜀道一套完整的交通、军事、治安、邮传一元化体系。铺、驿是供官差途中换马、暂住、休息的地方,是国家设立的管理驿道和保证运输的专门机构。

据《剑阁历史年表》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驿、铺的设置规模各不相同。以清代为例,一般每10里设一铺,40里设一驿,每铺、驿设有司兵2—5人、驿马12—16匹、马夫2—6人、扛夫10—20名。铺、驿站还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问题,又解决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在当时已经是十分完善先进了。

漫长的蜀道,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众多有关道路配套建设的地面文物,为考证古代陆地交通提供了实物依据。


二、拦马墙


拦马墙就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跑马官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一般高在1米以上,宽在0.8米左右,长度视险道情况而定。拦马墙分土墙和石墙。土墙是用卵石砌成,中间筑以泥土。石墙是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作粘合剂,建筑牢固美观,上涂白灰提醒骑马人注意,以保证安全。


三、饮马槽


饮马槽又叫饮马池,是在大青石上开凿的水槽,分为可移动水槽和固定性水槽,专为往来马匹提供饮用水源。饮马槽一般设在没有水源的驿道旁,干旱时由铺驿管理人员或当地百姓挑水倒进饮马槽,下雨时靠积蓄雨水解决。

蜀道内的青石板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5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千百年来路面很少垮踏,主要原因是在容易塌方处和阶梯石中间加有10厘米厚、1米多深、长度视路面而定的“门坎石”。

“门坎石”一是起稳固路基石板、阶梯石作用,二是“木牛”(鸡公车)缓速刹车作用。石板路光滑凹凸,印记着历代车辙马迹,留下了古今行人的脚印,是当年考古的鉴证。


四、栈道


栈道分为土栈和石栈两种。土栈石在森林茂盛的山地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又名阁道,石在山崖上凿孔,支架木桩再铺上木板而成的路。蜀道土栈基本不存在了,但石栈遗迹尚存,残迹在崖间的栈道撑柱石孔仍历历在目,其孔约为30厘米见方,深约50厘米。

石栈道选址非常讲究,如明月峡栈道上倚大树梁峰,状若虎口,下临嘉陵江,水势汹涌,若在山崖修路,耗费太大,工程艰险;若在山顶修路,左右悬崖绝壁,一遇强敌,前堵后追,腹背受夹,进退两难;若在山麓修路,急流浑潭,无处驻足,因而在悬崖绝壁上修筑栈道。



今天的剑门蜀道属于剑门蜀道风景区,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绵阳、广元市境内。剑门关距广元较近,因此,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主要是指广元经剑门关、剑阁到绵阳这一线的风景名胜。范围再扩大一些,则可以把江油、平武的风景名胜也包括在内。是在连绵不断的秦岭、巴山、岷山之间,以“蜀道”为主干的带状风景名胜区。

剑门蜀道风景区范围广大,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观丰富,沿蜀道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除了剑门关、古栈道、三国古战场遗迹,还有武则天庙皇泽寺、昭化古城、唐宋石刻千佛岩、古驿道翠云廊、七曲山大庙、李白故里等。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气势宏大,殿宇轩昂,身价非凡,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西嘉陵江的西岸、乌龙山的东麓,隔江与广元城相望。

皇泽寺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昭化,古称葭萌。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



昭化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是广大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学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古城景区面积20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翠云廊古称剑州路柏,民间又称“皇柏”,亦称“张飞柏”,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AAAA级风景区。

翠云廊曾有“三百余里官道,数千万株古柏”的壮观景象。现存古柏8000余株,主要分布在剑门关到剑阁县城一段,有的穿插在川陕公路两侧,枝干参天,浓荫蔽日,繁茂苍翠,远远望去,蔚然如云,故而得名。保留了原来“驿道”的旧貌,古风盎然。历经千余年的雨雪风霜,更显雄浑苍凉,古道夕阳之中,令人横生昔人已去,天地悠悠的无尽感触。




古柏驿道树群又称“黄柏树”等,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从作用上看:一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三是便于修理栈道,就近伐树取材;四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荫避暑。

古驿道树现有规模堪称世界一绝。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驿站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公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县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剑阁县政协、县林业局古柏考察组抽测八段1981株古柏,胸径1米的有669株,占33.7%;胸径1米至1.7米的有1217株,占61.43%;胸径1.2米2.78米的有95株,占4.8%。四川省林科所对生长在梓潼县演武乡柏树湾的一株古柏进行测定,胸径为1.55米,确认树龄在1700年以上。

由此看来,千年古柏为数不少。



七曲山大庙风景区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北郊,是川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陕公路边,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这里,山势雄奇,峰回路转,巍巍庙宇,依崖而立,乔木垂荫,风光秀丽,素有“蜀道明珠”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自元代开始,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才成为这样的规模,整个殿宇楼阁共二十三处。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其结构谨严,布局有序,廊腰缦回,曲折自然,雕梁画栋,莫不精工,为蜀中少有的古建筑群。庙内还存有罕见的大铁铸造像、铁铸花瓶等珍贵文物。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曾将大庙认作“家庙”。七曲山大庙已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这些景区都是秦岭与古道留给今人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想说的是,四川有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的“四绝”,但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将这中间的原因归为因地理险峻而开发较晚,今天虽有G108国道川陕公路旧路剑门关隧道途经剑门关西侧,而与剑门关毗邻剑阁县城的西成高速铁路也有剑门关站,但也应该看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川陕公路剑阁段才动工修建。次年4月,公路途经剑门关隘口的剑阁县城至王家渡(今剑阁县界)段才正式通车。新中国建立后,剑阁县政府虽然每年组织修建川陕公路,但直至1989年已升为三级公路。

川陕公路是陕西甚至宁夏、甘肃入川的一条重要通道,我国西北和西南的货运大通道。老川陕路始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昌镇),经过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勉县、汉台区、留坝县,连接着成都市和西安市。地处秦岭山间的留坝路段是其“咽喉”。

川陕公路于1936年6月修通,在抗战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当时连接前方和后方的一条重要通道。仅修昭化至七盘关段时就民工饿死、伤亡者达几百人。如今, 四川段全程有新川陕路,属于全程全封闭快速公路。



这是路的艰辛与不易。但在古蜀道上的考察采访,让我们更多在意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从陕西宁强县大安镇到四川剑门关,大约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剑门关相连,当地人习惯上也将这段古道称为“剑门蜀道”,而在这段古道上,曾经有一个商人为一条狗立过一块碑。

在大安镇有个叫火石岭的地方,当地人现在把它叫王家梁,而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叫“狗立碑”。据传,古时一位陕西商人去四川做生意,到了火石岭因为路实在不好走,人困马乏,只好选择停下来休息。又因为太累,商人一休息就沉沉地睡了过去,等一觉醒来,发现太阳已经偏西,又不能留宿于野外,所以便匆匆赶路。但因为走得太急,到夜里商人才发现自己将一褡裢银子和狗丢在了路上。

怎么办?回去找,商人觉得已经走出太远,多少有些不合算,如果黑灯瞎火地在路上再出个事,就更不合算了。于是,商人开始这么安慰自己:丢在路上的银子已经被人捡走了,至于狗,可能也是因为走路太累,不愿跟着自己再走,另谋出路了。商人因此加快行程,将狗和那一褡裢银子彻底丢弃在了身后。

两年后,商人从四川返回,再次经过火石岭,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还能见过狗和银子。不过,这时的狗和银子让他非常震惊——狗早就死了,甚至连腐烂的尸体也不存在,只剩下一堆白花花的皮毛。而这堆白花花的皮毛下压着的正是他丢失了的那一褡裢银子。于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在商人的脑海里被复原——他离开的时候,狗叫着,提醒他丢了银子,但他当时走得太急,并没在意狗叫。狗看着他离去,眼泪巴巴卧在了银子上,一直看着他离去的方向,等待着他能够回来……后来,狗死了,用尸体盖住了银子,用腐烂的气息保全了银子。

商人被感动了,他掩埋了狗的皮毛,并为狗立了块碑。此后,路过人们也都多少听说了这个故事,也便开始把火石岭叫“狗立碑”。人们在心里明白,那碑不仅是立给狗的,还有人们对有了路之后的公平交易和忠诚守护的渴望,而这也应该是人们在古道上的共同担当。


深度丝路
本平台只刊发非虚构文学故事,欢迎关注,欢迎投稿:lusheng5678@163.oc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