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路生(资深媒体人、知名作家)
再微弱的文字也能变成永恒,再平凡的人也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只要心里有追求和信仰,也能把自己以及周边的生活照亮,并且在艰辛的努力里,快乐和幸福地触摸到梦想。这是文字的意义,也是人生最终的意义。近日,甘肃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瞿方业评论集《风从敦煌来》。这是该书给我的一点启示。
我和方业兄认识已经快三十年了,不仅是很好的朋友,还做过非常非常短暂的同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原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做小说编辑,方业兄在西部商报主持一个叫《市井》的副刊。那时候,我是一个文学青年,常写一些东西,也常把它们寄给方业兄。这就有了我们后来相识以及一直持续的友谊,也让我对方业兄的为人与为文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毫无疑问,活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是很平凡的普通人,很少有人能够成为例外,方业兄和我就更不用多说了。但是,怎样将平凡人的生命活得多少有些光泽并温暖一些,却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奋斗。而作为同文字打交道的人,我们也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借助于文字了,对此,方业兄说——
从那时起(20多年前),我的工作和人生就彻底与新闻评论拴在一起了。
每天清晨,起床后就打开电脑看新闻、找热点、写评论,交稿后就在各大网站看评论。网站评论频道几乎汇集了国内所有报刊那些年的评论文章,通过阅读各路作者的文章,尤其对比自己写过的同类题材,渐渐对作者的学问、境界、立场、情怀、价值取向等有了一些体悟,能看出哪家报刊的文章好,哪些作者的水平高。大量的阅读、照猫画虎式的写作,让我很快进入角色,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写一篇,鲜有间断。
这就是方业兄,一个在思考中把工作变成了职业,并在职业中把思考变成了思想,让文字连同自己一起具备了思想的深度和光辉,而这也是我更进一步想要说明的:都说新闻和新闻评论是易碎品,但《风从敦煌来》集结出版的评论有大量的、作者在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写的作品,为什么如今读起来还是鲜活并且让人感动的?如《火车票“秒光”得想办法解决》《让城市回归自然》《不好意思执法是情大于法》《总不能让老百姓每年清明都“死不起”》以及《“过紧日子”要成为习惯和常态》等等。
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抓住了一些持续被关注但都没有被彻底解决好的问题,这就说明它们不是应时、应景、应势之作,更不是闭门造车空话、大话、假话的连篇累牍,而是作者将自己投身于其中的敏锐观察与深度思考。如此,才会让作品在时间上有一个更靠后的、更持久的、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是评论者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他们的良心。这一点方业兄做到了,也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学习和借鉴的。
当然,上述只是事物间内在的必然逻辑,在这种关系的背后,隐藏着的应该是我们为人为文的生命原则与职业情怀,以及我们对于自己生存的这个社会的持久执着甚至生生不息的热爱。唯有在这种原则、情怀和热爱里,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或者发出一点可以成为记忆的声音。《风从敦煌来》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正是这一点的同时,也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表达。至少是让我极为感动的是,在《祝福祖国 我们都是抒情诗人》里,方业兄说——
唯有不懈奋斗,方有美好未来。今天,每一个中国人要更加认真、踏实、勤奋地做好手边的每件事,心无旁骛,追求极致,敢为人先,寻求突破,不断啃下各种硬骨头,不断迈向新目标。日出东方,叩启苍穹。10月1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抒情诗人。当国旗护卫队阔步走过金水桥和长安街,当嘹亮激昂的国歌奏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起,所有中国人内心的激情一定像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建设得更加富饶强盛、和谐美丽,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明天,一定更加灿烂辉煌。
在《让人文共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里,方业兄说——
敦煌文化是历史上丝路各国心灵相交的结晶,敦煌文化未来更应成各国心灵交汇的基础。敦煌作为一种宏大的精神存在,在现实和历史的语境下,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它的生成与发展,本身就是历史上各国人文交往的产物,是历史上各国经贸往来、友好往来的见证。它的存在和发展历史雄辩地证明,丝路文明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我要说的是,像这种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如同珍珠般的语句在《风从敦煌来》中比比皆是,俯首可拾,而这也是这本书最为成功与吸引人的地方。在太多太多的评论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太多就事论事的陈述,以及太多官腔官调的务虚和太多假借百姓之名的不着边际的排泄,但方业兄没有,他在自己的热爱并思考中,完成了自己的表达和书写,公正客观、温暖随和并且富有见地。
正是这一点让《风从敦煌来》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思想品质,并且拥有了自身的使命与担当,让文字的价值与意义开始闪亮。有此一点,为文足矣,并且臻于完美。风从敦煌来,那风其实是一种注定平凡,但也注定了不平凡的气场或者力量,也可以是光,告诉人们,唯有前行、坚持和努力、奋斗,即使再艰辛的里程也会光芒万丈,并且能够照亮更辽远和更广阔的前方。(来源:观澜新闻客户端)
路生 作家、记者、编剧,媒体策划人及纪录片撰稿人。甘肃靖远县人。曾在军旅,转业后进入媒体。游历于西部十余年,出任多家报刊总编辑,参与多部影视剧及纪录片的撰稿与创作。著有羊性系列长篇小说三部曲《怀念羊》、《土匪羊》、《甲骨羊》和长篇小说《羊眼》,人文地理专著《大西北文化苦旅》、《中国尊严》等。 其独立创作完成的《丝绸之路中国故事》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共9卷350万字,分别为:《通往西藏的路上》《不一样的新疆》《小白杨戍守的边疆》《北方北方》《加长加宽版河西走廊》《那些落在丝路上的名字》《从三星堆到大地湾》《神秘的三角地带》《宁静的华夏》。
瞿方业 甘肃日报报业集团新甘肃客户端评论负责人,时事评论员,主任记者,曾长期担任报纸评论部主任,甘肃省作协会员。二十多年来坚持为国内报刊杂志撰写评论文章,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数十家媒体,百余万言。评论作品曾入选《中国时评年选》,出版《风从敦煌来》《我们的70年》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