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和攀枝花有个美丽的误会,世上真有的一种树,可以产毛织布

文摘   2024-09-14 13:37   宁夏  

攀枝花,四川省辖地级市,别称渡口、钢城,地处中国西南川滇结合部,位于四川省最南端,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交界,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浸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夏季长,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全市总面积7440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全市辖3个区、2个县。2023年末,攀枝花市户籍总人口106.65万人,常住人口121.8万人。

1965年2月5日,中央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四川南向门户,是四川通往南亚、东南亚的最近点;是四川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盛产芒果、枇杷、莲雾、石榴、草莓、樱桃等特色水果;市境内有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11月,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在这城市的简介里已经提到了,攀枝花是一种花。什么花呢?攀枝花。攀枝花也叫攀枝花树。在清朝同治时期,攀枝花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原名叫上、下坝村。由于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攀枝花树,人们就把这个村庄改名为攀枝花村。这个名称一直沿用。攀枝花树是全什么树呢?它就是木棉。

木棉(学名:BombaxceibaL.)是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皮灰白色,幼树的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直径约10厘米;萼杯状,长2-3厘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淡黄色短绢毛,萼齿3-5,半圆形,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蒴果长圆形,钝。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亚热带省区。木棉生于海拔1400-1700)米以下的干热河谷及稀树草原,也可生长在沟谷季雨林内。

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木材轻软,可用作蒸笼、箱板、火柴梗、造纸等用。花大而美,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

木棉的拉丁名,国外最早在1954年被提及的为Bombaxmalabaricum,至2015为止,均较为广泛的在化学成分、药理分析、植物研究等文献中使用,在《中国植物志》中,亦使用此拉丁名;《海南植物志》《广州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则较多使用Gossampinusmalabarica这一拉丁名。英文版《FloraofChina》及一些文献则写为Bombaxceiba。依照植物命名规则,木棉的命名应该是唯一的。所以在后来,植物分类学界认为Bombaxceiba才是木棉的标准拉丁名。

木棉还可以织布,依据史料记载,木棉在中国木棉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南州异物志》记载:“五色斑衣以丝布吉贝木所作……”吉贝即是木棉的古称之一。宋元之后,随着棉花纺织技术的简化与产量的提高,木棉纺织技术因为过于复杂逐渐被淘汰,仅在中国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区保留了下来。

正因为木棉可以织布,和张骞有了一个美好的“误会”。


《史记·大宛列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卭竹杖、蜀布。’”张守节正义:“布,土芦布。”

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武帝使张骞至大夏国,见卭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


蜀布,麻织物。西汉时期蜀地(现四川)名产,故名。然而,蜀布最开始并不是指产于四川的布。事实上,张骞所称的蜀布,是西南夷哀牢国的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哀牢国“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玛瑙……并有孔雀、犀、象、轲虫、食铁貊兽和说话的猩猩等。另外,还有“节相去一丈,围三尺余,受一斛许”的大濮竹等。这里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

桐华布,以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也叫“桐華布”或“桐木布”。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爲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

李贤注引《广志》:“梧桐有白者,剽国有桐木,其华有白毳,取其毳淹渍,缉织以爲布。”

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永昌郡,古哀牢国……有梧桐木,其华柔如丝,民绩以爲布,幅广五尺以还,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卖与人。”

唐皮日休《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诗:“桐木布温吟倦后,桃花饭熟醉醒前。”


李贤(655年—684年),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永徽五年(654年)腊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享年三十一岁。

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

骠国(Pyu,Kingdomof),7—9世纪缅甸骠人(pyū)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rī-kse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1]),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蔑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里,有12座门。

骠国人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

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

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伯希和于骠的出自音译一层,曾作考证。当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为都城时,统治缅甸种族的名称。

832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

中国魏、晋时期的著作及《西南夷风土记》序云称骠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

《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骠国》记载:“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并述其方位,“东邻真腊国”,“北通南诏”。

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时十分强盛,有18个属国,298个部落和9个城镇。其疆域北抵南诏(今中国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区),东接陆真腊(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一带),西接东天竺(今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等地),南至海,据有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

骠国农业发达,种植稻谷和甘蔗等作物,已经使用名叫“登伽陀”的钱币。613—718年毗讫罗摩王朝统治骠国。骠王外出近则坐金绳床由奴隶抬着走,远则乘大象,有妃嫔宫女数百人随行。当近代在骠蔑一带骠国旧址发现了一些佛像、佛经及刻有骠文的碑铭。

唐贾耽《皇华四达记》和樊绰《蛮书》详细记述了中国与骠国交通的数条通道,足见当时双方往来之密切。该国向以佛教音乐著称于世,794年(唐贞元十年)南诏归服唐朝,骠国王雍羌也想内附于唐,曾几度遣使来华献乐。

801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王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骠国王以太常卿、骠国王子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白居易又代唐德宗作覆书,赞其国王“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

常璩(约291年~约361年),蜀郡江原小亭乡(今四川成都崇州)人。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成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桐木即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棉。

兰干,也指织品。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古哀牢国)有兰干细布。兰干,獠言紵也,织成文如绫锦。”



紵读zhù,即“纻”。宋朝吴自牧著《梦粱录》中第十八卷记载,紵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闲道等类。“纻”就是苎麻。

苎麻,荨麻科苎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体密被长柔毛,叶互生;托叶锥形,早落;叶柄长有毛;叶片呈心形,上表面粗糙,散生粗疏毛,下表面密被交织的白色绵毛;花单性,雌雄同株;果实近球形,花期8—10月。

苎麻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中国约有32种,本种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香港、福建、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甘肃、河南、台湾等省区;越南、老挝也有分布。主要价值除医药应用外,就是纺织。

麻布又称夏布,据史料记载,华夏始祖炎帝首先发现了麻的作用,于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从此,家家养牛,户户织麻,而且还把能不能织麻布成了判断一个女孩的贤慧标准。说明这种纺织技术一定是早于丝绸的。

据现有史料查考,中国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殷墟出土的《卜辞》中就有丝麻的像形文字。春秋中叶的《诗经》(约公元前6世纪)陈风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紵”之句。战国后期的古藉中也有记载。可见中国苎麻的栽培历史至少在三千年以上。

苎麻于18世纪初先后输入到欧洲和北美。中国秦岭以南各省区栽培苎麻甚广,中国苎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80%。主产区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及四川中部、湖北荆州等地区。

苎根始见于《别录》,《本草经集注》云:“苎麻,即今之绩苎尔,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本草图经》云:“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楮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著细穗、青花,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一种山苎亦相似。”

《纲目》云:“苎,家苎也;又有山苎,野苎也;有紫苎,叶面紫;白苎,叶面青;其背皆白。”《纲目拾遗》云:“野苎麻,生山上河堑旁。立春后生苗,长一、二尺,叶圆而尖,面青背白,有麻纹,结子细碎,根捣之,有滑涎。”

秦汉以前,苎麻已进入北方,故《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苎”。但长期以来,苎麻的主要产区在南方。故王祯《农书》说:“南人不解刈麻(大麻),北人不知治苎”。不过在元代苎麻又有向北方扩展的趋势。当时的农书也开始积极致力于苎麻栽培技术的总结。元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就专门新添有“栽种苎麻法”,代表了当时苎麻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后来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还专为苎麻设立一门,备载治苎纺织工具。




《农政全书》说:“无种子者,亦如压条栽桑,取易成速效而已。然无根处取远致为难,即宜用种子之法。”

元时农书,如《农桑辑要》,讲种苎由于旨在扩大推广苎麻种植,故对种子繁殖讲得较多。种苎从苗床整地开始,要求土壤松细湿润,俾幼芽易于萌发;要用蚕沙作为种肥;选种要用水选,取其沉者,播种采用和细土拌匀撒播。

这些跟《齐民要术》中的大麻种植方法大体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苗床管理方面,为了防止幼苗遭干旱、大雨冲散或冲乱,《农桑辑要》提出了搭棚覆盖的方法:即“可畦搭二三尺高棚,上用细箔遮盖。五六月内炎热时,箔上加苫重盖,惟要阴密,不致晒死。但地皮稍干,用炊帚细洒水于棚上,常令其下湿润。遇天阴及早、夜,撒去覆箔。到十日蝗,苗出,有草即拔。苗高三拔,不须用棚。如地稍干,用微水轻浇。”

《农桑辑要》指出:“约高三寸,却择比前稍高壮地,别作畦移栽。临移时,隔宿先将有苗畦浇过,明旦也将做下空畦浇过,将苎麻苗用刃器带土掘出,转移在内,相隔四五寸一栽。”

假植以后,“务要频锄,三五日一浇。如此将护二十日后,十日半月一浇。到十月后,用牛驴马生粪厚盖一尺”,以后再在“来年春首移栽”。移栽时宜,以“地气动为上时,芽动为中时,苗长为下时”。

《农桑辑要》中也提到了分根、分枝和压条等多种繁殖方法。“分根,连土于侧近地内分栽”;分枝“第三年根科交胤稠密,不移必渐不旺,即将本科周围稠密新科,再依前法分栽。”“压条滋胤,如桑法移栽亦可。”在实际使用中,中国古代常把多种繁殖方法综合运用于老苎园的更新和苎地的繁殖。

《群芳谱》载:“苎已盛时,宜于周围掘取新科,如法移栽,则本科长茂,新栽又多。或如代园种竹法,于四五年后,将根科最盛者间一畦,移栽一畦,截根分栽,或压条滋生。此畦既盛,又掘彼畦,如此更代.滋植无穷。”《农桑辑要》指出:“至十月,即将割过根茬,用牛、马粪厚盖一尺,不致冻死。”

《群芳谱》指出“十月后用牛马粪盖,厚一尺,庶不冻死。二月后,耙去粪,令苗出,以后岁岁如此。若北土,春月亦不必去粪,即以作壅可也”。

《农政全书》还对这段话作注说“如此厚盖,则栽得过冬,所以中土得种。若北方未知可否?吾乡三十度上下地方,盖厚一二寸即得矣”。认为河南能种苎麻是由于厚盖粪肥而能安全越冬,更北的地区如厚盖一尺是否可行则不能肯定,而长江流域可以盖得薄一些,也能越冬。冬季盖粪壅培,既是防冻,也是施肥。

明代《菽园杂记》指出:“若过时而生旁枝,则苎皮不长。生花则老,而皮粘于骨不可剥。”清末《抚郡农产考略》也说:“早则太嫩,迟则浆干。”古人主要是依据苎麻自身生长情况,如根旁小芽高度、根部颜色和麻皮色泽等来确定收割的时间。《士农必用》:“割时须根旁小芽高五六分,大麻即可割。大麻即割,其小芽荣长,即二次麻也。若小芽过高,大麻不割,芽既不旺,又损大麻。”这是看根旁小芽高度的方法。《农桑衣食撮要》提出“看根赤获刈”,根据的根部颜色。《种苎麻法》和《抚郡农产考略》等说:“视麻之皮转灰黑至梢,则可剥。尽半月内须剥尽。”这一方法依据皮色,比前两种更易掌握。

《诗经》里描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洗“纻”,纻是麻的一种,现称“苎麻”。




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并不是蜀布。蜀布是麻织物,即苎麻细布。苎麻细布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洁白不污的布。这两种布产于哀牢,经蜀贾转手贩运,被张骞误称为“蜀布”,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被人称为“东方一绝”。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丝绸之路,还应研究与丝绸相关的织品,比如麻。苎麻的茎皮纤维细长,强韧,洁白,有光泽,拉力强,耐水湿,富弹力和绝缘性,可织成夏布(湖南浏阳及江西万载等地出产的夏布最为著名)、飞机的翼布,橡胶工业的衬布、电线包被、白热灯纱、渔网、制人造丝、人造棉等,与羊毛、棉花混纺可制高级衣料;短纤维可为高级纸张、火药、人造丝等的原料,又可织地毯、麻袋等。

苎麻成布之后很硬,必须放在水锅里适量放入碱水,进行煮练,取出用衣槌捣练,使它柔软。幅宽二尺二寸。每匹大约45-60厘米宽。还需加灰锻濯漂白,制成白纻、白纻细布。《礼记》中的深衣即由苎麻所制。《乐府白纻歌》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中唐时“沤纻为缊袍”“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乃是一种时尚,以至于唐人到了“裁衫催白纻”的痴狂程度。白纻细布染色后被称为纻丝,多用于制造官袍。

全手工夏布织物冬暖夏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20世纪30年代曾获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这种布牢实、挺括滑爽、透气排汗、吸湿性好,传脂、传热能力强,穿着舒适、凉爽,而且它缩水小、着色力强、不易变形,不易褪色、易洗快干;可防污、抗静电,灰尘不易吸附;能抑制细菌滋生,由其加工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有抗菌保健功能。

手工织麻布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纺织品。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织麻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塔头镇的乡村,这一种传统工艺不仅没有消失,还成了许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纺织技术的提高,以前用作衣裳的麻布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种类,作用也更广了。

在塔头镇岐山坪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织麻布,都是沿用历史纺织工艺,大家使用的都是木制织麻机,一般都有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这里出产的麻布主要用于农村的丧事,最疏的就用于晒紫菜,包装铁钉也是用这个。现主要销往我国的汕头澄海、潮州、福建、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经济利益还算可以。岐山坪村是塔头镇织麻布规模最大的村,大家都是村民自产自销,各家各户按自己的能力去经营。

虽然,随着观念和社会的变化,岐山坪村从事织麻的村民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年龄大的人在做这个,年轻人从事织麻的比较少,因为织麻布工序复杂,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但这一传统工艺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织麻这一古老工艺正在焕发勃勃生机。有业内人士建议,既然市场需求旺盛,如果相关部门能从打造产业的角度来开发麻布销路的话,相信对于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村民收入都会有现实意义的。




至于攀枝花,考古发现证明,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除邻近地区已发现的“元谋人”“蝴蝶人”遗迹外,在攀枝花市内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1.2万年前的回龙洞古人类遗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类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走廊。这里的人类活动,最早见于文字的有:《史记·五帝本纪》关于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颛顼的神话;《尚书·周书·牧誓》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微、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

产于哀牢的洁白的木棉布在留给张骞那个美丽的误会之后,攀枝花以树的姿态站立成树,保留了一份历史的记忆,也让自己美丽地成为了丝路和丝国的一个缩影。这个时候,若再看希腊人在不了解丝绸之前,认为丝绸的原料来自于一种树上梳下的类似于羊毛状的物品,也有合情合理的一面了。(文|路生)


深度丝路
本平台只刊发非虚构文学故事,欢迎关注,欢迎投稿:lusheng5678@163.oc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