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

文摘   2024-11-14 19:14   上海  


摘要: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实质内容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其主要标志则是实现“术语的革命”,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凸显的是其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凸显特定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实现“术语的革命”,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基础。

关键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原创性概念  标识性概念  术语的革命

作者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7期P38—P51

责任编辑:王志强



任何一种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总是表现为一种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在每种具有自主性的知识体系中,总有一系列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需要辨析的是,知识体系中的“原创性概念”与“标识性概念”,各有其特定的指向性和规定性,二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重合关系。所谓“原创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是“原创性”,即其具有区别于已有概念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也就是它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所谓“标识性概念”,其指向性和规定性则是“标识性”,即其区别于同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范式性,也就是它所实现的“自主性”。这意味着,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中,“原创性概念”并非都具有“标识性”,而“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具有“原创性”,而且具有显示其“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标识性”。“标识性概念”既“标识”着一种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标识”着该种知识体系的“文明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反思和重塑现代文明中所形成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原创性概念”,而且是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具“标志性”的“标识性概念”。

一、关于“概念”

探索概念的“原创性”和“标识性”,其首要前提是对“概念”本身的反思。概念是人类的思维形式,又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概念”具有三重基本功能:一是在思维中构筑人所把握到的“世界图景”;二是在思维中构筑人类用以把握经验世界的“概念系统”;三是在思维中构筑人类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体系”。因此,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概念”具有三重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一是规范人对经验世界的理解,二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三是规范每个人的自我理解。概念的“原创性”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新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原创性概念”的意义就在于,它引领人类达到对世界的新的理解、对人自身的新的理解、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理解,从而以新的理想性追求建设人类的新的文明。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又是将思想中的经验世界代代传承的方式,因此,概念既是积淀人类文明的“水库”,又是传递人类文明的“阶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概念的形成和传承的历史,就是概念的更新和变革的历史。在概念的形成和传承、更新和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所谓概念的“原创性”,就是历史性地赋予概念以新的规定性,也就是赋予概念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原创性概念”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人类认识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性地提供新的“阶梯”和新的“支撑点”。

在人类以“概念”方式把握世界和传递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用以把握和解释世界、规范和引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孤立自在的零星碎片,都不是独立地构成自我的规定性,而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中获得自我规定,在概念的相互规定中显示自我规定。任何一个“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的设计和建构,任何一个“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的层次和水平,从根本上说,总是取决于建构这个“框架”和“系统”的灵魂性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这个灵魂性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则集中地、凝练地、鲜明地体现为设计和建构这个“框架”和“系统”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相互制约的两个角度去理解“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其一,概念的原创性和标识性,并不是一种孤立自在的规定性,而是在特定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中获得并显示出的规定性,也就是在概念的相互规定中获得并显示出的规定性,因此不能离开特定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去理解和阐释概念的原创性和标识性;其二,概念的原创性和标识性,不只是在于其自身新的思想内涵,而且在于概念的新的思想内涵所具有的、所显示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也就是它在特定的“概念框架”及其整个“概念系统”中的“普照光”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说,任何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都应当是“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这里的“全体的自由性”,就是作为构成知识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这里的“环节的必然性”,则是由这个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们集中地、凝练地、鲜明地体现了构成这一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就在于它们以“全体的自由性”达成了知识体系中的概念之间的新的相互规定,就在于它们以“普照的光”和“活的灵魂”开拓了创建新体系的新的思想平台和新的理论空间。“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建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知识体系的最为重要的概念基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性”,集中地体现在它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

二、关于“原创性概念”

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概念的“原创性”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巨大意义作出这样的论断:“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对此,恩格斯还具体地指出:“化学是最好的例证,它的全部术语大约每20年就彻底变换一次,几乎很难找到一种有机化合物不是先后拥有一系列不同的名称的”。针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更为明确和更为深刻地提出:“不言而喻,把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只看做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暂时阶段的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和把这种生产形式看做是永恒的、最终的阶段的那些作者所惯用的术语,必然是不同的”。恩格斯关于“术语的革命 ”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概念的“原创性”及其意义,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所实现的“术语的革命”及其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无疑是极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

恩格斯的论述表明,无论是把握概念的“原创性”,还是形成“原创性概念”,其实质内容都是实现“术语的革命”,也就是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这就需要以反思“概念”为前提,从“同时态”的概念之网、“历时态”的概念阶梯、“概念定义”的命题系统、“概念规定”的基本框架、“概念内涵”的多重含义以及概念本身的“实践意义”等多维角度重新审视“概念”,具体地揭示和阐释概念的“原创性”,并深入地探索“原创性概念”的产生机制。

从“同时态”看,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为人类提供“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这些概念、范畴凝聚着人类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不同领域、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规律性认识,积淀着思维向客体不断地接近和逼近的理论和方法,蕴含着人类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演进和变革,体现着人类对“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的历史性把握和理解。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从“同时态”看概念,概念的“原创性”就在于,它赋予概念以“自己时代”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表达“自己时代”所达到的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构筑起掌握经验世界的“自己时代”水平的“认识之网”。从“同时态”看,原创性概念就是凝练地表达“自己时代”的认识成果的概念。离开对“自己时代”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离开对“自己时代”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结和升华,就无以实现概念的“原创性”并提出“原创性概念”。

在“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现实基础和实质内容,积淀和形成了诸如“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一系列关于“科学”的“原创性概念”,积淀和形成了诸如“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原子能开发”“新材料”“遗传工程”“空间技术”等一系列关于“技术”的“原创性概念”,积淀和形成了诸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关于“方法论”的“原创性概念”,积淀和形成了“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纠缠”等一系列关于“宇宙”的“原创性概念”。这些基于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产生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时代”的人类的世界图景,并且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时代”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时代”的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对“整个世界”和“人类文明”的理解。这表明,在“同时态”的意义上,所谓概念的“原创性”,就是赋予概念以自己时代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为人类提供自己时代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自己时代的新的“认识之网”。

从“历时态”看,每个时代的“原创性”概念,又构成人类认识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梯”和新的“支撑点”。人类认识的进步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其思想内涵上,就是“原创性概念”的形成和确定、扩展和深化、更新和革命的历史。爱因斯坦说,“物理学是从概念上掌握实在的一种努力”;海森堡也说,“物理学的历史不仅是一串实验发现和观测,再继之以它们的数学描述的序列,它也是一个概念的历史”;卡西尔则更为具体地提出,科学的力量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符号系统”,“把我们的观察资料归属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符号系统中去,以便使它们相互间系统连贯起来并能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从“历时态”看,“原创性概念”不仅标志着人类认识的历史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代表着一条抽象思维能力迅速进步的指示线”,“它已把人类的思维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前几世纪中有教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逻辑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精心构造和不断制造概念的历史。正因如此,“原创性概念”在“历时态”的意义上构成了人类认识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离开“原创性概念”所建构的“阶梯”和“支撑点”,就无以实现人类认识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概念”不是“名称”,具有自己特定的规定性,这就是概念的“定义”。从“概念定义”看,概念的“原创性”集中地体现在作为概念自身规定性的“定义”,并具体地体现为表述“概念定义”的“命题”。“命题”是概念规定性的“定义”式表达;概念的思想内涵集中地体现在作为“定义”的系列“命题”之中。概念是否具有“原创性”、具有哪些“原创性”,直接地表现为关于概念的“命题”。任何一个概念,关于其规定性的命题,都是多角度的和多侧面的、都是在概念的思想内涵的双重否定和双重超越中实现的。对于概念形成的思维逻辑,马克思曾作出这样的论述:“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概念总是在“蒸发”表象的思维进程中,形成各种片面的、抽象的规定,并构成作为片面的、抽象的规定的关于概念的“定义”式的 “命题”。这些“定义”式的“命题”,在人的认识进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多方面的规定性,从而不断地实现“具体的再现”,即不断地达到新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这表明,概念的“原创性”即概念的新的“规定性”,并不是“无中生有”或“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在概念的已有的“抽象的规定”的基础上,以新的“命题”构成新的“定义”,从而让概念实现新的“具体的再现”。

需要辨析的是,概念所实现的“具体的再现”,不只是使概念获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而且是不断地否定概念所实现的“具体的再现”,在新的思想平台和新的理论空间中重构概念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这就是概念在思维的进程中所实现的双重否定和双重超越——否定概念规定的片面性而达到概念的具体性,又在新的思想平台上否定概念规定的具体性而在新的概念框架中重构概念的具体性。对此,马克思曾经形象化地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猴体解剖”是对“已往的历史”的“解剖”,“人体解剖”则是对“现实的历史”的“解剖”。正是在“人体解剖”的思想平台上,才能在新的思想层次进行“猴体解剖”,也就是在新的“原创性概念”所提供的新的思想平台上,重构新的概念系统即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概念的“原创性”体现为概念的新的“规定性”;概念“规定性”的“原创性”则具体地体现在概念的三重新内涵:新的思想内涵、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文明内涵。任何一个概念,都不仅具有直接表述其规定性的思想内涵,而且在其思想内涵中蕴含着构成其自身的现实的经验基础即时代内涵,并且在其思想内涵和时代内涵中蕴含着对人类文明的总结、积淀和升华,即文明内涵。因此,概念的“原创性”,总是以“揭示”已有概念规定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前提,“赋予”概念规定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这个“揭示”和“赋予”概念的三重内涵的过程,就是形成“原创性概念”的过程。

(1)“揭示 ”已有概念的思想内涵,考察它是以什么样的解释原则而构成自己的规定性,它是在什么样的概念框架中、什么样的概念相互规定中而构成自己的规定性,它是以怎样的定义和命题而表述自己的规定性,进而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解释原则来变革概念的规定性,从而“赋予”概念以“原创性”的思想内涵,并提出关于概念的新的“定义”,以及阐释这一定义的系列性的新的“命题”。(2)“揭示”已有概念的思想内涵中的时代内涵,考察它是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所形成的概念规定,是以什么样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和升华的概念规定,它的概念规定具有什么样的时代局限性,进而以“时代精神主题化”的工作方式,把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和认识成果融入到概念规定之中,从而“赋予”概念以原创性的思想内涵。(3)“揭示”已有概念的思想内涵中的文明内涵,考察它以何种理念和以何种方式总结和积淀了人类文明,它的概念规定怎样体现了“问题的人类性”和“思想的普遍性”,它为人类的认识进步和文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阶梯”和“支撑点”,从而在总结和升华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赋予”概念规定以新的文明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和担当,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视野和胸怀,不断地“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从而不断地凝练和形成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概念”。

原创性概念,凸显的是概念的“原创性”。概念的“原创性”,其实质内容是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即实现概念的“术语的革命”。因此,“原创性概念”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是以新的术语表述新的思想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新瓶装新酒”;二是以既有的术语表述新的思想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旧瓶装新酒”。这两种存在方式的最深层的“共性”就在于,二者都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都实现了“术语的革命”。以“术语的革命”来表述“原创性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提炼“原创性概念”,无论是“新瓶装新酒”,还是“旧瓶装新酒”,其实质内容都是赋予概念“新内涵”,即实现“术语的革命”,因而都是极其艰难的,而不是轻而易举的。离开概念的“原创性”,离开概念的“新内涵”,离开概念的“术语的革命”,专注于术语的“新颖性”甚至“新奇性”,就会导致以“编新词”代替“新内涵”,也就是用“新瓶”装“旧酒”,乃至于以“新瓶”装“假酒”。这是与凝练“原创性概念”背道而驰的。

在人类的认识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原创性概念”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以逻辑化的概念系统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不仅是对经验世界的规律性的描述和解释,而且是对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原创性概念”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不仅“标识”着人类所形成的“世界图景”,而且“标识”着人类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世界图景”,“标识”着人类以怎样的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识”着人类以怎样的理想追求去创建自己的未来。这突出地表现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是充满着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并具体地表现为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同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的矛盾。在这对主要矛盾中,占有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并且总是凝练地表达为某个“原创性概念”。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根本理念,就高度凝练地表述为“人民至上”这个原创性概念。正因为这个原创性概念集中地、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开拓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未来,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标识性概念”。

三、关于“标识性概念”

概念的“原创性”,在于其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构成人类认识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新的“阶梯”和“支撑点”;概念的“标识性”则在于其在同类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中,“标识”该种体系所具有的“原创性”“主体性”“自主性”。因此,我们把“标识”特定知识体系的主体性、自主性的概念称作“标识性概念”。

“标识性概念”的“标识性”,在于它集中地、凝练地、鲜明地“标识”了某种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具体言之,“标识性概念”的“标识性”,就在于它蕴含着构成该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它显示了构成该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概念系统的“普照的光”和“活的灵魂”,它开拓了建构和发展该体系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因此,无论是考察某种知识体系是否具有和具有怎样的“标识性概念”,还是凝练构成某种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主要在于下述三个方面:(1)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2)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3)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这里,我们以马克思的理论巨著《资本论》为例,阐释“标识性概念”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资本论》的标识性概念就是“资本”。作为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学说体系,对于《资本论》的“资本”概念,马克思不仅赋予其以“原创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而且使之成为阐述和论证这一“特殊的运动规律”的原则性的基本理念和标识性的解释原则。正是在作为《资本论》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意义上,“资本”才成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区别于其他所有关于“资本”的理论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资本”作为《资本论》的“原创性概念”,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创性的精辟阐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而这个“原创性概念”之所以成为《资本论》的“标识性概念”,则不仅在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具有从“物和物的关系”揭示出“人和人的关系”的“原创性”,而且在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正因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决定整个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所以“资本”才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并因而成为《资本论》的名副其实的“标识性概念”。把握到《资本论》的“资本”概念的“原创性”,特别是把握到《资本论》的“资本”概念所蕴含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我们就会把握到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的光”,把握到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活的灵魂”。这是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之于《资本论》的真正的“标识性”,也是我们理解和形成“标识性概念”的典范。 

《资本论》的“资本”作为透视和揭示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普照的光”和“活的灵魂”,它“照亮”了构成《资本论》的概念系统,并赋予这个概念系统中的基本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这个“普照的光”或“活的灵魂”,就是《资本论》从“物和物的关系”揭示“人和人的关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这个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直接地体现为《资本论》对“商品”“劳动”“货币”等一系列概念的“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的“二重性”的剖析。

“资本不是物”,但它又“体现在一个物上”,因此,关于“资本”的根本性的解释原则就是把握其既是“物”又不是“物”的“二重性”,并从“物和物的关系”中揭示“人和人的关系”。正是以对“资本”的这个根本性理解为解释原则,马克思赋予“商品”“劳动”“货币”等一系列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从而形成了《资本论》的一系列“原创性概念”。构成《资本论》的开端概念是“商品”,马克思对“商品”这个开端概念的分析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在对商品“二重性”的研究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与构成商品的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在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的历史性交换过程的分析中,也就是对商品价值的实现方式及其历史形态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深刻地分析了“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二重性”,揭示了“货币”作为“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的本质,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的历史形态”。在对商品、劳动、货币“二重性”的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集中地考察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不仅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以货币增殖为内容的“没有限度”和“没有止境”的“资本逻辑”。这表明,“资本”作为《资本论》的“标识性概念”,它不仅“标识”了构成《资本论》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而且“赋予”了《资本论》整个概念系统以新的思想内涵,形成了一系列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创性概念”,从而建构了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资本论》的学说体系。

“标识性概念”不仅“标识”着一种思想、理论、学术体系区别于其他同类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标识”着这个“标识性概念”对于理解和建构思想、理论、学术体系的“范式性”和“典范性”。“资本”作为《资本论》的“标识性概念”,深刻地体现和具体地展现了这种“范式性”和“典范性”。商品、劳动、货币、资本的“二重性”,本质上是“物和物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的“二重性”;以“物和物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的“二重性”透视和揭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不仅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且为我们历史唯物主义地研究人类文明史、历史唯物主义地研究“现实的历史”和创建“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以“资本”为“标识性概念”的“研究范式”和“文本典范”。

以“资本”为“标识性概念”的《资本论》,不只是直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并且深层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所概括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就集中地体现在以“资本”为“标识性概念”的《资本论》之中。《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二重性”,它所体现的“物的有用性”与“劳动的交换”的“二重性”,深层蕴含的是人类自身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二重性”;构成商品二重性的劳动二重性,则表明体现于商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与人的劳动无关的抽象的自然性,而是以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自然性,即人的社会性的自然性;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产品”,不仅造成了“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依赖”,而且造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形态,由这种历史形态所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则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新的历史形态“创造历史条件”。这表明,以“资本”为标识性概念的《资本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而且通过揭示“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实现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形态及其变革的揭示、对人类的未来前景和理想追求的揭示。这是以“资本”为“标识性概念”的《资本论》的巨大的“范式”意义和“典范”意义。

“资本”作为《资本论》的“标识性概念”的典范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极具启发性和建设性。以“人民至上”为“初心”和“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思想体系,其实质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把握和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为我们“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提供了具有“学理性”和“实践智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我们不断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拓了新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思想体系的具有创造性、主体性、自主性的最具“标识性”的“标识性概念”。把握、理解、阐释和运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标识性概念”,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则性的和决定性的概念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标识”了把握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思想体系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这个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就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个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集中地表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因此,“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原创性概念”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主体性、自主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性和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则性的和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

作为“标识性概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普照的光”,又是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活的灵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和各个学科领域的多层次的概念系统,是以多层次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构成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系统,首先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原则性的和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所建构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概念系统。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标识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既包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涵的原创性的“新发展理念”,又包括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对象而形成的多序列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这些原创性概念“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开拓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概念系统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并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标识性概念”,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研究范式和思想平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其基础性工作是各个学科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理论”。具体言之,就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炼出一系列“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一系列“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一系列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具有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的多序列、多层次的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为根本的,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普照的光”和“活的灵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例如,从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家庭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概念,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良法善治”“法治政府”“公正司法”等概念,从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十大阶层”“倒丁字型结构”“网格化治理”等概念,从我国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型举国体制”“新型政党制度”等概念,就从不同领域提炼出了多序列、多层次的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并“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进程中,以专业化、学理化、体系化方式,不断地提炼出多层次的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系列概念,奠定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切实地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总体性的和各个领域的逻辑化的概念系统。

四、用理论思维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证恩格斯关于“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论断,并强调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就必须自觉地运用理论思维,并不断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用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塑造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用理论思维提炼“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切实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对此,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以“抽象力”“分析经济形式”,这绝不是“斤斤计较”的“琐事”,而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以理论思维的“抽象力”总结实践经验,提炼“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这突出地体现在下述五个方面:(1)“总结”实践经验并“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形成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奠定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2)“发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所包含的诸种矛盾,为形成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筛选”实践向理论提出的现实问题;(3)“揭示”新的实践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进而揭示已有知识体系的概念系统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形成原创性、标识性概念“筛选”专业化、学理化的理论问题;(4)“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形成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达成新的“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即达成在新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中的新的“具体的再现”;(5)“形成”具有新内涵的“原创性概念”,并以标识一种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标准,提炼该种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进而以“标识性概念”的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新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逻辑化的概念系统。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解放思想,就是变革思想与实际相割裂、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地实现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推进实践创新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真正的理论问题都源于时代性的现实问题,任何时代性的现实问题都蕴含重大的理论问题。“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才能不断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概念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并提炼出显示其主体性、自主性的标识性概念,奠定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的“起点”上,变革了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变革了唯上唯书、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变革了生搬硬套、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提炼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标识的一系列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形成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构成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维的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华文明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求索“天人之际”、探索“人己关系”、反省“理欲关系”、追求“修齐治平”的理性思辨和实践智慧,为我们“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开拓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原创性概念”,指明了我们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这个“标识性概念”,具有丰厚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想平台并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论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特优势”和“文化底蕴”的论述,关于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论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论述,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论述,全面地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厚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深刻地指明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向和道路、使命和担当,为建构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根本性的“新起点”。

在理论思维的“新起点”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要提升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自觉地提炼“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1)提升捕捉、发现、提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从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中提出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形成“有学理性”的研究课题,为提炼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奠定“问题”基础;(2)提升总结、凝练、升华问题的“理论概括力”,从“有学理性”的问题中概括出新的学术命题,赋予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原创性概念”;(3)提升激活、重组、创新问题的“理论想象力”,以坚实的文献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激活背景知识”,实现思想在逻辑层次上的跃迁和升华,在新的思想平台和理论空间中达成概念内涵的“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提升分析、阐释、论证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具体地揭示概念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把“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所具有的“全体的自由性”——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诉诸“环节的必然性”——逻辑化的概念系统,形成“学理化”“体系化”的新的思想、理论、学术体系;(5)提升拓展、深化、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力”,以“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为“活的灵魂”,把具有主体性、自主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转识成智”,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活生生的“实践智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注释内容略〕



END


新媒体编辑:常畅

社科学人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