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了两只鹦鹉, 一雌一雄。雄的个头大些,头冠羽毛不单是好看,而且颜色非常丰富,在一根羽毛上竟有色彩的微差变化,冷中带暖,暖中透冷,色彩微妙靓丽;雌的就稍逊色一点了。我觉得鸟类好像公的比母的羽毛好看、漂亮,不像人类,女的漂亮,男的就差点。
每当我写字、画画累了,就不由得想去瞧瞧鹦鹉,跟它们玩耍一番。鹦鹉也好像懂我,我一去,它们争着跟我玩。它们用带钩的小嘴啄啄我的手指,只是轻轻地挠啄、蹭啄,恐怕弄伤了我。玩得高兴时,我就把它们从鸟笼里放出来,在阳台上飞一小会儿。这两只鸟很“懂事”,见我一时不走,就一前一后,我走到哪儿,它们就飞到哪儿。我要是停下来或坐下,它们干脆就落我肩上或头上,跟我叽叽喳喳地说话。我有时一边和它们玩, 一边想,这大自然的生物也太漂亮了,体态这么适中好看,羽毛这么美丽动人。
不管是小鸟还是昆虫,让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灵巧。无论你是在草地上逮住一只蚂蚱,还是捡到一只天牛,从它们的肢体到结构特征都设计得完美无缺,既方便它们运动生活,又和谐漂亮!像爬行动物蜥蜴、变色龙、壁虎等都有着均衡的身姿。单就这些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的外形姿态,就足以让人震撼!如果再看看这些动物的生存本领,更让你咋舌,简直不可思议。大自然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奇而伟大!为了鱼能在水里浮上沉下,大自然为它设计了鱼鳔。鱼通过鱼鳔的收缩和膨胀,调节身体的密度,在水中可自由沉浮。鱼鳔里还可以存储氧气,缺氧时为鱼供氧。这设计师是多么有“人性”啊!在池塘的荷叶下游动的鱼,如它发现岸上有人或感觉有危险时,就会慢慢沉下,躲在荷叶或水草的阴影里,没危险了才游出来, 一会儿浮上, 一会儿潜下,好不自在。我们人类就是从鸟那儿得到了启示,造出了飞机,学会了飞行,从鱼那里学会了潜水,造出了潜艇。对“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还有疑问吗?大自然的细节永远存在,可是能欣赏、会欣赏大自然细节的人并不多。首先是人太忙,没那个心情、心境,缺少静气。静气就像一朵花,你看不看它都照开,也像一个人,只要想干一件事,谁也阻拦不了,非干不行, 任何诱惑对他都没用,有了“禅定”,这就是静气。就说这大自然的细节,单是动物眼睛的功能就足以让人震撼!老鹰在飞行中能看清地上的老鼠;鸟能在高空看见水下的鱼;青蛙在水下时会向外突出眼睛,以便能看到水面上的景象,当闭上眼睛时,也能把突出的眼睛收回,并会用半透明的薄膜把暂时用不着的眼睛盖住;乌贼的眼睛瞳孔是W形,它看不清颜色,却能看到光的偏振,就算在光线很暗的情况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蝴蝶有一对小复眼,由数百个微小的六边形晶体状组成,因此,蝴蝶能看到各个方向的东西;变色龙的眼睛呈锥形,它可以看见任何方向;壁虎的眼睛是“之”字形瞳孔,在夜间有超常的视力;猫头鹰的眼睛与青蛙相反,不能突出,更不能出眼眶,只能左右不停地转脑袋看……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感悟,还会发现很多大自然的细节。大自然太伟大了,造了这些生物,给了它们生存的本领,也给了它们繁衍后代的本能。此外,猫是陆地上的动物,却偏偏安排它爱吃鱼;鱼是水里的动物,却偏偏让它爱吃陆地上的蚯蚓。这大自然不单是“调皮”有趣,还“幽”了它们一“默”。大自然的生物样式可谓千姿百态,万物万相,奇妙无穷,有时都让你觉得不可想象。有种小丑鱼,它可根据需要来决定自己是雄是雌。刚出生的小丑鱼是无性别的, 一两年后,随着自身的发育直到生理结构成熟,小丑鱼先变成雄性,后变成雌性,但一旦成了“女儿身”,就不能再变回雄性了。而小乌龟的性别却是因温度而变的,温度决定雌雄。当温度高于 30℃或低于20℃时孵化出的小乌龟是母的,当温度达到22℃~28℃时孵化出的小乌龟都是公的。这大自然也太神奇了。还有人类的体形,无论是功能,还是审美,都达到了一个极致。没有不好用或不好看的地方,也没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和运动起来不方便的地方。人类完美的体形无可挑剔,均衡的构造及功能用当下最科学的眼光看也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人类形体的设计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做的事”你想不敬畏它都难,太厉害了!人的外形及构造是一个统一体,在设计的时候就已注意到了。比如,大自然把有视觉的眼,闻见味的鼻子,听见声音的耳朵,以及能吃饭、会说话的嘴,这几个重要器官都集中在人头部的“中枢机关”,便于信息综合,统一指挥。又比如,人的脑颅骨由8块骨头组成,有额骨、筛骨、蝶骨、 枕骨、颞骨、顶骨,其中颞骨、顶骨是成对的。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分,也由上颌骨、颧骨、鼻骨、颚骨等15块骨性支架组成。这么复杂的骨架结构的设计师也是大自然!别人谁也干不了这个活儿。像设计最巧妙的头骨,如果一开始就设计成一个圆的,那么,人的成长怎么办?这正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巧妙细微之处。大自然给人以后的发育留下了成长空间。这几块骨头之间都留有缝隙,既能现在连在一起,又设定了以后需要时还能“涨开”,还有些细节安排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人直挺挺的鼻子不仅好看,还具有闻味和呼吸的功能。大自然把人的鼻腔和口腔连在一起设计,互相辅佐。这样的话,人感冒鼻子不通气时还能用嘴呼吸。空气里有灰尘,如果把灰尘吸到肺里,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这样的事大自然早就想到了,也下了些设计“功夫”,在鼻孔里安装了鼻毛,既挡住了灰尘,又不影响呼吸。如果像钢丝网那样,就容易糊,空气也不易于流通,隔一段时间还得清洗。大自然在3亿年前就有“免清洗”的设计了,大自然真的很伟大!人的牙齿排列也设计得非常合理,大门牙或前面的几颗需要咬断食物, 牙齿要整齐,越往两边,越靠后,牙齿越宽,就有了平面。这是因为,中间要咬断食物,而两边要咀嚼,功能不一样。这些“聪明绝顶”的功能又是谁设计的呢?当然是大自然呀!还能有谁呢?有个事更让人觉得惊奇,大自然知道人的生活需要,就让大地生产这些物产,长出这些东西。吃的食物有麦子、稻谷、玉米、红薯和瓜果蔬菜。 另外,荤素搭配,造出了鱼、虾、牛、羊、猪、鸡、鸭。为了能做得好吃,还有配料,油、盐、花椒、辣椒、茴香、葱、姜、蒜。知道冬天气温低,还生产出了棉花让人过冬,而且仅有一种,没有第二种。知道人类还要有车,要有石油,也知道人生活还需要天然气,这些都给准备好了。知道要搞建设,还备好了矿石金属,让生活物资应有尽有。再给你一个区别于动物会思考的脑子,让人慢慢地发展吧!大自然是不是很伟大呢?其实,对于人的发育成长,大自然是非常“有远见的”。首先让你长寿, 能活百年。这就给人类“会思考”留下了积累经验的时间。这是人类的专属,其他动物都没这个“特批”。大自然觉得人能干很多事,才让人的幼稚期这么长。如果像动物那样一年半载就长成了,那么,人还没工作几年,经验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老了,干不成几件事了。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类的婴儿期之所以看上去那么长,是因为大自然知道人类在成熟之前需要跨越多少河流,需要重新走过多少曲折的路。大自然给幼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去更正错误、克服偏见,让幼儿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逐步形成关于自己、同伴、家长、教师和这个世界的印象。大自然给人类的幼儿设计了一个长长的幼稚期,并安装了一个“延时”6 年才会启动的“理智”装置。让幼稚期的孩子“人事不懂”,就是想让孩子慢慢地发育,不想让孩子“被催长”。这时的孩子还是很享受这个“长不大”过程的,但他们的父母却坐不住了,总想着孩子要快快长大,尽快脱离幼稚期。于是,孩子“被教育”的现象就冒出来了。其实,孩子的前7年是幼儿期,什么都不需要,就是个感受事物的年龄,不是学知识的年龄。从7岁有点理性后,还要慢慢地发育,往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又需要7年的时间,直到14岁,自我意识的积累才算完成。到成年十八九岁还有四五年的时间。在孩子7岁到十二三岁这个时间段里,7~9岁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还是个小孩子,虽然有点理性,但还是很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事靠直感,而不是靠思考。9岁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想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想,不会考虑别人。9岁后才逐步往“变大了”上想。理性稍“硬棒”一点应是10岁到十二三岁这个阶段。过了12岁,逻辑思维基本形成。这也是好多教育专家说“把12岁前的孩子管好,12岁后就不好管”的原因。有时候,我们成人是非常不明智的,儿童的成长期是很缓慢的。在孩子的成长期内,不能按照教成人的那一套直接教孩子。成人学知识和技巧,而孩子不是,孩子是来感受事物的,不是来“学事物”的。教得多,孩子的感悟就会少。但我们成人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从孩子三四岁就开始教,把孩子的感悟都给破坏了。成人在教孩子知识时,不问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死教硬灌。三四岁的孩子是没有分辨老师这样做是对或不对这个能力的。孩子没办法,只有接受,即便自己并不愿意学。但是,成人依仗着自己年龄大,辈分高,自以为是,很轻视孩子的幼稚。如果成人懂得儿童发育规律并对儿童心理有所了解,就不会对孩子这么无礼、放肆、不尊重了。孩子的幼稚期长。为了孩子长大后会有更长的生存时间,大自然“精心设计”,让孩子慢慢成长,以适应以后的“用脑子”。比如,孩子对单双线的认知及对空间的认知都不是知识和技巧,而是认知天性在起作用。用教成人的方法把理论和技法教给孩子,实际上就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秩序。像花、草、树枝的单双线变化(图1-4)和人四肢的变化等,都不是要告诉他是双线还是单线这么简单的事。孩子要有个成长时间,才能认知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事。如果你让孩子画一堆生活物品,他会把本来堆在一起的相互有遮挡的东西都画成“个顶个”地分开,原因是这个年龄不能认知遮挡,这时候“教”一点用也没有,只有等待孩子在认知上苏醒,等孩子长大一点再教(图1-5)。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做事,大自然也不是人类想怎么开发就能怎么开发的。媒体报道,近年的地质灾害明显增多,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实际上,地质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开发的惩罚。人的教育也一样,过度地开发智力,挖掘幼儿的慧根,起的作用与肆无忌惮地开发大自然是一样的。到最后,孩子的想象力、个性、精神都被“教”没了,高分低能,只会做卷子,不会生活,不会玩儿,这不跟过度开发大自然,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惩罚是一个道理吗?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并不是一味地只知道伸手向大自然要 “钱”索“物”,动不动还说“要征服大自然”这类很不友好的话。大自然不是敌人,是人类的朋友,非得用“征服”这样的字眼吗?其实,大自然的胸怀是宽广的,只有人类才“小心眼”?是人类的活动和无限制的开发扰乱了动物的生活,破坏了动物的幸福。人类要从索取自然走向顺应自然。人类源于自然,到最后还得归于自然。成人违背自然的教育或拔高只能带来副作用,因为成人不懂得孩子为什么不学就会的道理。也正是因为孩子还没有理性,还不能像成人那样学习,所以,大自然才赋予了孩子一套万事万物靠感觉、靠天性、靠本能的学习方法,根本不靠知识和技巧。问题是,成人就是不听,就是不懂,就是以自己的道理迫使孩子接受,这也正是成人的无知之处。在孩子成长期里,成人只给予一般生活上的照看即可,不要管孩子的思维精神。孩子的精神、气质不是成人能管的事。大自然给每个孩子准备好了一切成长的条件,孩子都是铆足了劲,打好了腹稿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孩子出生后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用不着成人操心。人的认知系统、生命系统是非常合理科学的,不要试图改变它们,要尊重它们、畏惧它们、敬仰它们。像尊重大自然一样去尊重幼儿的“幼稚”,才是我们最明智、最科学的选择。
《自然的美育》作者 李凌1954年生于山东,儿童美术“慢教育”思想的创立者、专栏作家。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
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李凌著《自然的美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第二书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