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8月,第二书房和书友们正在线上共读李子勋老师的《唤醒天性》,书中很多养育的智慧给到我们很多启示,今天分享其中一篇,关于“母爱的退出”,很难,但我们又必须去面对去做,如何得体地退出?(一定要看到最后哦,有具体的“智慧”推荐)
一位母亲的来信
经历一番波折,我33岁才有自己的宝贝儿子。都说儿子是母亲的小情人,做母亲的感觉真是幸福,我对儿子也照顾得很细致,生怕出一点纰漏。家里人都笑我对孩子关心过度,但我一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从小到大,我和儿子关系都特别好,看着他依偎在我怀里笑眯眯地说:“妈妈,我爱你。”我觉得无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有了困惑。儿子好像依赖性过强好,哪怕一点小事,他也会找别人帮忙。他现在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就连书包也不会收拾。每天晚上都是我帮他弄。
前不久,我发现他连学习上好像也懒得动脑筋。如果一道题稍微要转个弯,他就会看着我,让我帮他想,好像学习是我的事似的。如果我生气不管他,他除了在那掉眼泪,不会自己动脑子想。
老公建议我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入手。我也想这么做,可一遇到具体事儿的时候,比如看着他削铅笔时颤乎乎的样子,我总怕他伤着,不自觉地就会拿过来帮他做了。
事后我也后悔,看到他求助的眼神,怎么也硬不起心来。
请问我怎么才能真正放开手呢?
李子勋老师的分享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依恋很像是一种游戏。
很小的时候,母亲扮演一个照顾者,孩子扮演一个被照顾者,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依恋,这些依恋不仅是亲情的依恋,还有角色的依恋。
直至孩子上一年级,这样的游戏还在继续,母亲热衷于做照顾者的角色,孩子从被照顾中感觉到母亲的爱与关注,无意识地幼稚化,或不那么想独立做事情,谁能说不是试图把自己被照顾的角色维持下去呢?
任何关系一旦形成就可能产生一种称为惯性的东西,解决的方法是母亲把游戏的角色颠倒过来,开始从一些小的层面让孩子来扮演照顾者。有一天他对照顾别人厌烦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想当照顾者了。
比如,让孩子从学校回家的时候换一瓶酱油回来。
妈妈请求说:“宝贝,妈妈今天特别忙,你要帮帮我!”孩子把空酱油瓶拿到学校,再带回家,可能会产生很多麻烦,但完成了,母亲要对他格外好。
如果他不愿意,妈妈可以说:“妈妈求你帮忙你不愿意,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妈妈帮你呢?”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孩子思考,给他一些扰动。
这样的事情重复多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呼喊母亲帮助的底气就不那么足了。
另一个变通的做法,就是尝试着让孩子犯错误。
比如,母亲收拾书包的时候,故意落下一个学习用具,但把它放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孩子若稍加注意就会看到,并来纠正照顾者的错误。
若孩子觉得自己可以纠正母亲的错误,孩子会对自己产生信心。
如果孩子疏忽了,到学校必然会有不少的麻烦,对母亲的依赖就会动摇。
这样的错误母亲可以重复犯,慢慢地孩子对照顾者的信任减少,自己独立学习和管理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处理这样的依恋不能只是教育,因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游戏角色并没有改变,孩子还是一个依赖者,母亲还是一个照顾者。要用一种智慧,或计谋。
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转化角色,并把主导孩子的空间让出来,让孩子对自己建立信心。
越是坚决地贯彻教育的母亲,孩子越不容易长大,相反,宽松的家庭和合适的引导,孩子反倒如小鸟展翅,会勇敢地飞翔。
| 以上摘自李子勋老师《唤醒天性》
如何拥有这样的智慧?
书友们在共读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36页提到要用一种智慧,或计谋。想让孩子顺利长大,母亲需要转化角色——这部分我欠缺的。
智慧不够呀想请教老师们,有没有更加外延的书籍来推荐?对于这本书中提到的观点,增长智慧。”
以下书书友们提供的智慧参考:)
(都是来自宝贵的养育经验 智慧积累啊!)
A1:也许可以读咱们之前共读的《为孩子立界线》,另外我也很喜欢《孩子,挑战》这本书里的智慧,搭车推荐。
《为孩子立界线》
这本书是要帮助孩子为自己的生活做主,做父母的应该知道如何跟孩子“应对”,而非“教育”子女。书中举出许多的案例,让父母有勇气适时说出“不可以”,有智慧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帮助孩子掌管自己的生活!
《孩子挑战》
这本本书作者与团已汇总、研究、实践、破解40年——哪些你在家庭教育中,每日与你紧密相伴的困惑、苦恼、误区!书中有200个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引导我们思考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微观环境,进而理解在这些环境下,儿童行为后面的“动机”,追本溯源,改善你的养育困境。
这本书的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也是大名鼎鼎的儿童心理学家,《正面管教》一书作者简•尼尔森也在他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正面管教”的亲子理念。
A2:我理解的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的角色是不同的,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而是融入更多的智慧,推荐称莲老师的陪孩子系列书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还有黄静洁老师的《父母的格局》都很好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陪伴系列
孩子的成长是自然且独特的,坏的教育示范就是给一个孩子的成长设限,不要随意在孩子生命的白纸上写下我们的规定。放低期许,放慢脚步,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吸铁石”,
增进沟通的“家庭邮箱”,
培养契约意识的“家庭守则”,
妈妈“随意”散放的书刊,
爸爸“刻意”设计的欢迎回家仪式
……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边读可以边结合自己的情况照着做呢~
《父母的格局》
一本帮助父母用格局视野破解养育难题,应该焦虑当下与多变未来的书。 四大育儿方向,39个养育主题,上百种详实案例,实战育儿技巧,融合世界前沿科学理论与育儿理念,全面更新父母的养育观,开创亲子关系的新思维,用格局养育成就孩子的一生。
A3:《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如何养育孩子,在玩中学,照书搬。《被忽视的孩子》十二种父母类型可以参考下,以及如何改变到自我的部分@净依
《被忽视的孩子》
这作者是童年情感忽视领域的开创者,拥有20年开展情感忽视咨询与研究的丰富经验。书中运用大量案例、练习和技巧,帮助你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童年的缺失和伤痕,了解情绪的价值,陪伴你进行重建自我的工作,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起来的技能,走出空虚感,找到内心本来存在的对自己的善意和内在平静。
这本书也会帮助为人父母者避免将自己的童年情感忽视问题传递给孩子,变成一个知晓情绪的父母,抚育出能意识到情绪、能与他人有情绪共鸣的孩子。
PS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你属于哪一种?
自恋型父母 | 专制型父母
放纵型父母 | 离异/丧偶型父母
成瘾型父母 | 抑郁型父母
类工作狂父母 | 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反社会型父母 | 孩子即父母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好书好多,正如书友的分享
-二艳-
“我觉得再拥有智慧前,我们先用心,不断学习,就可以从小事从细节着手,往往看似不起眼的一些小事,我们用心了,又可以做到无痕,就可以很好的自我成长同时,助力到孩子。
我们花了三四十年成了现在的样子,后续有所成长和改变,也需循序渐进,很多自然而然就有了。”
-姚芳-
“最重要的是,智慧就在你本身,透过书和在书房浸泡,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文子-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慢下来静下来智慧自会生发出了呢”
……
欢迎您也加入我们的共读,一起交流成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