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云鹏(二娃宝妈,云鹏的和爱之地主理人,第二书房读书会书友)
编辑:陈乐军(爱学习勤思考的爸爸,第二书房读书会书友)
秋天行走在路上,看到最多的是静静躺在路边的落叶,那焦竭的叶片,卷翘的叶边,越发清晰的叶脉,仿佛昭示着她过往的辉煌———春天的嫩黄,夏天的茂绿。
季节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规律,岁月的更迭,无人能改,便去臣服!
2024年9月,第二书房陪伴教育读书会,第33期共读的书目是《最好的告别》,作者美国阿图·葛文德。
葛文德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他帮我打破了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固有看法,传统意义上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而他告诫人们医生的工作是助人幸福的,应该更加关注超越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的人们的深层需求——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活着的质量,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医生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者和发起者。感谢书房老师们推荐共读这本书,又一次更新了我的认知!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疾病衰老和临终告别的相关话题,每个话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拿出勇气面对它们吧!“一个人有足够的资源面对他所发生的一切。”萨提亚女士说过。
疾病与衰老
当身体有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一般的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平时的预防也是必须的。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锻炼,提升健康指数。
比如我的眼睛,这两年老花严重,肩颈的疼痛也比以前厉害,感冒之后肺部呼吸不畅,这些看似是小毛病,但会影响我的心情,尤其闲下来时总有不适感。经过最近三个月的摸索,我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每周抽出4-5天,早上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先是在小区旁边网红马路上快走两圈(一圈605米);然后拍巴穴+拉伸;最后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慢跑两圈。每项运动大概20分钟左右。这样一个小时左右的户外有氧运动就愉快地结束了,锻炼之后整个人一天都神志清醒,精神饱满,不妨你也试试呢!
临终告别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参与了第二书房读书会视频号直播晨读,作者对父亲爱之深切,其父亲对生命无限遵从,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我和父亲最后的告别。
自从我记事后,父亲一到冬天就咳嗽,到后来发展成肺气肿,每年秋天都要去县医院住个十天至半个月,这样持续了好几年。在我读初三那年秋天,父亲从医院回来后便卧床了,每天靠输液打针吃药维持生命。因为我面临学业的压力加上在住校,对父亲的健康状况并未过多关注。直到一个周末的下午,邻居小明告诉我说家里捎信让我回去一趟,因为我父亲病重,我便匆忙请假回家。
那时已经入冬,我冒着寒风,直到天黑才到家。一进门就看到父亲半卧在床上:瘦骨嶙峋,脸上的皮松垂着,双眼凹陷,已经不能说话......我问母亲父亲吃饭了吗?母亲说只能喝水了,然后我就用一个黄色的小酒壶装着温开水喂父亲喝了几次,夜深后大家都睡下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大哥先起床,发现父亲已经没有了呼吸,便叫醒了我和母亲。我走到床前,看见父亲像睡着了一样安详的离开了俗世......我想象着夜晚离开的父亲乘梦而去,也是难得的福报!那时竟然没有一丝的难过,内心平静如常!等后来醒过神不舍的泪水却打湿了我的衣裳......
现在细细想来,父亲一直支撑着生命等我回来再离开,彼此都见了对方最后一面!用这本书的话来说,我们父女也做了最后的告别。因为哥哥姐姐都在轮流伺候他,只有我离家时间最长,大概个把月吧。
感谢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惦记着我——他和我做了最好的告别、让父女关系也停留在了完满之中……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挣扎,没有抱怨,静静的等待,安详地离去。他走的心境安宁,也让我们心境安宁。
我不经意间就会想起父亲的身影,或在田间地头,或在屋里院外,父亲对我的爱犹如珍珠,完好如初!
秋意越来越浓,秋天却越来越静。在这属于收获的季节,我却感到有无限温暖,或许是又一次被那浓浓的父爱包裹了吧……
更多阅读分享
以下摘自《最好的告别》读书会群内优秀的书友们的“下午茶”,这是共读的环节之一,便于读者可以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思考。
下方是分享的摘录,是其中一小小段,如果有令你好奇/兴奋的点,欢迎更多交流!
科学的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到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阻止老弱病死。患者的死亡是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的,所以过度的治疗只会让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救治失败并不是医学的无能,而是对生命进程的尊重。医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改变死亡的体验,让患者不那么恐惧死亡,坦然的面对死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临终关怀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为生命的末期的关怀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对患者而言,他是有选择的,不放弃治疗还是坦然离开,都是心态的安放。亲人而言,也是有选择的,就是尊重,尊重患者以他们自己选择的方式离开。临终关怀临终陪伴的确是传统观念的改变。
与其说老年人丧失了传统的地位和控制权,不如说他们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权。现代化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老年人不再受到崇拜,取而代之的是对独立的自我崇拜。
但现实生活是独立、自助的境遇早晚会变得不可能。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维持下去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我感觉很多时候,是对未知有很多恐惧。而当我们了解事情原本是什么样的时候,可以减轻恐惧。避而不谈,并不能减少恐惧,它一直在,且会时不时逗弄你。
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总有一天会降临。但是在我们体内的最后一个备用系统失灵之前,医学护理可以决定这条道路是猛然下降,还是舒展平缓下降,使我们可以更长久地保持至关重要的生活能力。
健康的体魄是资本,如果没有像菲利克斯或者钟南山那样硬朗的身躯,是扛不住临老的种种磨难的。有属于自己的窝,不要太大,够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间。如果夫妻还相守到老不用考虑养老院,那种公共场合不太适合老人需要的安静和个性化需求,两个人相互扶持,真的把其中一个送走,另一个也好好过完剩下的日子。在中国没有救济所这一说,泱泱大中华,国家是就老年人的靠山。就目前而言,老人的退休工资,生活环境,都比外国好很多很多。真的么有条件居家养老,养老院也是不错的选择。还有关键的条件就是口袋要有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生活才有品质可言。
人都离不开生死,要去理解老人内心对家割舍不了的情感,和孤独。
老年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老年人放弃被照顾的机会也要一扇能上锁的门呢?作为一个人来说这个愿望是多么的合理啊,可作为一个身体残疾心智却健全的人来说这又是多么的难以达到的愿望啊!正如文中所说家是你的优先顺序占主导地位的唯一地方。在家里,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享空间、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听着好过瘾好解馋,有种我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的感觉。可是当有一天身体的各项功能慢慢失去,这些愿望变成奢望时也难怪桑德斯和杰茜最害怕的。
他把植物,动物引入老人的生活,主要为了抗击养老院普遍存在的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从这个改建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事在人为。很多突破常规的事情看似不可完成,但是只要不放弃,还是有希望的(从之前的文章也感受到了)。我觉得从这一点,让我在生活中会多了一份尝试的勇气。
‘’你看见人们活起来,你看到他们重新和世界沟通,又开始去爱,去关心和欢笑。你的内心为之震撼”看到这句话时脑海里有一幅画面,那些老人眼里都闪着光,熠熠生辉,面带笑容,有种向上的力量在迸发。我想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都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更多的是我们在寻求一种价值,想过一种理解人类需求的生活。
“我不担心未来……如果事情要发生,那么,我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我知道我的时间有限,可那又怎么样呢?我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选择善终的人只有四分之一接受自己的命运;99%的人明白他们要死,100%的人希望不死~这里看到了每个生命求生的本能,和活着的渴望。它似乎对我们也是一种警醒:好好活着,珍惜我们拥有的健康生活~
“善终服务”的优势是:帮助病人面对自己的病情更加冷静,积极配合治疗;让家属减轻痛苦,当病人去世后可以帮助家人减少患重度抑郁症的概率,麻省总医院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发现:更早接受“善终服务”,病人的生命末期痛苦越少,寿命也会增加。书中总结一个教训是:“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的更长。”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要知道医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抗击死亡和疾病,如果从医者的责任能按照人类本来的样子对待病人,告知医患事实情况,帮助他们为后果做好准备,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可以为自己或家人生命的最后阶段,做些什么准备呢?
这本书让我看见萨提亚也可以运用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家长不能全部说了算,也不能全部不管,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让孩子感受你与她同在。
临床医生唯一害怕犯的错误就是做得太少,大多数医生不理解在另一个方向也可以犯同样可怕的错误,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性。
这一点与我们教育孩子是一样,现在的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了,生怕自己做少了,但其实孩子需要的不多,太多反而有压力
☘️选择比风险计算复杂得多☘️
当危重病人有明确选择目标时,医生便可以有针对性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比如优先考虑让病人立即觉得更舒服,不冒险,帮助她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多些美好时光……
离开前,她的回忆都是美好的,这一次我想我们都做对了。虽然道格拉斯的故事没有以她想象的方式结束,但它还是以对她最重要的、她能够选择的方式结束。
近期我在想“善终服务”未来可以发展的更普遍和完善,这可以给未期病人和家属更多的支持和安抚,也可以让病人最后阶段活的更有意义。
更多阅读
· 书友分享:带上好奇、敬畏,去唤醒另一个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唤醒天性》共读
· 书友分享: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 《唤醒天性》共读
· 书友分享:那一刻,我终于听懂了女儿
· 书友分享: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 书友分享:如何应对孩子的坏情绪?允许、接纳、爱他…不急不躁应对问题
· 书友分享:当你忍不住吼了孩子、打了孩子,请静下心来学习她的“关系补救”
· 书友分享:当女儿说不想上学,一位“会对话”的妈妈教科书级的处理
· 书友分享:“妈妈 我今天不想上学” ,又是和娃“博弈”的一天,很有收获!
· 书友分享:如何做到“温柔而坚定”,她又给出了示范!| 书友分享
也欢迎您加入到陪伴教育读书会读书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