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 童真·本心 《自然的美育》01

文化   2024-08-06 23:09   河南  

✦✦✦  第二书房 X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自然的美育》

李凌 著 —



《自然的美育》

 推荐序 

01


童真·本心

——生命发展的基础

儿童的生命成长是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生物物种衍生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奇妙在于,任何肤色、任何族群、任何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儿童都将重复地走上一条生命自然成长的“老路”。儿童依据自己眼睛、耳朵、机体等产生感知与独特的思维,发出动作指令,例如指挥着曾在发育的臂膀、骨骼、肌肉等不断释放作用力,用手拿笔画出自己的直觉痕迹——线性图形。

儿童在生命原初几年中的成长主要基于其视觉感知为主的造物表现。此生命活动状态的前提是“儿童生命的自然成长状态是不可改良的”,儿童所画的线条痕迹蕴含着本能特质与无意识表现,是无法改变的。儿童的原发性美术活动是由本能萌发出来的。儿童的自然成长过程特别具有验证意义,是儿童个体精神系统的一部分,不仅作为其意识成长的根基而存在着,也作为儿童心理生态学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存在着。

儿童表达能力的发展(感知的方式、认识新事物的眼光、自我表达的方式)完全有别于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和行为规范。儿童的生命成长有独特性,因此成年人(无论是儿童的家人、亲人,还是教师,抑或是社会中相遇的、对孩子有所关注的人)对儿童实施某种教育的时候,必须呈现“动态”的呵护与关爱。例如,用线条表达是儿童生命早期原发的创造性表现,是儿童造“形”能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近10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迅猛发展,尊重儿童早期生命创造的育人观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接受和实施。同时,研究者在儿童早期生命创造过程中发现了人类早期生命创造的形态复演。幼儿园及小学段(1~2年级)的孩童,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都会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感悟。“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画画’的行为,包括迎接它的人们。也许我们生来就携带着‘画画的基因和看画的基因’”日本绘本作家、设计师结城昌子女士告诉我们,儿童的自由造“形”活动(游戏)源自生命的自然成长。儿童为何天生会画画?此问题是每个孩子的父母、祖父母都难以明白的,主要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儿童生命自然生长、对艺术教育本质意义存在认识偏差。

特别欣慰,儿童美术教育家李凌继儿童美术教育“三部曲”——《解读幼儿图画密码》《儿童美术教育琐谈》《寻找天性》之后推出新作《自然的美育》,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儿童生命的生物原发性,即“人的生命‘根系’”。李凌提出“转换式”成长、“保质期”说、“幼态延迟”说等学前美育新概念,为我国学前美育、社会美育指出一条尊重儿童生命自然成长、保护儿童天性的光明之路。

在人的生命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儿童期的美术教育必须淡化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强化涵养人、育人的目标思维取向。李凌基于其“慢教育”思想,对儿童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逐一进行分析、阐释,提出“成人需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重新了解自然,‘阅读’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利用自然走向顺应自然,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一味地想“征服自然””的论点。

“自然不是作为纯客体的对象存在,而是对象化了的为我存在;社会不是作为外在于个人的异己力量,而是内在于个人的人的社会;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儿童期的美术活动,应该以儿童的自然生长为基础,应该为孩子之后的人生寻找坚实的落脚点,需要悉心研究如何启迪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突破,形成独特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自主行动力量,再思考如何实施教育的相对控制。强行灌输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不仅会制约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基本审美感知。

李凌提出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时,成人应该做到“和孩子相处,就如同与大自然相处”,这样的和谐关系契合了老庄所主张的因性意识。老庄因性而行、顺性而动,任人之原始纯真本性自然生发、自然展露,不加任何人为干扰和阻隔。根据老庄的观点,人的纯真本性是不可违背、不可造作、不可压制的。儿童的画作体现了其个性自然发挥、身心自然发展的原动力,是孩子潜在的创造性思想元素。李凌指出:“儿的画是‘心里’,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来的,是教的”。”此观点正如老子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字面上看,老子视人、地、天、道、自参为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其实,老子是说,天、地、人“三才”乃至道均须以自然为法,均须效法自然所呈现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初始状态、天然状态,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指人的先天性状。儿童期的美术活动,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在孩子天性完全释放的基础上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施教育。李凌的这本《自然的美育》之所以应该成为大众和教育工作者通读的儿童早期教育指导手册,就在于李凌从儿童自然成长的原理和人的先天性状逐一分析儿童期孩子所有的美术活动不能强行施教的道理。从“生物自然”到“生命轨迹”,老子将其称为“朴”,也称为“婴儿”。“朴”的意思是未经雕饰。由此,可以引导人们深度思考未经雕饰的儿童绘画为何珍贵,为何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为何值得在教育体系中设立专门的课程进行学习。

儿童期的任何美术活动,包括涂鸦、手工等,与老子强调的“朴”,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实而不华、厚而不薄的原始天真的品性。从这个视角,李凌的儿童美术教育观与老子所强调的“复归于婴儿”不谋而合,都是为了恢复人类的先天性状、自然状态。

面对儿童的本能表达,成人究竟应该怎样做呢?李凌提出走出教育误区的“醒等”说与“幼态施迟”说两个重要理论,这是非常恳切的教育期望和观念引领。童心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源头,葆有童心才是避免中国传统文化异化的最有效的“防火墙”。只有真正明白孩子的童年如此珍贵,真正意识到儿童世界的独特价值,方可真正明白:童心,是艺术创造与发展的内核,是推进人的创造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所在!

《自然的美育》中还提出,必须深刻反思学科教育向人性的“自然回归”。学前教育艺术领域活动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都应当尊重儿童的本能特质和无意识状态。9周岁以下儿童自发的美术表现活动只要不影响其自身健康和其他人生活,成人(父母和教师)都应当充分尊重并适当满足他们的自然需要。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与儿童潜在表达能力的自然释放是两条不同的生命发展之路,能否经过教育活动来总体控制孩子的行为,力图发生殊途同归的效应呢?我的回答是,假如用现行的、常规的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去构成学前教育艺术领域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体系,势必会不断抑制儿童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儿童期的美术活动里,那些可教的东西(美术知识与技能)只是某种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程序;而不可教的生物性本能、天性的释放与保护、童心的悉心呵护与思维引导,才是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生命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便是在某年龄段需要让儿童知道的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体系,其前提也是为儿童(人)的生命机能、思维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先目中有人,后有学科。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文养人”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期育人目标,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美术教师课程体系、学前教育艺术领域课程、基础教育美术课程体系应以儿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儿童)为中心。儿童的自然健康发展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儿童美术教育要从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向儿童学习、回归童心、崇尚生命之花自然开放开始。因而,要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落实育人目标。李凌的《自然的美育》就成为规避美育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利器。希望读者在认真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逐步感受儿童的原发性力量、由童心的回归所带来的本心之力量。

是为序。

李力加

2020年11月26日年谨识于云间


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曾获评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究与制定》研制组核心成员。


《自然的美育》作者 李凌1954年生于山东,儿童美术“慢教育”思想的创立者、专栏作家。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


✦✦✦  END  ✦✦✦

免责声明

本文选自李凌著《自然的美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授权第二书房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侵权必究。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是您线上的第二书房!每天精选育儿好文、阅读书单、优秀榜样故事、用心好书连载、精彩教育视频、经典美妙童诗等与您分享,每周还有大咖微课与您相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