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传媒评论微信公众号
2023年12月24日起,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推出重大主题特别策划《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系列报道。截至2024年7月,该系列报道已推出两季,分别从文化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文化工程两大主题入手,追寻文化创新实践、文明传承之光,展现高质量推进文化浙江建设成效。8期节目实现了大小屏联动传播,阅读量近5000万次。本文将从蹲点报道的新型传播模式着手,以《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系列报道为例,浅析重大主题报道可视化传播的秘诀。
立足时代坐标 挖掘典型人物
关键词:小切口
《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首季开篇报道以拥有百年历史的浙江越剧为主题。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一度火遍大江南北。然而,步入新世纪,越剧却面临受众群体一再缩小等挑战。百年传承,时间跨度和阶段性的一次次选择,恰好符合专栏所需。而新闻报道如何破题?一筹莫展之际,一出好戏点亮了破局之道。
2023年底,《一袭水袖挥出百年越剧“年轻态”》采制期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出圈:豆瓣评分8.3,大麦评分9.8,非传统越剧观众占到70%,抖音线上直播吸引924万人次观看……走红的背后,正是传统文化创新突围的映射。
记者瞄准热点,奔赴现场,在演出中、后台上找到了破圈的答案。答案很简单,是观众采访时的真情流露:“我发动了我周围一切能发动的朋友,在网上去抢票,终于拿到了一张票。专门为了《新龙门客栈》来。”“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七次看这部剧了。”
在演出现场,记者独家专访《新龙门客栈》出品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访谈期间,她的随口一句玩笑“(观众说)茅老师啊,我外婆可喜欢你了。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是你喜欢我呢?”让记者敏锐地嗅到了“爆点”的气息。简单一句玩笑话,道出了当前传统戏曲面临的受众老龄化、吸引力渐弱等现实,交代了时代大背景大环境下的戏曲发展困境,也铺垫了传统戏曲亟待创新蝶变的迫切性。
金句一出,亮点激发,也随之推动了节目主题的升华。以此为例,报道大量采用茅威涛、蔡浙飞、00后越剧“小花”等老中青三代团长、编剧、演员的同期声,从40年前越剧以28位年轻小花破“四个花旦两百岁”困局,到此次水袖改色、唱腔改短、舞台启用全息影像等创新,揭示只有根植守正创新的心才能走出破圈传播的路。
以首篇“越剧篇”行文为模板,首季推出的中国美院、之江文化中心、良渚、大运河篇,选取改革各个阶段的关键性灵魂人物,将一代又一代人的困境,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突破淋漓尽述。
当前,重大主题报道中不少“站桩式”“表态式”采访形式常常让三四分钟的蹲点报道显得枯燥乏味,失去灵魂。如何让电视报道的观众看得入戏?笔者认为,采访对象的挖掘尤为关键。不论是各个改革关键节点的参与者,还是村民群众等见证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事件发生的经历者。依托亲身经历,回述过往点滴时的状态,自然是如同讲故事般行云流水。而要说服他们接受采访,也正是对记者“四力”的考验。
硬新闻软处理 凸显细节画面
关键词:风格化
《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专栏拉开时间框架,精准抓取了兼具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的案例。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到一棹船桨划过千年的大运河,在以千年计数的时空框架里,寻找文化的火种,重识文明的记忆。
对于一篇蹲点报道来说,开场如何抓住观众眼球?《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首次采用15秒沉浸式快剪切入的方式。短视频盛行时代,15秒结构法剪辑模式流行于各大剪辑平台。《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系列巧妙运用该模式,在“越剧篇”中,把《新龙门客栈》《钱塘里》等人气颇高的演出片段进行碎片化快剪;在“美院篇”中,村民和艺术家的争执画面放在开头,用一段老与新的争吵强势吸粉;在“大运河篇”中,清晨的美食、傍晚的广场舞,下象棋的老人、活蹦乱跳的孩童,灵动的人文特色和古色古香的人间烟火气烘托出“水脉连着文脉,古老运河串联古韵新风”的独特内涵。15秒的开片,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突出作品主题。
此外,当前的蹲点报道已摒弃过去“大中小特”式拍摄手法,摄影设备也早已从大摄像机更新为微单、GoPro、Osmo等携带便捷、色彩丰富、框取画面灵活生动的小机器;制作模式也舍弃了先写稿再剪辑的流程,由“边剪边写、看图说话”代替。区别于文字报道,电视报道中,画面与文字同等重要,鲜活的画面、声音语言甚至能取代旁白。例如,鸟叫声意味着新一天的开始,采访对象真情流露的哭声、笑声,远比“他哭着说道”“现场一片欢声笑语”等文字描述来得生动。现如今,90后、00后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依托年轻人的开放性思维和时尚灵敏度,他们能迅速感知并设计制作时下流行的电视语言表达方式。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已将传统固化报道形式进行了颠覆性创新,这也将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探索。
大小屏同联动 优传播力先行
关键词:二创
如何让“老典型”唱出“新花样”,是本系列的创新特色。融媒时代,大小屏联动已成为报道的双重传播手段。在电视大屏《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推出的同时,由记者制作、剪辑、分发的一组新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特别策划 追光记》,一期一会,按主题宣推。国潮风、中国风等特色风格嵌入独家定制的WAP页面中。但对于新媒体来说,5分钟以上的冗长视频传播效果不佳,吸引力不强。因此,每篇主题之下,按照采访特色,结合互联网流行话题:如穿搭美学、流量热词等,将古董文物与之相结合。此举既保留新鲜感,又将素材利用最大化,如《一座五千年古城焕新文明之光》篇,《“寻宝图”如何绘制?一图在手 寻“古”不愁》《老祖宗的“美拉德”搭配是个啥?》《考古也要“祛痘”?土遗址的N种保养方法》等,标题多采用问句形式,抛出问题,留以悬念,激发用户产生好奇心,增加视频代入感,也提高了报道的点击量。
此外,传播渠道助力报道大面积推广。蹲点越深入,越能和主体部门、单位产生长期沟通联系。记者联动省文旅厅、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小百花越剧团等多家官方机构转载并互动。通过多渠道传播分发,实现全网覆盖。此外,利用外部账号优势,如新浪、头条、腾讯、网易、搜狐、一点资讯、百度等各大平台竞相推送,传统的电视新闻真正在互联网端实现文化新闻报道跨圈层、跨年龄、跨地域传播。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媒体人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身份核实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