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张玉凤生下二胎后,不愿回去工作,毛主席托人传话:早些回来

文摘   2024-11-04 18:30   上海  

序章

在毛主席身边服务长达六年之久,张玉凤对毛主席的情感深厚至极。

1999年,张玉凤踏足湖南韶山,参观毛主席纪念馆,面对馆中陈列的毛主席遗物,她的眼角不禁泛起了泪花。


据张玉凤透露,此次参观时,因南方气候湿润,毛主席的衣物上出现了霉斑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她慷慨解囊,捐资十万,助力纪念馆增添了防霉防潮及恒温设备。她之所以能一次性拿出这笔资金,是因为她当时正参与《毛泽东藏书》的整理与出版工作,特意向出版社预支了十万元稿费,从而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涉及纪念毛主席的活动,张玉凤都会特别关注……

张玉凤调入毛主席身边工作,纯属偶然。

起初,张玉凤在牡丹江铁路局担任服务员,1960年秋季,她被调至铁道部专运处,负责中央领导及外国元首的专列服务。后来,她又被选中服务于毛主席的专列。最初,张玉凤只能在随行人员的车厢工作,无法见到毛主席。

一次列车在广州返程时,张玉凤才得以与毛主席及其他工作人员一同见到他。

或许是对张玉凤的名字印象深刻,毛主席在纸上一连写了几遍她的名字。汪东兴注意到后,建议将张玉凤调至毛主席的车厢工作。毛主席未置可否,只是默默点头。

张玉凤当时并未料到,自己后来竟有机会成为毛主席身边的人。


1970年7月,张玉凤正在清扫车厢,列车长突然将她叫下,通知她前往中南海。张玉凤不假思索,跟随而去。抵达中南海后,她才得知,因为毛主席身边人手紧缺,组织决定将她调至毛主席身边工作。

张玉凤记得,当她抵达中南海时,毛主席已年逾七旬,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每天工作繁忙,常常忽略休息,导致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每到冬季或春季,毛主席都会生病。

1971年初,毛主席因感冒引发支气管炎,加上吸烟和生活不规律,病情恶化,转为大叶性肺炎。剧烈的咳嗽让毛主席夜不能寐,只能坐在沙发上休息。此时,能够照顾毛主席的,只有张玉凤。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毛主席本因身体原因不打算出席追悼会。但当天,毛主席突然吩咐派车,坚持要去。张玉凤记得,那时毛主席的腿脚已不太灵便,上车时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最后还是她帮忙才顺利上车。

张玉凤工作细致入微,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据孟锦云回忆,1975年,她刚来毛主席身边工作四个月。原本毛主席对她十分亲切,交谈时笑语盈盈。但有一天,毛主席突然不愿搭理她,无论她如何尝试交流,毛主席都无动于衷。后来,孟锦云向张玉凤求助才得知,毛主席晚年喜欢安静,而孟锦云年轻气盛,动作不够轻柔,多次打扰了毛主席的安宁。

张玉凤的建议仅一句话,就解决了孟锦云的困境,足见她对毛主席的了解之深。

对张玉凤而言,毛主席就如同她的父亲。因此,她能够发挥出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耐心劝说毛主席休息,或是减少吸烟。有时毛主席不听劝,她便悄悄收走主席的烟盒和火柴。即使毛主席也无可奈何。在张玉凤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毛主席甚至戒掉了数十年的吸烟习惯。

毛主席与张玉凤也曾发生激烈争执。

1971年,毛主席接待一位客人,因谈话时间较长,超过了毛主席的休息时间。张玉凤在一旁不断提醒,脸上显露出不悦之色。事后,毛主席对她十分不满,严厉批评了她。

没想到,张玉凤也是一个脾气倔强的人,她坚决不认错,激怒了毛主席。毛主席一怒之下,瞪大眼睛对她说:“你要是不高兴就给我滚。”


张玉凤听了毛主席的话,心中也有些难过,于是回家后立刻开始收拾行李,连续在家待了20多天。

起初,张耀祠要求张玉凤写检讨,但她不听。后来回家后,她的婆婆建议她去道歉,但张玉凤仍然坚持自己没有错。

20多天后,张玉凤想起自己在中南海还有一件衣服未带,便给吴旭君打电话。没想到,吴旭君直接告诉她:“你在家等着,马上就有人来接你。”

最终,毛主席主动妥协,将张玉凤接了回来。毛主席看到她愤怒的样子,既生气又觉得好笑,于是给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办事认真,工作尽职,张飞的后代,一触即跳。”

孟锦云也在回忆中提到过毛主席与张玉凤之间的争吵。然而,无论争吵多么激烈,彼此之间的感情都没有受到影响。

毛主席有时虽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但事后总会向张玉凤道歉。在毛主席心中,他始终将身边的工作人员视为自己的亲人。


自从张玉凤被选拔进入毛主席的专用列车工作以来,她时常难以兼顾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

在1967年,张玉凤经人介绍,结识了在铁道部任职的刘爱民,并于次年结为连理。到了1968年9月11日,她迎来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张玉凤的工作性质毕竟与众不同,那时毛主席尽管年事已高,却依然日理万机,不时地要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考察,使得专列也必须时刻准备出发。


1969年6月,毛主席再次乘坐专列前往各地考察,张玉凤因此不得不连续工作三个月。要知道,那时她的女儿才刚刚出生半年多,等到张玉凤回到家,女儿竟然已经不认识妈妈了。

在专列上,张玉凤虽然偶尔能有些闲暇时间,但后来调至中南海工作后,她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稀少。起初,张玉凤的组织关系还在铁道部,人也没有在中南海居住,而是住在结婚时借用的一间小屋子里。如此一来,为了工作,张玉凤不得不两边奔波。毛主席的生活习惯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张玉凤也只能跟着日夜颠倒。

之前,毛主席的机要秘书一直是徐业夫。

徐业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自1936年起就在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长期跟随毛主席。除了在1968年因参与“三支”、“两军”工作短暂离开外,1972年他又回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机要秘书。由于长期的服务和深厚的资历,毛主席与徐业夫之间形成了师友般的关系,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抽烟。


然而,1973年3、4月间,徐业夫因病住院,病情严重,不幸于1974年6月7日在北京逝世,毛主席身边因此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助手。

在徐业夫病重期间,经过中央的批准,张玉凤开始代理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工作。

张玉凤一开始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担心无法胜任机要秘书的工作,她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害怕会耽误重要的事务。然而,毛主席的鼓励给了她信心。毛主席对她的信任显而易见,甚至将自己的私人保险柜钥匙交给了张玉凤保管。


尽管如此,张玉凤在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上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几次想要辞职。1973年,当她怀上第二个孩子时,她将这个消息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很高兴,特意嘱咐她回家休养,不用担心他。但张玉凤知道,毛主席的这番话只是出于对她身体的关心,实际上他越来越依赖张玉凤的协助。最终,她选择留在毛主席身边继续工作。

1973年7月31日,建军节前夕,所有军队编制的服务人员都回家过节,只留下张玉凤一个人。不幸的是,那天晚上她感到产前阵痛。毛主席担心她的安全,没有让她一个人回家,而是留在中南海,直到腹痛难忍,才安排车辆将她送到了医院。张玉凤母女平安的消息让毛主席松了一口气,他还特意送了一篮子桃子作为礼物。


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张玉凤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由于她的婆婆已经回到了老家,没有人帮忙照顾孩子,张玉凤再次考虑辞职,专心照顾孩子。然而,毛主席已经离不开张玉凤的协助。没有了她,毛主席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身边的工作人员因为不熟悉情况而手忙脚乱。那时,毛主席经常派人去医院看望张玉凤,并流露出希望她早日回到工作岗位的意愿。

张玉凤内心深感纠结,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知道必须服从组织的决定。最终,她选择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对她的回归感到非常高兴,在一次吃饭时,他感慨地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在毛主席生命之火的余晖中,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然而,他依旧坚韧不拔地投身于那些他尚能胜任的工作。

在那段毛主席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张玉凤始终如影随形,陪伴着他走过了那些孤寂而漫长的时光。

然而,不幸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接踵而至。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病与世长辞,张耀祠匆匆赶至中南海,将这一噩耗告知毛主席。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在听闻这一消息后,并未立刻情绪失控,而是默默地坐在一旁,沉默了许久,随后两行清泪悄然沿着脸颊滑落。毛主席心中明白,周总理的病情已是无药可救。

尽管毛主席已经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但当1月14日,关于周总理追悼会的报告和悼词送达中南海时,毛主席的情感再也无法压抑,他失声痛哭,这在毛主席的一生中是极为罕见的。

看到毛主席情绪如此激动,张玉凤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要参加总理的追悼会?”


毛主席在内心挣扎了片刻,最终痛苦地拍了拍大腿,对张玉凤说:“我已是步履维艰。”

多年以后,张玉凤回忆起这一幕,仍然感到深深的懊悔:“我真是后悔,不该向已经无法行动的毛主席提出这样的问题。”

1976年除夕之夜,在中南海的游泳池畔,毛主席孤独地坐着,身边除了工作人员,再无其他亲人。张玉凤简单地为毛主席喂食后,众人便静静地相伴,耳边不时传来外面的鞭炮声。

“你们也放些炮竹吧!”

毛主席嗓音沙哑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享受节日的欢乐。”

张玉凤跑出门外,通知了还在值班的警卫,大家便一起在屋外放起了鞭炮。毛主席在屋内静静地聆听,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意,似乎是想起了往昔的一些趣事。

周总理的离世让毛主席的心情更加沉重。到了这年的五六月间,毛主席的病情突然恶化,六月初更是突发心肌梗塞,幸运的是,毛主席凭借坚强的意志,硬是挺了过来。身体刚刚有所恢复,但到了七月初,朱德委员长的逝世,再次给毛主席的身体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们往往会回想起年轻时的种种往事。

张玉凤记得,毛主席晚年非常喜欢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尽管全文不过500余字,对于年迈的毛主席来说,阅读起来仍有些吃力。但令张玉凤惊讶的是,尽管毛主席已步入晚年,他的记忆力依然惊人,能够流畅地背诵出来。

毛主席或许觉得,《枯树赋》中的意境与他自己晚年的心境颇为相似。

正当众人忧心毛主席的健康时,又一场灾难降临。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由于唐山距离北京不远,因此北京的震感极为强烈,连毛主席居住的中南海也受到了波及。

众人手忙脚乱地将毛主席转移到了抗震能力更强的202别墅中。

毛主席醒来后,发现自己已不在原来的居所,尽管那时他时常陷入昏迷,但心中牵挂百姓的他,仍会不时询问震区的情况。

几天后,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告送到了毛主席面前,当听到报告中提及唐山灾后的惨状时,毛主席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放声大哭。据毛主席的最后一任保健医生王新德回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如此悲痛。”

连续的打击,让毛主席本就脆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毛主席多次与身边的人谈论起生死。

尽管在毛主席晚年,许多人都会高呼“万岁”、“万寿无疆”,但毛主席并不喜欢听这些话。人毕竟无法真正做到“万寿无疆”。张玉凤深知,毛主席并非真正关心生死,而是担忧他离世后,后世对他的评价。

张玉凤清楚地记得,毛主席生前对她说的:“主席曾多次告诉我,希望在他去世后,每年都有人去他的墓地看他,他也对其他工作人员说过同样的话。这么多年来,这些人都没有辜负主席的遗愿。”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经历,成为了张玉凤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尽管她只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六年,但受到的教育和启发却是无尽的。

“这些年来,我的生活一直很平静。”

毛主席逝世后,张玉凤被安排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在她的要求下,又被调回铁道部,成为了一名普通干部。她和丈夫结婚三十余年,感情始终如一,子女们也都各有成就。


让张玉凤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是,她负责整理了毛主席的藏书,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耗时数年,最终整理24卷、总计5000万字的《毛泽东藏书》。直到这时,张玉凤才感到如释重负。

“我终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完成了一个长久的心愿。”

光阴掌故人
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人物解读。向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故事,让历史赋予我们智慧,引发对过去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