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与毛主席在屋里争吵,周恩来一直站在窗外听

文摘   2024-11-08 18:19   山东  

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王明这个名字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他的错误决策曾给革命带来深重的创伤,即便是在犯错之后,他依旧未能深刻反省,对中央的决策屡次阳奉阴违。

据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所述,曾有一次,王明径直找到了毛主席,想要理论一番,两人的对话异常激烈,而周总理则默默站在窗外,静静倾听,并未立即介入。


那是在1948年7月1日的清晨,李银桥正执行值班任务,王明突然造访,要求面见毛主席。李银桥引领他进入毛主席的居所。那时,毛主席正埋头于工作中,见王明到来,便放下手中的文件,起身与王明握手,并邀请他坐在沙发上,自己则在一旁的椅子上落座。

李银桥观察到,当毛主席接见亲密的同志时,例如周总理、朱德、彭德怀等人,他的态度总是随和自然,但面对王明这样的来访者,毛主席则显得格外客气,甚至让李银桥都感到主席的举止与他平时的风格迥异。

在递送茶水的过程中,李银桥无意间听到王明说:“主席,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仍然感到困惑不解,我想向中央表达我的看法,我想和您深入探讨……”

作为卫士,李银桥深知党的纪律,不应聆听不该听的内容,因此,他放下茶杯后便匆匆离开,返回值班室。


不久,李银桥又听到屋内传来激烈的争吵声,他心生忧虑,担心双方可能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于是急忙去告知周恩来。周恩来到来后,却没有立即进入室内,而是选择在窗外倾听。

周恩来仅仅听了两句,便回头示意李银桥退下,表示有些事情不适合让他知晓。李银桥便轻手轻脚地离开了。

在李银桥离开后,周恩来继续在窗外守候,直到屋内的争吵结束,王明愤懑地离去之后,周恩来才走进屋内,安慰毛主席不要因争执而动怒。

关于毛主席与王明具体的争执内容,李银桥因纪律约束未曾透露,但从前述情节中,我们可以推测一二。王明提及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的重要文件,其中对王明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该《决议》详尽地回顾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指出王明在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的失误,他没有彻底清除“立三路线”的错误,反而加剧了“左”倾思想的危害。


《决议》中提到:“那些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借助于‘马列主义理论’的外衣,倚仗着六届四中全会所形成的政治和组织影响力,使得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持续四年之久,它在思想、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表现最为充分,对全党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然而,那些犯了错误路线的同志,在很长时间内,在所谓的‘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等武断言辞下,极力吹嘘与事实相反的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正确性’及其所谓的‘不朽成就’,完全歪曲了党的历史。”

这份《决议》对历史的批判态度坚决,对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自然让王明难以接受,即使时隔三年,他仍旧对此耿耿于怀,于是找到毛主席理论,最终导致了激烈的争吵。

客观而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公正无私的,它反映了党的集体智慧,而非毛主席个人的观点,它是党内大多数党员的共识。然而,自私狭隘的王明却无法接受这一点,误以为毛主席在针对他。


实际上,毛主席对待王明、博古等人始终保持着宽容的态度,尽管他们曾给党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在毛主席看来,他们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给予“治病救人”的待遇,只要他们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毛主席仍会重用他们。

例如,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许多人反对将王明、博古列入中央委员名单,但毛主席力排众议,强调:“我们要团结,王明也代表了部分人的意见,我们要全面看待一个人,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王明尽管犯了错误,但也要给他机会改正,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即使你们不选他,我也会选他。”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王明和博古最终被选为中央委员,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宽宏大量、不念旧恶的胸襟。

至于周恩来为何选择在窗外倾听而不立即介入,原因在于他对王明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了解。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博古下台,毛主席崭露头角,因此他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清楚王明心中的症结所在。

周恩来没有立即介入争吵,是因为他知道王明心中的郁结需要发泄,只有让他畅所欲言,才能稍微缓解他的情绪。因此,周恩来选择让王明尽情发泄,自己则在窗外静观其变,同时警惕着王明可能的不理智行为,以防不测发生。


遗憾的是,王明在这次争吵中并未真正解开自己的心结,建国后,他选择前往苏联,一去不复返,并在苏联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共五十年》的书籍,对党的许多同志进行了诋毁。

光阴掌故人
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和历史人物解读。向广大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故事,让历史赋予我们智慧,引发对过去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