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利:穿越千年的约会——东佳书院巡礼
教育
文化
2024-11-09 16:0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受义门陈集团董事长陈昌金之邀,再赴德安义门故里,参加提升义门陈文化暨园区发展研讨会。作为一个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我对东佳书院的历史和传闻,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也是缘于我近些年阅览了这方面的文章,尤其是在抖音上关注了陈德友的“东佳讲堂”。德友兄是义门陈宗亲联谊总会副会长、《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副主编、义门陈全国统修族谱编辑部主任。他从小就出生在东佳山下,真正耳濡目染了东佳书院的历史变迁。从2005年开始,毅然放弃教育事业,专门从事东佳书院文化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二十余年,走遍了全国三百六十多个县市。曾在《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山西卫视》《南昌电视台》等相关栏目,讲解义门陈和东佳书院的故事,还主编、出版了《东佳书院研究》等书籍。德友兄谦逊、儒雅,亲和、热情,是个地道的的文化人。他大我两岁,我同他也属相见恨晚,经常向他请教。他的“东佳讲堂”已直播三年多了,群粉较多。特别是他那带有德安口音的普通话,妙趣横生、声情并茂,旁证博引、入木三分,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真所谓“引经据典如剥笋,循序渐进如佳境”。生动传神地再现了东佳书院千年前的情景……每次看完他的直播,我的脑海里总会萦绕着先祖陈崇纵横捭阖、睥睨天下的威仪形象,耳边回荡着学子们的朗朗书声。真是心有千千结,梦断几回肠。总想一脚迈入东佳山下那蒙尘的历史中,去寻觅、触摸、品味岁月积沉的痕迹。幻想着同先祖陈崇,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约会!亦是一次翰墨书香、直抵心灵深处的访谈。陈德友直播“东佳讲堂”
德安县车桥镇,是义门故里所在地。东佳书院地处爱民乡,东西两地相距约十公里。根据诸多史料文字记载,义门陈在分庄之前共产生了十四位家长,通过梳理,我发现先祖陈崇最具天赋异禀,才华过人。他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不仅制定了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家范《十二则》、家训《十六条》,而且,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如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不仅成为义门陈家族的文化核心,也让德安这片土地浸透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又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一个涉足义门陈故里的人之心灵。唐大顺元年即公元890年,身为义门陈第三任家长的陈崇,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唐昭宗大顺六年,任江州长吏。与官僚贵族交往频繁,深谙要让家族兴旺发达,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是根本。于是,由家族出资,创建了初级称“书屋”、高级为“书堂”的两级学校,书屋在住宅区的西边,书堂设在住宅区二十余里东佳山下,即闻名朝野的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早半个多世纪,是中国最早的民办大学。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无车马之喧,无俗尘之染,是一个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整个书院有讲堂及斋舍30多间,气势宏伟,错落有致,蜿蜒数里、布局合规。为确保师生食宿,有固定收入,专置学田二十顷、每年田租一千多石、折钱六百余贯。书院有号称“所藏书与帖,天下数第一”的藏书楼。当年陈崇在创立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就明文规定:“义门子孙、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为应举入仕培养人才。书屋相当于小学和初中,与现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异曲同工。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并对外开放,“延四方学者”,江南学士皆趋之若骛、慕名而至。东佳书院不仅名震遐迩,还衍生了多项“世界之最”:即最早设立学田制,用于供养学生和老师。最早设立了初级和高级的学校,并在学校内部设立了图书馆。最早实行义务教育,规定家族内部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而且实行分科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别教授不同的学科。最早实行寄宿制,学生在学校内住宿,接受统一的管理和教育。最早设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也是最早实行奖学金制度,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据史料记载:书院为国家先后培养了大批科宦人才,义门陈学子中举者“四百有三”“三名宰相”“十八朝官”“二十九地方官”、“五十八进士”“八文龙”“九才子”“五马使”等都出自这里。可谓人才济济,声名远播。唐僖宗专门为东佳书院题赠对联:“清廉颍水数世同居怨尤不宿,义著江州一堂聚食亲逊可风”。宋太宗特赐御书三十三卷,又为东佳书院提笔写下了“真良家”三个字,用于旌表其门。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等几代帝王,都非常重视东佳书院。不仅给予免役、贷粟、赐书等特殊待遇,还授其书院的管理者为政府官员,享有政治地位。如此看来,书院虽属民办,也等同官办。北宋大学士黄庭坚到东佳书院释义、讲学,挥毫泼墨,题赠“义门流芳”匾额。著名文学家徐锴仰慕东佳书院盛名,亲临其境、饱含深情,写下了千古名篇《东佳书院记》。东佳书院的声名鹊起,让当时的社会名流和各界精英蜂拥而至,留下了三百多首诗词联赋。如文彦博赋诗赞颂:“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应不朽,庆衍千秋宰相家”。钱若水欣然提笔写下了:“居处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遍多车马尘”。寇准也提诗:“文明魁天下,孝义盖乡间,岁赐三千粟,楼藏万卷书”。杨亿也诗赞:“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西斋”。岳飞的题诗更是让人荡气回肠:“黄河曾有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文章昨夜朝金阙,萃盖今朝拥帝京。千里旌旗迎五马,一门黄榜中三名。且喜状元登榜眼,探花又是弟与昆。”……那个时期,欧阳修、文天祥、苏东坡、黄庭坚、朱熹、张齐贤、钱若水、杨亿等,先后在这里讲学传教,不仅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朝庭命官也来调研考察。史料统计,先后有十二位宰相级别的官员来过这里,其中有寇准、陈尧叟、文颜博、吕蒙正、晏殊、李昉、宋琪等人。“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是当年盛况的真实写照,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人脉和文脉。我想:一千多年前,东佳书院有如此高的办学水准,其规模和资历不亚于当今的“985”吧?试问先祖陈崇:你为何有如此超人的气魄和胆略?你是靠什么支撑你的信念和睿智?你为家族规范了“文与道”共存、“学与仁”相依,倡导了“有书不读子孙愚、有田不耕仓廪虚”的超前思想。你功纪社稷,惠泽世间,国之股肱,族之栋梁,真正是德才孚众望,青史著丰碑。千年前的义门陈人,从小诗文浸润,读书蔚然成风。整个家族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出将入相、达官显宦、鸿学硕儒、难以枚举。即使皇帝下旨分庄后,义门陈世世代代,万千雄杰,名人辈出,遍及华夏海外。东佳书院走过了千年,历久弥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把家国放在心中的先祖们,已由历史中个人的纤纤一脉,汇聚成民族的坚强脊梁和精神图腾。如果说有一种向往,叫诗和远方,那么在我心中,有一种情怀,叫东佳书院。图为“一字园”
远观东佳山,虽不及泰山之一磐,难匹黄山之一峰。却因东佳书院的存在,让其成为锦绣故里、人杰地灵之地。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爱民乡政府所在地的东侧,往北驱车数百米,便来到东佳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名谓“岩泉桂村”的古村落。这里山环水抱、古木葳蕤,山势涧壑曲折、山峦峭拔耸秀,村舍依山而建、农田阡陌纵横。村口竖有一座“古松亭”和供人休息的“东佳议事廊”。两棵古樟树(树龄230多年),十分显眼,树干粗壮、苍翠欲滴,伴随着村内水潭上相连的栈道,依着沟渠,左弯右绕,一直绕到“一字园”下紫岩泉瀑布的底端。这“一字园”地处岩泉桂村老宅后面的山腰上,是东佳书院的一处美景。当年苏东坡来这里游览时,留下了《吟东佳书院》的墨迹:“寄咏舒中朝对奕,一字园内夜含怀,八方亭处五株桂,岁岁秋风一度开”。此处因诗中“一字园”而得名。后来,便建有一座寺庙,寺庙亦称“一字园寺”。史料记载:该寺庙为义门陈第五任家长陈衮所建。如今,苏东坡留下“一字园”的墨迹仍清晰可见。寺庙旁边,当年东佳书院学子栽植的千年古樟,枝繁叶茂、翠绿葱茏。寺庙前瀑布飞溅,寺庙后岩泉喷珠溅玉、飞瀑百丈,于是,便有了这个被称为东佳胜景的“紫岩泉”,又名“东佳泉”。据说泉有“二窍”,即智窍和慧窍。也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被当时的理学家朱熹称作“泉石之胜”。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游览于此,巧拆“岩泉”二字为“山、石、白、水”四字,便吟出了颇具韵味的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至今无人对出下联,成为绝世的上联。有了这些名人墨客的踏足,以及后来的轶闻传说,东佳山也就不是一般的山了,就有了鲜活的灵性。滋养着这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花草树木、人文胜迹,与奇异风光融为一体。正是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诉说着千年的绝唱……图为“岩泉桂”古村落
沿着青石铺设的小径,经过永清潭、游步道、求学路、古松亭,便来到东佳书院的遗址广场。旁边有棵古樟树,树龄已达650年!举目四望:岩泉桂村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居、庙宇、砖墙、桂家祠堂等。许多老宅均为马头墙,中有天井,外部为粉墙黛瓦,老宅之间有数十条百米长的石板小巷。只是让我不解的是:这个村庄里的住户,竟然没有一户陈姓人家,全都姓桂。便走上前去,向旁边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求问。他告诉我:“岩泉桂村”没有外姓人家,全都姓桂。他们这支桂氏家人的先祖曾经是东佳书院聘请的先生,叫桂子才。当年东佳书院逐渐衰落后,留下的三位先生,只有桂子才一家留在这里,开枝散叶,养儿育女。在这块书香圣地,也是秉承了义门陈崇文风气和重教理念,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已在此生活了二十多代,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旺族。桂子才便自然成为“岩泉桂氏”的开基始祖。他告诉我:他们这支桂氏家族也走出了很多文人志士,比如嘉靖已未年,岩泉桂氏岀了一个进士及第,名叫桂枝杨。此人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仁义宅躬、居家敬友,不攀附权贵、也不阿谀奉承,硬是弹劾了当朝宰相严嵩。桂枝杨亲手题写的对联:“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弟,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镌刻在两块四米高的石柱上,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岩泉桂氏族人的骄傲。这位老兄得知我是义门陈后裔,甚为兴奋,连夸义门陈伟大。虽说他不姓陈,但从先祖到如今,也是不忘传承义门陈和东佳书院的文化典故。说罢,便主动带我来到东佳书院的“接官厅”。该处建筑规模很大,三进三出。这是近几年,爱民乡政府致立力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于2023年投入资金启动对接官厅的修复工作,特聘请江西省文保中心的专家团队进行详细的鉴定和调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残墙破瓦的遗迹进行了修复和复原。关于“接官厅”,当年义门陈家族建有三处,东佳书院是其中一处。“接官厅”固名思义,是古代专门接待同僚或各级官员的固定场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东佳书院创办成功后,名震江南、誉满朝野,四方名流,应接不暇。为了满足迎来送往的需求,便建了这“接官厅”。时任江州知事李原颢,专门为东佳书院的“接官厅”撰写了一副对联:“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学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朗、尚书朗”。这位桂氏老兄还自豪地告诉我:为了复活“接官厅”的面貌,岩泉桂村的桂氏家人、包括嫁出去的姑娘,都踊跃捐资,为“接官厅”的修复贡献了一份力量。如今,东佳书院的遗址吸引了大批遊客和访问学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算是“义门陈氏栽树,岩泉桂氏乘凉”。无论是姓陈还是姓桂,历经千年风雨,始终文脉相承,弦歌不辍、痴心不改,相得溢彰。东佳书院起源于唐朝,扬名于五代,鼎盛于两宋,延续至清光绪年代,前后兴衰千年时光。毁于两次战争:先有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再有金兵将书院建筑夷为平地。随着义门陈的分庄及屡受兵灾战火,东佳书院也日趋衰落,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在东佳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标本和首个里程碑!因此,无论走过多长时间,变化的永远是岁月,不变的始终是经典。图为东佳书院“接官厅”
徜徉在东佳山下,天还是那个天,山还是那座山,眼前的东佳书院,虽然已销声匿迹,不见踪影,甚至连断瓦残垣也荡然无存。听不到朗朗书声,看不见车马盈门、但东佳书院的遗迹、遥远的古村落、小巷、飞瀑、紫岩、赤壁、溶洞、古树等美景,依然在山水之间氤氲缱绻。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行走在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上,秋风轻拂、落叶飘舞,脑海里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歌,歌词恰到好处地表白了我的心情。我悠然觉得我同先祖陈崇邂逅了!古人和今人、毅然决然地,穿越了千年的约会!我在路这端,先祖陈崇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久违了!我的老祖宗!此刻,我分明看到你那气宇轩昂、高大挺拔的身影。伴着铿锵有力的步履,出现在东佳书院的每个角落:接官厅内,你谈笑风生、礼贤下士;学子觐见,你一身凛冽、不怒自威;先生眼中,你内敛沉稳,洞察幽微;名流聚集,你汪洋恣肆,挥斥方遒;百姓相遇,你蕴藉隽永、轻言细语;家族心中,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管你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但你绝对有胸怀天下、亲切和蔼的面容,更有笑看花开花落,闲望云卷云舒的坦然。你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尽显豪杰风流、师表垂范。你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校长,还是几千人口的家长!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谓夜以继日、日理万机。正是你的深邃与辽旷、艰辛与跋涉的治家方略,让义门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慧、幼顺,成为世代和谐的大家族。你亲手创建的东佳书院,越过了时间的尘埃,直抵千年后的今天,不是煙灭了千年的遗址,而是鲜活了千年的生命!我幻想着与你倾诉、与你对话,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东佳归来,我倍感人生如梦,时光易逝。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终归是有人愿意在世间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就像是古代那些到过东佳书院的达官显贵、名儒墨客们,始终都是以诗词歌赋、楹联题字为载体,纵是千百年过去,仍然可以见字如面;有人寄托念想在后人身上,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依然有意志传承。先祖陈崇,你不正是如此吗?生前披荆斩棘,身后千帆竟发。如今,你的后裔陈昌金,欲投资复活你的东佳书院,准备筹建一所高水准、有特色的东佳大学。以期将来再展鲲鹏志,再振九重天。这里面还有个传闻,说是陈昌金有这个魄力,是因为他的母亲姓崇,应和了先祖陈崇的名子。作为两次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国内优秀民办教育家,难道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此说来,古代和今天,俩个“陈崇”要并驾齐驱吗?为此,我专门问了陈昌金,他没有多解释,却笑着回了四个字:“纯属巧合”。你的后裔陈德友,他除了开播东佳讲堂、修家谱。还千方百计与茅台镇怀庄酒业联合打造“怀庄义门陈”品牌酒,也算是复活了千年义门陈酒业。还有义门陈宗亲联谊总会陈峰会长、《中华义门陈》主编陈少德等等,都是多年如一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传播义门陈文化。他们都是有家国情怀的人,虽然到了人生的迟暮之年,却有“万斛风月醉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颇具“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的从容。他们都是义门陈的优秀子孙,正是他们胸怀信仰、脚踏实地,任凭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的轮回,始终坚持着心头那份美好和信念,手执一盏明灯,去照亮义门陈煌煌千年的璀璨,以先人之气派,开时代之生面。这种忠孝念祖之情,就像是一本书,重要的不是它的文章有多长,而是它的内容有多精彩;亦是寒冬腊月里的一剪梅,愈是寒冷,越是芬芳四溢……吃过晚饭,夜幕降临。我站在“真良家”国际大酒店的阳台上,放眼望去,义门故里,万籁俱寂,文化园区,灯火阑珊,天上一轮圆月时隐时现,月光朦胧。随口便吟出了诗圣李白的佳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时此刻,我心里在想:义门陈海内外已达泱泱几千万之众,比世界上某些国家的人还多!一个“义”字,润物细无声,诠释了多少解答。当历史的车轮驰入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的魅力倍受国人追捧,正如日中天,方兴未艾。必将促使沉睡千年的义门陈文化,将在新的时代里凤凰涅槃、重放异彩。我由衷的期盼:天下义门陈后裔,若在空闲的时间里,来义门故里和东佳书院遗址,寻根问祖,知礼明德,沿着当年先祖们留下的足迹,釆撷一抹诗意,盈握一份淡然。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约会!聆听先祖们谆谆教诲,真是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乡一盏灯”。也许,你会在某个时间点或拐角处,与老祖宗们不期而遇,撞个满怀……陈胜利,祖藉安徽金寨,资深媒体人,现居合肥。1987年开始,先后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有多篇作品获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