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最佳摄影作品分享
香河县老促会一行四人由副会长王新同志带队来到东梨园村——香河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村,走访香河县第一个农村党员于德恒的儿子于广银同志,听他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
摄影周景峰
渠口镇炭户庄王金锁、张淑芝夫妇,有五个孙男嫡女,近十年来全部跨进了大学校门,其中一名硕士生(硕博连读)、三名本科生,一名专科生,受到了父老乡亲的交口称赞。王金锁夫妇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靠打工种地先后为三个儿子娶妻生子。老大王志军,爱人王俊荣。他们的女儿王楠在香河读的初高中,2015年考取吉林体育学院。现在香河三中任教师。儿子王溥非在香河读的初高中,2018年考取天津生物工程职业学院中药学专业,现就职于天津一家外资医药公司。老二王志联,爱人张东霞。他们的独生子叫王博明,也在香河就读初高中,2016年考取唐山学院非金属材料专业,现在北京一家国企上班。老三王志刚,爱人孙学会。他们的两个孩子还是在香河读初高中,二人读书勤奋刻苦,学业一直非常优秀。女儿王碧希2021年考上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今年10月份赴德国科隆应用技术大学留学。明年暑假后将回国继续在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博连读(已被录取)。儿子王碧辉今年考取了河北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是怎样把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的?不久前,我慕名走进渠口镇炭户庄,对这个大家庭一探究竟。炭户庄王氏家族自先祖就鼓励儿孙学习文化知识,家风家训有“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改变人生;读书乃立家之本、修身为齐家之道”的内容。王金锁年轻时非常聪明,农村里许多活计他一看就会;使他感到遗憾的就是自己只读到小学(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文化水平低,许多事情心里有想法却不能随愿,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头。为此,他多次向孩子们灌输必须学好文化知识,用文化知识改变自己人生轨道。那个年代农村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为不让自己的孩子“落伍”掉队,他竭尽所能供其读书上学,原则上是能读到哪里就供到哪里!孩子们读书需要学杂费,他离家外出打工,到北京建筑工地上绑过钢筋,到自由市场上卖过棒子渣、小杂粮;跟着本村的木匠学习木工,做过农舍的房架和门窗,为村里的家具企业做过沙发架……,所挣下的钱大部分供孩子们上学读书。三个孩子也知书达礼,懂得父母亲维持家务的艰辛,成年后就步入了社会独自闯荡;其中长子王治军一直坚持读书学习,昼耕夜诵,经自己多年的不解努力,获得中央党校伦理学专业的搏士学位,成为炭户庄王氏家族中学历最高的子弟,为下一代金榜题名树立了典范。王金锁当了爷爷之后,他和老伴张淑芝不畏艰难困苦,轮班帮助三家哄孙子做饭,保障孙子辈健康成长;待他们能明辨事理之后,又以和风细雨的家常话反复向其讲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他们的心里。家长经常赞赏和表扬孩子,是促使孩子进步的有效方法。赞赏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还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心目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努力,把自己的学业做得更好。一位西方儿童教育家曾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你的称赞对孩子的影响力。”王金锁的孙子辈在“童蒙养正”的阶段,其父母亲非常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他们与孩子沟通时特别注意技巧,教育孩子时耐心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该怎么?”采用平等的模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以赞赏表扬为主;对孩子不成熟的处事方式(淘气、任性、吵架等),他们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即使每天上班再苦再累,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发无名之火,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她)们养成了喜欢学习文化知识、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一个家庭里若老大考上了大学,埋在弟弟妹妹心灵中“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会生根发芽,奋勇争先的自觉性会自然形成。王金锁的大孙女王楠考上吉林体育学院、大孙子王博明考上唐山学院之后,几个弟妹都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不仅要考上大学,还要想方设法超越他(她)们,大家庭内部出现了一个比学赶超的积极现象。 王金锁的五个孙子(孙女)共同的特点是;自己学习动力足,自控力强,他们把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课前认真预习,课后努力复习,课中不懂之处随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点。另外,学习方法也得当,记忆性的就死记硬背,抽象思维的就努力去弄通原理,抽丝剥茧,发现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把书读活了,读通了。网上流行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就是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但都能到达目标。家庭培养教育孩子,上大学不一定是成才的唯一途径,但没文化、没知识是万万不行的,要想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唯有重视教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捷径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