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文摘   2024-11-22 08:30   河北  

每周最佳摄影作品分享

 香河县老促会一行四人由副会长王新同志带队来到东梨园村——香河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村,走访香河县第一个农村党员于德恒的儿子于广银同志,听他讲述那过去的故事,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

摄影周景峰  

“云中谁寄锦书来?”似乎已经是久违的美妙感觉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变、颠覆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我们走过了以往的书信时代,经过了电邮时代,又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这使传承久远的以书信传递人们情感和信息的传统方式,被今天的社会生活所普遍放弃。

随着通信载体和方式的变化,人们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一封信被一段话所代替,一段话又被一句话所代替,一句话再被一个表情符号所代替。然而人们却发现,通信效率提高了,交流的质量却下降了;交往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人们的情感却拉远了。无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已成了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所产生的隐忧和惆怅。试图挽住书信的臂膀已成为不可能,有时间坐下来写信也成为一种奢侈。

书信的遭遇在传统文化的流失中表现得尤为剧烈,作为一种曾经的全民性的文化行为,如今似乎已成为历史。或许渐行渐远的书信不会重回人们的生活,但书信中千年传承的中华文脉不能被割断,书信中的人文精神不能死去,书信之美应永远存在。时代的车轮可以碾碎如梭的岁月,但不能碾断我们心灵回家的路。

书信中镌刻着我们民族心灵深处的、最为动情和柔软的美丽与哀愁。我们怀念书信,不是幻想重回手写书信的时代,而是期盼今天的人能够重读书信中鲜活的心灵表白,重温书信中高贵的精神气息,体味书信中的人间情感对白,传承书信中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传统伦理以家庭为起点,再由家及国及社会。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传递、文化接续的纽带,并由此不断化育出一个个家庭的风气和一个个家族的个性品格,乃至升华为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为了今天的人重温渐行渐远的书信之美,我们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百余封书信,以弘扬传统文化为脉络,以优秀文化传承为重点,其内容都紧扣讲孝道、重人伦;讲品德,重修身;讲做人,重诚信;讲持家,重勤俭;讲自立,重慎独。从中我们可以在笔墨中读出那些仁人志士的慷慨悲歌、文人雅士的千古绝唱、平民百姓的微言大义。书信中既有生活点滴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也有岁月流逝中沉淀出的人生智慧。一封封一页页都浓缩为文化的经典和鼓舞人心向上的能量。读读这些书信和书信背后的故事,可以帮助那些快速前行的当代人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

一切文化形式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就像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文学的形式依次改变,但文学的核心精神没变,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没变。传统书信的形式一定会因时而变,只要我们留住了书信里蕴含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迷人的传统,书信文化就会有无限丰富和发展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应该编辑成册,发给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同样,我们也期待读者能从这些发自肺腑的字字句句中,为心灵找到归宿,为灵魂找到知音。

(系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所推出,罗杨主编的《中国家书经典》之序言)

作者:罗杨

文化学者、博士生导师。

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中国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直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传统文化速读丛书》《警世格言.传统文化名言》《中国历代帝王陵》《守望乡愁》《守望中国节》《守望古村落》《罗杨书法作品集》《罗杨摄影作品集》等。




香河人身边的便民服务专家












潮白摄影
文化香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