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很有现实意义。
三位获奖的经济学家,长期研究的结论就是:
制度才是决定国家成败的关键,而不是地理或者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到底是攫取型制度,还是包容型制度。
攫取型制度在政治上表现为少数人掌控决策权,多数人缺乏参与机会。权力通常集中在军政府或世袭家族手中,政策成为少数人掠夺他人利益的工具。
从经济上讲,这种制度以垄断、特许、市场规制等手段掠夺生产者资源。此类制度缺乏对产权的有效保护,试图控制并限制创新,甚至对自发性创新感到畏惧。政治和经济通常密切相关,攫取型的政治制度往往伴随攫取型的经济制度。
相对而言,包容型制度则重视大多数人的参与,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上。
看看美国 加拿大与墨西哥 委内瑞拉的区别,再看看北朝x、古巴、伊朗,曾经的东德西德,曾经的伊拉克与现在的伊拉克等等,大家就一目了然。
提到伊拉克,2003年,伊拉克的GDP是219亿美元,2023年,伊拉克的GDP是2549亿美元,20年,翻了11.6倍,这个数据放在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能比得过吧?
如果你没概念,举个例子吧:
2003年,朝x的GDP是106亿美元,2023年的GDP是285亿美元。
(巴格达夜景)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当国家内部的权力结构朝着更包容的方向发展时,制度也随之转向支持创新和公平竞争,最终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可能很多人有一个疑问:许多曾是殖民地的国家照搬了欧美的制度,为什么却没有发展起来?
对此,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的回答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于独立后,这些国家的新统治者往往只是替代了原先的殖民者,继续剥削和攫取自己的人民。
这一点在阿根廷、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尽管这些国家在表面上差异巨大,但它们的衰落根源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所以阿根廷的米莱上台后,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动摇了曾经的特权根基,但释放了全民的经济活力,国库也很快实现了盈余。
所以,小平同志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经历了十几年的动荡后,小平同志对制度的重要性,可谓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