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陈毅元帅的女婿,曾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坚决阻止日本“入常”

文摘   2024-11-10 08:30   江西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篇题为《青松》的诗作发表于1962年的《诗刊》第一期,署名为仲弘(陈毅元帅的字)。该诗颇有些市井打油的意味,称不上是一流杰作,却朗朗上口。

陈毅元帅作为老革命家,不仅在最危难的时机,留守苏区,坚持同敌人作战,还在建国后转战外交部,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美国封锁的包围圈。不过今天要说的不是陈毅,而是他的女婿——王光亚。

1950年,王光亚出生于十里洋场、繁华热闹的上海(祖籍江苏阜宁)。王家在上海,以做工为生。上海经济较为发达,因而生活水平在建国初期处于前列,教育资源相对于内陆也比较丰富。王光亚在上海,得以安心读书。巧合的是,那时陈毅是上海市市长,主持上海工作。

13岁时,勤奋的王光亚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中国的外交官普遍都来自于外语学院,王光亚选择这所学校,或许早就打定主意要当一名外交人员。另外,王光亚还在这里结交了不少好友,包括前外长杨洁篪。杨外长不仅是王光亚的同学,更是睡在上下铺的好友,同寝室的还有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

可惜的是,王光亚只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时光,上天给他浇了一盆冷水,特殊历史时期不期而至,中断了王光亚的求学之路。和去当电工的杨洁篪不同,王光亚被打成了“白专”典型。气不过的王光亚心一横,报名去了北大荒,当了一名稚嫩的知识青年。

起初招生负责人不想接纳王光亚,王光亚当即割破了手指,写下了血书,让负责人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狠劲与胆魄,这才盖了章,允许王光亚前往祖国的东北,建设北大荒。北大荒,名副其实,就是一大片的荒芜之地,人烟稀少,唯一的好处就是物产丰富。在人类的脚步抵达这片土地之前,北大荒就是一块处女地,静待美貌男子的邂逅。

王光亚在东北足足待了四年时光,每日和太阳一并起床,背上锄头就要下地劳作。这四年,让他从一个瘦弱的书生,转变成一个健壮的庄稼汉。和大家印象中的不同,所谓的“十年特殊”其实是不准确的,“九一三”之后,社会恢复了一定的秩序,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也有相应的提升。

1972年,王光亚响应国家急需外交干部的号召,通过推荐等途径回到了北京。一段时间的集训后,王光亚被外交部送到了英国深造。收获学业的同时,王光亚在爱情上也结出了果实。在一次活动中,王光亚结识了陈毅的女儿陈姗姗,两人互生爱意,后成为男女朋友。3年之后,王光亚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翻译员。

八十年代,可谓是王光亚事业的上升期。他陆续从科员,升为秘书、副处长、处长等职务。到了世纪之交,王光亚更是做到了外交部副部长的职务。随后,王光亚远渡重洋,来到纽约,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常驻代表。

21世纪的头十年,日本常常想借助经济实力,改变本国政治的弱势地位,甚至一度想“入常”,增大话语权。这背后隐藏着日本想摆脱二战战败国的野心,对于日本“入常”,王光亚总是施展“太极神功”,以联合国机构改革未取得成员国多数认可为由而多次阻止日本的企图。

王光亚是资深的外交官,非常清楚如果正面拒绝日本的请求,势必会引发相反的结果,日本甚至会以断交会费而威胁多数成员国。考虑到这一点,王光亚方采取了迂回的战术,故意拖延讨论进程,断绝了日本“入常”的念想。

如今,王光亚早已脱离了外交系统,转而来到华侨委员会工作,这对于王光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这里,他可以发挥余热,多和海外人士交流合作,宣扬我国国际形象,也希望他能老树发芽——又一春。

墨说古今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