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曾对吴法宪说:别看张春桥是第一政委,但他一个兵也调不动

文摘   2024-11-23 08:30   江西  

许世友将军逝世后,中央在评价其一生的功绩时曾说:“特殊时期中,许世友坚持自我,同四人帮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更具体一点,许世友斗争的对象就是文人张春桥。

从1965年开始,轰轰烈烈的特殊时期就开始了。短短的两年时间,社会失去了秩序,不法分子一旦掌握了绝对的权力,难免不会成为发狂的野兽,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都不例外。依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到了1967年7月,全国的形势急剧恶化。

在北京,就有许多高级军队干部遭到了冲击。本以为斗争的对象是政府的官僚干部,没曾想这把火还是烧到了军队。在地方各省,“左”派群众组织更是与人展开了激战。让这种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许多群众冲击了军厂、弹药补给站,抢夺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南京部分群众更是以“打倒许世友”为口号,高呼许世友是“带枪的走资派”。局势如此严峻,许世友心急如焚。有几句话,他经常在嘴边念叨:“三国英雄无有好下场,死的死,伤的伤。三堂会审要定罪,浑身张嘴说不清。”

为了不让事态扩大,许世友对军队领导说:“造反派要是冲了进来,无非是两条出路。第一条,上山避一避。第二条,实在避不了,就跳崖,反正不能落在造反派手里。”

许将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的跑到大别山,一住就是一百多天。熟悉的人戏谑地将之称为“武装割据”。尽管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他还是通过秘书和南京军区高干将领保持着联系。

直到周总理听说了此事,赶紧出面干预。他一个电话打到了南京,对造反派说:“许世友是毛主席的人,中央是要保护许世友的。如果有人要揪许世友,我一个小时就赶到南京。”这之后,中央为了调和南京军区司令和政委的矛盾,就将张春桥派往了南京。

不料,许世友和张春桥更是尿不到一个壶里。许世友是一介武夫,张春桥是笔杆子出身。武夫是最看不起文人的,更别说张春桥还当上了南京军区的政委,这更让许世友不忿,认为张春桥是来监视自己的。

1967年初时,那时张春桥还不是南京军区政委,两人就因为派兵一事有了矛盾。那时,上海“造反派”要夺权,身兼革委会主任的张春桥,向中央提出,派27军进驻上海,支持夺权斗争。

27军属于南京军区管辖,也就是在许世友的手上。许世友不愿让军队牵连进社会斗争当中,便不同意此事。他还口诉了一份电报,发给了毛主席,说:“张春桥的建议不妥,如果27军入驻上海,将会有乱子发生。我的建议是27军仍留在苏南地区。”

毛主席看到后,回复了两个字:同意。种种因素之下,许世友和张春桥时常发生争吵。许世友还编了一段顺口溜,取消张春桥:“戴眼镜,夹皮包,能总结,会提高,论思想,一团糟,打起仗来往后跑。”

总而言之,那段时间,两人是面和心不和,谁都不愿正眼看对方一眼。开会时,听说对方要来,另一人就找各种借口,推脱不来。相处了几年,许世友来到北京,见到了吴法宪,曾对他说:“别看张春桥是南京的第一政委,但战士们都不听他的,他一个兵也调不动。”

六十年代末,上海又出现了一则谣言,称“张春桥在历史上就是大叛徒。”许世友听说了之后,知道这是原则问题,就命令军区向所属部队发出了一张电报:“近日来,关于张春桥的大字报都是无中生有。军区部队要牢牢掌握斗争的大方向。”

可见,许世友将军本着实事求是,不搞阴谋诡计,即便有矛盾,也只按照事实说话,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将军和“不流血的斗争”》 人物风云

墨说古今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