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什么中国女性依然“困”在家庭劳务中?

文摘   其他   2024-05-01 10:55   北京  

今天,五一国家劳动节,劳动者光荣,我反思的是,为什么在“家庭劳务”中性别差异依然很大,女性在照顾孩子等家庭劳务付出上要占将近70%。


2021年,我国《民法典》颁布后,北京房山就判决了我国第一起“离婚家务补偿案件”,女方获得5万元赔偿。此后,涉及离婚“家务补偿的案件”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说明时代在进步,女性也拿起法律武器,在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这是社会文明法治文明进步的彰显。


但是,我思考的是,如何在家务劳动中能更加体现出“男女平等”,也就是女性能够从家务中得到适当解放,而男性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的细胞,应该从“劳务和谐”开始,构建男女平等;从法律现实出发,也能够利用法律约定去平衡“家务劳动”,促进家庭和谐,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

01
左中括号
01 女性依然“困”在家务中
左中括号

2022年4月19日,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妇女蓝皮书:新时代中国妇女发展报告(2022)——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蓝皮书指出,目前互助平等型家庭成员关系已成为社会主流,夫妻共同参与家庭决策的情况明显,但在履行其他家庭责任包括家务劳动、家庭教育上还存在以女性为主的现象。


蓝皮书指出,2020年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价值理念在家庭中受到尊崇,70%以上被访问者认为夫妻两性地位相当,80%以上选择“共同商量”是家庭重大事务决策的主要方式。“生育决策”由夫妻共同商量的占91.1%,“投资或贷款”和“买房或盖房”妻子参与决策的分别占89.5%和90.0%,这两项分别比2010年提高14.8个、15.6个百分点。


蓝皮书指出,女性依然承担着养育与照料家庭成员的主要职责,在日常生活中与子女有更多情感上的互动,也承担着主要的家庭教育职责,包括子女思想品德、性格习惯、智力与学识等方面的培养,也包括学业督促、业余生活的安排,课外业余兴趣班的选择、未来个人发展规划等。


据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0至17岁孩子的辅导作业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占67.5%。调查显示,我国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


蓝皮书还指出,虽然女性仍是主要的承担者,但是男性对家庭照顾责任的贡献有所增加,承担家庭劳动的两性时间差距有所缩小。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女性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牺牲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又或者是不是说明中国男性在享受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同时,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其实,这些问题都过于简单化了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变化。报告还指出,家庭中性别角色具有动态性,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分工正在发生变化,男性和女性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调研显示,女职工在参与社会劳动的同时,用在各项家庭事务上的时长均明显高于男职工。来自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我国女性用于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是男性的2.5倍。


但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女性依然被“困”在家庭劳务中。


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著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指出:当代社会男性从事生产劳动、女性负责家务劳动的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和传统父权制妥协的结果。这种僵硬的分工忽略了男女两性的个体意志,也损害了其自由发展的权利,不仅限制了女性走向社会,同时也给男性套上了额外的道德枷锁,客观来说对男女双方都构成了不平等。从这个角度上看,今天我们主张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同步推进两性平等参与,也是对男性和女性的共同解放。


2016年,一部名为《逃避可耻但有用》的日剧热播。剧中由新垣结衣饰演的女主角为男主角提供付费家务劳动,组成“合约夫妻”的做法,虽然是文艺作品的虚构,却向现实世界发出了“家务劳动的价值应被重视”的提醒信号,由此引发了大量讨论。家务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杂务,而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基础工作。也只有看到家务劳动的价值,正视家务劳动分配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全面地评估性别平等事业的推进程度。

02
左中括号
02 “家庭劳务”如何实现男女平等和谐?
左中括号


“家务该由谁承担?”“工作太忙,家里的孩子、老人如何照顾?”当今社会,养育成本高、照料负担重、职业发展难已成为大多数职场女性面临的主要压力和困难。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为不少职场女性面临的难题。


男女平等参与社会就业,是性别平权的重要一环。基于历史、社会层面的多重原因,多数国家的妇女都曾普遍处于“家庭主妇”或是“待字闺中”的状态,曾经的中国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数亿城乡女性顺着社会变革的浪潮,进入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站上了各行各业的核心岗位,“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理想初步照进了现实。然而,中国女性虽然普遍参与工作,阻碍女性在职场发展晋升的“天花板”仍存在于不少行业,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不鲜见。在家庭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养家,女人持家”等传统积习,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甚广。


当女性告别“主妇”身份走向职场,和男性同场竞技时,双方看似实现了机会平等,其实却并未真的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家庭事务中,男女两性“负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双方在职场中的发展空间。


在许多家庭里,妻子和丈夫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但在带孩子、照顾老人、洗衣做饭等事务中,妻子却不得不承担更多责任,以此履行自己的“家庭义务”。一名女性如果过度关注职场事务,对家务有所怠慢,很容易被人指为“不顾家”“不负责任”。相比之下,男性显然极少受到这样的审视与指责,甚至反而会因为爱做家务,被人讥讽为“小男人”“怕老婆”“家庭妇男”。这种社会氛围,使得女性在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就业时,很难拿出和男性同等的个人精力。而在家庭内部,家务压力过度集中于一方,也是导致夫妻关系失衡的潜在矛盾源。


一份调查显示出了女职工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挤压”下面临的职场无奈——受家务劳动特别是生育影响,34.5%的女职工收入降低,24.2%升职机会被影响,17.7%职业中断,16.6%失去进修机会,16.3%产假后未能返回原岗位,7.8%社保中断。


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一个社会现实:相当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养育子女等家庭责任会影响女职工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休产假长时间离岗、生育待遇和特殊保护等更是直接增加了企业用工管理成本。也因此,多数单位更倾向于招用男性职工,女职工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情况屡见不鲜。


也有专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配套社会公共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很有必要,不仅能缓解职场女性面临的家务劳动负担,也能将社会资源集聚、优化。要积极构建包含家庭、市场、政府在内的服务支持体系,平衡育儿、养老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


但我经过思考后发现,如果在法律制度上去做一些顶层设计,也许会改变女性”困在家务劳动“的现状:改革和完善生育假等家庭假期设置,从法律政策上进一步倡导男女共担家庭责任。如区分设置用于女性产后身体恢复的产假和男性陪护假、男女共同育儿假等假期,研究探索男女共休生育延长假,制定鼓励男性休育儿假的奖励政策,并制定完善保障职工生育假期后返回原岗位或工资相同岗位的法律政策。


男女真正实现“家庭劳务平等”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女性的觉醒和法治的推动。






扫描二维码,添团队号



欢迎下方留言!

如需进“张荆律师粉丝群”,请添加微信,备注:昵称+城市+职业



因为专业 所以职业 ——徐敬律师被两高律所任命为婚姻继承事务部副主任
我的子宫谁做主:不生育自由我能说了算吗?| 解读新《妇女权益保障法》
张静初遭遇“网络黄谣”最痛心没有及早报案 | 女性“被黄谣”如何维权
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 | 新年寄语
玩转居住权:这是我见过分析最透彻的文章

北京律师张荆
中国政法大学法硕学院兼职导师、 北京市律协婚家委副主任。20年专注婚姻家庭关系法律服务,为上万人提供过咨询服务,2000多件代理案例,擅长解决复杂婚家关系、财产分割、抚养探视等业务,特别擅长离婚创伤愈合、婚姻关系经营、婚姻质量分析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