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谣言既是民意,终可一语成谶?
文摘
2024-08-21 13:04
泰国
西汉末年,社会问题丛集。但西汉是一个妙曼的“两半社会”,于是尚有弹性,于是好事的儒生进行了一次政体试验,竟然把外戚王莽和平地推上了帝位。王莽有啥本事?没啥本事,就是表面上看着比较“孝顺”,比较老实巴交,这个让儒生们看着放心,觉得他当这个皇帝至少不会胡来吧。但问题是,王莽是一个有“理想”的主儿,继位后随即甩开膀子要彻底改造这个社会。遗憾的是,王莽之前只玩过权斗,而对于理政可谓是一窍不通。而且,他的各种“改革”之策,皆是盲目崇古,每一个都是那么不切实际,都是那么儿戏,都是那么离题万里,都根本无法执行,不仅触动了权贵豪强的利益,也损害了天下老百姓的利益。王莽的“理想”在执政第一年就把全社会都得罪了个遍,从王公贵族到平头百姓,无不后悔当年怎么看走了眼,选了这么一个倒霉玩意当皇帝?但王莽像没事人似的,或者是根本听不到来自社会的“负面”消息,或者听到了也只觉得大家都是傻X,根本不懂大道,于是继续日夜口嗨任性妄为。此时,天下怨声载道,但大家也都怯懦,都不敢动。最终还是老天爷看不下去了,连年降下水灾、旱灾、蝗灾,轮番肆虐这片土地,到处都是水深火热,饿殍满地。天视自我民视,天意即是民意,既然老天通过降灾已经呼应了民意,那么更明确的民意是否会成为天意?于是,有人开始“造谣”了。一道《赤伏符》应运而出,上书三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老百姓记不下这么多句话,只提炼出了一句:“刘秀当为天子”。其实造谣者,并不是真的知道一个叫“刘秀”的人将要收拾天下,而是有了王莽这个货垫底,大汉在他心中忽然显得异常难得了,而大汉刘家的苗裔不是像麦苗一样遍布天下嘛,难道就不能出来一个有出息的来拯救天下,延续汉之火德吗?关于谣言和谶语,前几天不是已经发了一篇嘛,古人对这东西是非常相信的。只要传开,它就会有人实践,它就会弄“假”成真。第一个把这事当成事的,不是外人,竟然是西汉大儒刘歆,他的父亲是比他更出名的刘向。刘歆得知这个谣言,兴高采烈地说:“这是谶语啊,一定会实现的。”于是,立即把自己改名为刘秀,坐待天命砸在他的脑袋上。“谣言”已经升级为“谶语”,自然也传到了王莽耳中,他对这个东西也是深信的,因为他就曾以谶纬之术解释过自己代汉之“壮举”。他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检“刘秀”,于是没叫刘秀两天的刘歆身首异处。死前他还在感慨:“看来这个谶语只有真正叫刘秀的人才能应验。”我们当然知道,这个上应谶语的人,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他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一脉,正经的刘家苗裔。这个谣言不是他家造的,那时他刚从太学毕业,每天在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刘秀有个大哥叫刘縯(通演),颇具英雄色彩,理想就是做刘邦第二,每天行走江湖,呼朋引类。刘秀则是老实孩子一枚,平日里沉默寡言,甘居田亩,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执金吾的小武官,以便迎娶姐夫家的姻亲阴丽华为妻。为此,以刘邦自居的刘演经常取笑刘秀:你小子简直就是刘邦那个最没出息的弟弟刘喜啊。直到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甚至连大哥刘演都拉起了一支不小的杆子,刘秀还是没打算参和,而是投奔了自己的姐夫邓晨,一是避难,二是看看风头,三是守着自己心心念念的白月光阴丽华。但“谣言”已成谶语,刘秀既然应谶,那就果然是天选之子。后来,他参加了大哥的队伍,随即脱颖而出,特别是在昆阳一战,刘秀身先士卒,殊死搏杀,以区区数千援军,歼灭号称百万的新莽大军。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新朝覆灭。此后,刘秀转战河北并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又经12年统一战争,先后平定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近20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刘秀以兵旅起家,却不好兵黩武,统一中国后,甚厌武事,不言军旅。他善待功臣,封360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尊崇地位,只解其兵权。有人看到匈奴分裂而衰弱,建议乘机击之,可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不以为意,加以驳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刘秀在位23年,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刘秀一朝国势昌隆,号称“光武中兴”或“建武盛世”。其实,“谣言”是民众的怯懦的表现,但这毕竟是他们的心声。但“谣言”这东西只要一出,如果它甚得民心,那么传着传着就传成真的了,就一语成谶了。“刘秀发兵捕不道”的确是一个“谣言”,但事在人为,这个谣言果真呼唤出一位扶危济困的“千古一帝”。“谣言”的确可以变成谶语,但那是需要有人去做的,单靠等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