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现象级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在火爆全网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轮轮“模仿潮”。“碰瓷”热门游戏牌面图案是否构成侵权?游戏名称结构相似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起网络游戏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最终认定原被告双方的游戏牌面图案构成实质性相似,但游戏名称结构并非原告独有,判决被告下架游戏牌面美术作品,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共计26000元。
基本案情
原告是“A了个A”小游戏的开发和运营公司,对该游戏本身及游戏牌面的16种图案进行了软件著作权登记。原告发现,被告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其运营的APP中上线了“B了个B”麻将游戏。原告认为,“B了个B”麻将牌面上的图案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A了个A”游戏中的牌面图案构成实质性相似,且两款游戏名称结构也存在相似之处。原告将被告起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张被告的行为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被告辩称,原告所主张的牌面图案不具有独创性,不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不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即便原告主张的牌面图案构成作品,被告平台产品内的图案与原告不同,不构成著作权侵权。此外,原告产品不属于具有一定知名度或影响力的产品或标识,不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请求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争议焦点
原告是否有权提起本案诉讼?被告是否侵犯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构成,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
原告有权提起本案诉讼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本案中,涉案游戏“A了个A”中使用的16种牌面图案,其颜色、线条,图形的搭配、比例,均体现了创作者的选择、判断和取舍,展现了一定程度的美感,具有独创性,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美术作品。原告提供了“A了个A”与16个美术作品著作权登记证书及发表截图,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可以认定原告享有著作权,有权提起本案诉讼。
被告侵犯了原告对牌面图案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本案中,被告运营的“B了个B”游戏麻将牌面所使用的16个图案,同原告享有著作权的16幅美术作品在组合元素、结构与特征、呈现效果等方面基本相同,仅个别细节处有区别,构成实质性相似。被告未经许可使用与涉案美术作品相近似的图案,侵害了原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被告的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本案中,“B了个B”与“A了个A"两款游戏在名称结构上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X了个X”的名称结构并非原告独有,该结构未与原告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向,不足以证明被告擅自使用原告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且游戏中16个图案均为日常生活常见元素,图案本身的相似不足以使普通网络用户误认为为同一游戏或存在特定联系。因此,原告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实施足以引人误以为是他人商品,或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也不足以证明被告在经营活动中实施了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裁判结果
判决被告立即停止向公众提供“B了个B”游戏的牌面美术作品,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4000元、合理支出2000元。
目前,该案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行业的市场规模、用户数量、游戏收益屡创新高,但盗版、抄袭、换皮等游戏侵权行为也屡禁不止,网络游戏运营者之间存在着多种类型的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与不正当竞争纠纷。在著作权的保护框架下,整体保护策略强调将网络游戏视作一个综合性的完整作品进行统一保护,而拆分保护则主张依据网络游戏内各元素所属的不同作品类型,单独进行保护。在不足以认定网络游戏整体侵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权利人的主张对图像设计、音乐创作等游戏元素进行单独保护,既符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也符合权利人的合理期望,有助于促进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
法官简介
法官 袁建华
袁建华,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拥有20年从业及审判经验,多次荣立北京市法院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法院优秀公务员,荣获北京市法院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政法系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市十佳调解速裁团队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