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听全文” 解放双手
2025年1月11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家委员会、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和丁香园共同主办的「2024肝胆胰肿瘤年终盘点暨临床热词发布会」以线下同步线上的形式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肝癌在线”特将肝胆肿瘤领域内容进行分享。
会议伊始,由樊嘉院士作主席致辞。樊嘉院士表示,过去的2024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在可切除肿瘤领域,诸多研究勇于破冰,不断超越传统界限,开创出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新路径。在不可切除肿瘤领域,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的交相辉映,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靶点、药物以及治疗策略的创新之路,为我们的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揭榜活动由樊嘉院士、秦叔逵教授、周俭教授担任主席共同主持。首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揭晓了2024肝癌领域年度十大临床热词,按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名 CheckMate 9DW:开启肝癌双免治疗新纪元;第二名 CARES 310:国产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实现突破;第三名 HEPATORCH:夯实了国产特瑞普利单抗+靶向治疗在晚期肝癌一线治疗地位;第四名 EMERALD-1:首次证实了TACE与靶免联合治疗策略;第五名 PD-1/L1 单抗:免疫治疗的核心靶点在不断推动晚期肝癌标准治疗的优化;第六名 双特异性抗体:双靶点机制在肝癌治疗领域点燃了新的希望;第七名 CTLA4:HIMALAYA研究的成功让CTLA4抑制剂结合双免方案成为精准治疗的重要一环;第八名 IMbrave050:具有高复发风险的肝细胞癌T+A方案术后辅助治疗长期随访RFS获益未能维持;第九名 LEAP-012:TACE联合「可乐组合」vs. TACE治疗中期肝细胞癌的中位PFS显著改善;第十名 FGFR:FGF19-FGFR4信号通路被认为是一个治疗肝细胞癌的潜在靶点。从靶向到免疫,从术后辅助到联合疗法,这十大热词不仅记录了肝癌领域的最新进展,也彰显了全球与中国科研力量的协同发展。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后杰教授揭晓了2024胆管癌领域年度十大临床热词,按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一名 TOPAZ-1 研究:首个在全球范围内证实PD-L1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胆管癌一线治疗中具有显著获益的III期临床试验;第二名 KEYNOTE-966 研究:首个证实了PD-1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具有显著的OS获益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第三名 PD-1/L1 抗体: PD-1/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应用于包括胆道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并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第四名 CTLA4 靶点: 随着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策略的出现,CTLA4靶点在胆管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正逐步提升;第五名 FGFR 靶点: 开发更高选择性、更有效的FGFR抑制剂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为携带 FGFR2 突变的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第六名 IMbrave151 研究: PD-1单抗+VEGR抑制剂联合化疗未能显著改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总生存期(OS);第七名 HER2 靶点:HER2靶点将成为胆管癌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第八名 HERIZON-BTC-01 研究:双特异性抗体zanidatamab用于 HER2 阳性胆管癌表现出卓越的临床获益;第九名 VEGF/VEGFR 通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VEGF/VEGFR抑制剂正成为克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的潜在策略。第十名 ENLIGHTEN 研究:PD-L1抑制剂恩沃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及化疗用于晚期胆管癌一线治疗疗效好。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靶向治疗,从分子机制探索到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胆管癌领域正在快速发展。这份榜单不仅展现了近年来胆管癌治疗的进步,更反映出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趋势。
专家讲课环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明教授分别围绕「肝癌治疗面临的挑战与未来预测2025年肝癌领域的热词」、「肝癌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年度进展」、和「免疫联合治疗在高危复发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前景探讨」进行年度进展盘点,介绍了肝癌的最新研究成果。周俭教授指出,中国在肝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长足进展,但仍面临严峻挑战。早诊早治以及抗转移复发是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此外,多学科治疗(MDT)团队的紧密协作下的肝癌的综合治疗策略、及时有效治疗术后复发、外科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并发症的有效控制等,均是提升患者总体生存的重要措施。展望2025年肝癌领域的热门话题,周俭教授精选了「筛查」、「规范」、「靶免」和「AI」四大关键词:在「筛查」方面,相较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的肝癌筛查率较低,多数病例发现时已至晚期,因此未来亟需加大肝癌筛查的力度;谈及「规范」,国内肝癌治疗指南在总体方向和基本框架上已达成高度共识,预计2025年的指南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治疗方案的选择将依据最新科学证据进行动态调整;「靶免」治疗已在肝癌早期、中期至晚期的全过程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目前有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至于「AI」技术,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肝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拥抱AI技术,确保自身不被AI所取代,而是与之共同进步。孙惠川教授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CSCO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在国内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肝癌的外科治疗,首选方案针对的是I-IIa期可切除肿瘤,而潜在可切除的IIb-IIIa期肿瘤也被纳入考虑范畴。部分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在经过系统治疗成功转化后接受切除手术,同样能够享受到长期生存的获益,这一结论有待未来更多的大型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关于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早期肝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法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明确其实际获益,还需对照研究的进一步数据支持。展望未来,肝癌治疗应更加专注于个体化和精准化的治疗策略的探索。赵明教授表示,局部治疗是中国肝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肝癌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系统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联合应用已成为近年来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2024年,多项研究成果的发布为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在肝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全球范围内的III期研究,如LEAP-012和EMERALD-1,均表明局部联合系统治疗能够为中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获益。从指南的角度来看,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已被确立为晚期HCC的标准治疗方案,并且相关的研究证据正在不断积累与丰富。从中晚期的一线治疗到转化治疗,再到围手术期的探索,局部联合系统治疗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多项相关研究也正在持续开展中。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数据的发布,为局部联合系统治疗在肝癌全程治疗中的布局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观点碰撞环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龚新雷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丹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锦章教授对「免疫联合治疗在高危复发肝癌患者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龚新雷教授认为关于如何精确定义高危复发肝癌人群,目前仍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课题。IMbrave050研究中所界定的四个高危复发因素(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肿瘤数量多于3个、存在微血管浸润、Vp1/Vp2级别的大血管浸润,以及低分化组织学特征)虽然为理解复发风险提供了框架,但这些因素的来源文献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这些文献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并非最高,可能不足以充分支撑其作为定义高危复发人群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文献发表的时间较早,当时肝癌治疗中尚未引入免疫治疗药物,因此当前治疗环境下的高危因素可能与彼时存在差异。鉴于此,龚新雷教授强调,IMbrave050研究的失利是否与高危复发因素的定义相关,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准确地界定高危复发人群,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刘秀峰教授认为,在探讨肝癌的高危复发因素时,应当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进行考量,不仅要深入分析肿瘤本身的危险因素,还应将肝癌的病因纳入设计范畴。具体而言,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肝癌与病毒导致的肝癌,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肝癌,治疗设计可能需更多聚焦于靶向药物治疗的潜力;而对于病毒导致的肝癌,则需同时考虑抗病毒辅助治疗的重要性。此外,面对以免疫治疗为主的系统治疗可能出现的耐药性,刘秀峰教授建议,应将目光投向局部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探索两者协同作用的新路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曹丹教授认为,在未来的肝癌治疗中,免疫治疗领域中的双特异性抗体乃至多特异性抗体将在克服免疫耐药及高危复发肝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次,肝癌的精准靶向治疗领域仍有待深入开发与研究,以期发现更多有效的治疗靶点。第三,局部治疗或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它们在高危复发肝癌的治疗以及克服免疫耐药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将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陈锦章教授认为,在肝癌辅助治疗领域,确实存在诸多争议,即便是权威的国家卫健委与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的肝癌诊疗指南,在定义肝癌高危因素时也存在着少许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高危因素的定义所依据的证据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例如,将肿瘤>5cm视为一个危险因素,但这一标准在国内大多数肝癌患者中普遍适用,因此仅凭此标准是否能确切反映肿瘤的更强侵袭性仍有待商榷。对于肝癌的高危复发因素,我们是否应当考虑将界定条件更加严格,即筛选出比现有高危因素更具风险的患者群体。此外,在免疫治疗的敏感人群筛选方面,我们也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分层,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环节由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梁后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理伟教授共同主持。专家讲课环节,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分别围绕「胆道肿瘤治疗面临的挑战与未来预测2025年胆道肿瘤领域的热词」、「晚期胆道肿瘤年度治疗进展」进行年度进展盘点和分析,介绍了胆道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沈锋教授表示,胆道癌(BTC)的整体预后依然不佳,临床上存在大量未满足的治疗需求。针对可切除的胆道癌,辅助化疗和辅助放疗的疗效证据正持续累积。对于局部晚期的胆道癌,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策略有望取得疗效上的突破。对于晚期或转移性胆道癌,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与此同时,靶向治疗正蓬勃发展,并积极向一线治疗推进,这一趋势有可能改变胆道癌的治疗格局。新型药物及新型联合治疗方案的应用旨在增强治疗效果,而探索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则成为关键研究方向。2025年胆道肿瘤领域的热词预测方面,沈锋教授分别针对诊断分型、局部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的热词进行预测。应杰儿教授表示,在晚期胆道癌(BTC)的免疫治疗领域,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标志着晚期BT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开启。未来,免疫治疗将在新免疫靶点或联合方案的开发、以及精准筛选获益人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特别是 TIGIT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以及靶免化(靶向与免疫联合化疗)组合疗法,初步显示出更优的疗效潜力。在早期BTC的围手术期治疗方面,术后辅助治疗目前仍以单纯化疗为主导,而新辅助治疗尚未形成标准方案。免疫联合方案在围术期以及转化治疗阶段的前移,预示着未来BTC治疗的一种可能发展趋势。观点碰撞环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丽霞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虹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赣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雨教授对「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胆道癌中的精准标志物探索价值」进行了探讨。许丽霞教授认为,既往临床研究已证实,PD-L1表达分层并不能有效预测免疫治疗药物在胆道肿瘤中的疗效。相反,在多种肿瘤类型的临床研究中,已确认dMMR/MSI-H是免疫治疗极具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此外,胆管癌的病因学研究也为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线索:肝吸虫病导致的胆管癌对免疫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差,而EBV(EB病毒)感染导致的胆管癌则对免疫治疗有较好的响应。在制定胆道肿瘤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优先考虑以免疫联合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同时,胆道肿瘤的靶向治疗仍需依据肿瘤的分子分型进行精准治疗。其中,抗HER-2治疗和抗FGFR治疗展现出巨大的未来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朱虹教授提到胆道肿瘤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这三种肿瘤在发病机制、分子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治疗方法和相关临床研究应针对每种类型分别进行。在免疫治疗方面,有三个重要的标志物:PD-L1表达、TMB和dMMR。尽管PD-L1表达在胆管癌中未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预测作用,但TMB和dMMR理论上仍有可能成为胆管癌免疫治疗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未来值得深入探索。临床研究发现,免疫联合化疗对于初始治疗有效或术后复发的患者疗效更佳。这意味着,这类患者可能是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谢赣丰教授认为,虽然胆道肿瘤的两项免疫治疗III期临床研究TOPAZ-1、KEYNOTE 966取得了阳性结果,但实际客观有效率并不高。因此,通过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变得至关重要。在免疫治疗标志物方面,PD-L1表达已被主流观点否定。尽管一些小样本研究发现dMMR在胆道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效,但 dMMR在胆道肿瘤中的发病率仅为2%,使用价值相对较低。同时,TMB也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支持其在胆道肿瘤中的应用。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参考价值有限。总体而言,我们目前仍没有可以高度推荐的胆道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针对胆道肿瘤的治疗,未来可以在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化疗以及精准靶向联合治疗等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索。杨雨教授认为,基于肝癌既往的研究思路,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以及双免疫治疗可能为胆道肿瘤治疗提供极具潜力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两项临床研究中,PD-L1表达并未展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且这两项研究均采用了PD-L1 CPS为1作为高低表达的阈值,但通常认为PD-L1表达水平越高,免疫治疗的效果往往越好。因此,提高PD-L1的阈值可能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免疫炎性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效果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制定免疫治疗策略时也应综合考虑这一因素。在胆道肿瘤的精准治疗中,应根据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以实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最后,针对免疫、抗血管生成、化疗和靶向这四大类药物的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以期发现更加有效的组合和治疗方案,为胆道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内容来源:丁香园肿瘤时间
文本加工:肝癌在线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