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听全文”解放双手
我国肝癌形势严峻,深化肝癌预防策略,贯彻落实肝癌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仍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措施,切实降低患者发病率与致死率,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亟待正视并全力攻克的重大课题。
然而,肝癌的早期筛查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患者定期监测的依从性不足,以及筛查诊断技术在精准度与普及性上的局限性等,均成为制约肝癌早期发现与干预的瓶颈。为此,肝胆相照平台特别邀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孔媛媛教授,就上述难题进行深入剖析与专业解读。
问题一
肝胆相照
针对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的现状,您认为有哪些关键因素需要改进或加强?
孔媛媛教授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癌最主要的病因,许多肝癌患者都有慢性HBV感染史,要提高对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需要关注对慢性乙肝患者的管理,包括早期识别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加强公众健康意识,特别是规范化慢性肝病的随访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即使仅采用现有的监测技术(如超声和AFP检测)定期随访,就能显著提升早期肝癌的检测率。
问题二
肝胆相照
当前数字技术在肝病领域,特别是在提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依从性和提高肝癌早期筛查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
孔媛媛教授
在肝病的每个领域都用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举例来说,关于病人的管理,原来是医生对病人的管理,主要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现在是人工智能对病人的管理(或者说是对病人的关爱和教育),通过疾病监测判断病情是否进展。首先,在开始阶段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来推测高风险人群,原来医生可能电话通知患者来门诊随访,现在人工智能就可以发现问题,甚至有些人工智能提示说,存在某些问题,请你到医院或者到社区来进行筛查。其次,在诊断过程,同样有人工智能的参加,比如原来病理是病理科医生来染色分析,现在可能都有人工智能来分析;放射与超声同样有人工智能的软件来应用。
医学领域在发生巨大的突破和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于我们医疗领域是一个新的重塑。
专家简介
孔媛媛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博士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中心主任
•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肝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方法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临床循证医学学组委员。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CR-HepB)工作组组长。
• SCT官刊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中文版第一届编委会委员兼学术秘书,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 《中华肝脏病杂志》及《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Liv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等杂志审稿人。
•“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消化系统炎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十三五”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三病精准诊治新技术和新方案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方法学负责人、“十四五”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的重要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特征信息库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
END
整理 / 肝胆相照平台
审校/ 孔媛媛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