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病理:从炎症反应到纤维化、再到肝硬化

文摘   2025-01-17 06:31   北京  

 点击上方“听全文”解放双手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担负着代谢、合成、排泌和贮存等多种功能,易受外源性和内源性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出现病理损伤。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纤维化和肝硬化,从炎症反应到纤维化、再到肝硬化是一个渐进的延续过程。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都应及时加以控制,以减少肝纤维化、阻断或避免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01



       炎症反应:基本的病理改变     



包括药物、毒物、辐射、感染、代谢、遗传、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均可引起肝组织的炎性损伤,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各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炎性损伤机制不完全相同,理化因素可直接导致肝损伤,但生物因素情况复杂,不是所有生物因素都会直接导致肝损伤。


以慢性乙肝为例,其炎性损伤是免疫介导所致,乙肝病毒本身不会破坏肝细胞,而是当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了乙肝病毒,在清除乙肝病毒的同时造成了肝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病外,其他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甲状腺炎等)都可累及肝脏。


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急性病毒性肝炎(甲~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组织急性炎症病变,肝细胞变性、坏死,各种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明显肝细胞再生。部分肝细胞可呈空泡样变性或气球样变性,肝细胞肿大,可有凋亡小体形成,出现散在的点状坏死病灶。


慢性乙肝主要表现为汇管区明显的炎症反应,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其中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可累及界板,引起界面性肝炎。


慢性丙肝主要表现为肝小叶内病变较轻;汇管区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出现淋巴滤泡,伴或不伴有生发中心;小胆管见于滤泡内或一侧,一般损伤程度不重,出现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少数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可出现大泡性脂肪变性。


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当肝脏有炎症反应、出现结构变化时可导致肝功异常,造成血清转氨酶或胆红素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在肝细胞内,其浓度是血清中的3000~5000倍,所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肝损伤最敏感的指标,只要有升高就可认定有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严重者影响到胆红素代谢,可出现黄疸,肝细胞进一步损害可致肝衰竭,危及生命。




02



       肝纤维化:肝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炎性损伤的自我修复过程,有炎性损伤就有纤维化过程,这是必然的。各种炎症因素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的同时可活化星状细胞(HSC),使HSC出现表型改变,形成具有活性的增殖型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包括各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层黏连蛋白,导致肝纤维化。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形成机制中的中心环节。


肝纤维化只是一种病理现象,不是临床诊断。病理检查可见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有轻重不等的纤维组织增生,结构轻度紊乱,但正常的肝小叶结构基本没有被破坏。


肝纤维化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是完全可逆的一种病理改变。任何肝脏疾病都会出现肝纤维化,通常通过病因治疗可以改善或消除肝纤维化。


Laennec肝纤维化病理分期,F0无明确纤维化;F1为极轻微纤维化:无间隔或细间隔,汇管区扩大或轻度窦周纤维化;F2为轻度纤维化:偶见细间隔,有汇管区扩大或轻度窦周纤维化;F3为中度纤维化:中等量细间隔,甚至达不完全肝硬化(无明显的肝小叶破坏);F4即为肝硬化。


在一些医学文章中把英文“hepatic advanced fibrosis”翻译成“晚期肝纤维化”这是不正确的。Advance有“晚期;进展”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应是“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进展性肝纤维化”,因为临床上没有“晚期肝纤维化”的提法。如果硬说有“晚期肝纤维化”,那实际上就是Laennec病理分期中的F4,我们下面要说的肝硬化。




03



       肝硬化:是纤维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形成机制是一样的,两者之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过度纤维化,严重地破坏了肝脏的正常结构,就是肝硬化。


肝硬化既是病理诊断又是临床诊断。病理检查可见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大量的纤维组织分隔正常的肝小叶,导致肝小叶严重破坏,形成所谓的“假小叶”。假小叶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特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充斥于肝组织中,使肝脏质地变硬。


肝硬化时肝内静脉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使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正常肝静脉压力梯度为3~5mmHg,超过6mmHg即为门静脉高压症。肝静脉压力梯度6~10mmHg为轻度门静脉高压症,>10mmHg为显著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以门脉高压为特征表现,可出现脾大并脾亢、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肝硬化又分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当患者出现黄疸、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任一临床表现时都可认为患者为失代偿性肝硬化。


绝大部分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但有研究认为极少数肝硬化,肝组织可以重建,病理改变是可逆的。部分失代偿性肝硬化通过积极治疗可以转变为代偿性肝硬化,称为再代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硬化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1):2408-2418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12): 1309-1331

[3] Parola M , Pinzani M.  Liver fibrosis: Pathophysiology, pathogenetic targets and clinical issues,Mol Aspects Med, 2019;65:37-55.

[4] Aydın MM, Akçalı KC.Liver fibrosis.Turk J Gastroenterol. 2018 ;29:14-21

[5] 蒋丽琳, 沈剑波, 汤鸿, 等. 炎症性肝损伤的病理学鉴别诊断.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 34(11): 2278-2282

[6] 梁扩寰,著. 肝脏病学,2006年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汪明明

单位: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原济南传染病医院)



想了解更多肝病方面的知识,小编推荐这本→


限时优惠

更多医学著作
尽在肝胆相照商城
↓↓↓


添加小助手微信
了解更多
↓↓↓


END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肝癌在线
推动与建立肝癌多学科联合治疗体系并推广,打造成为肝病医生肝癌医学继续教育主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