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题材如何出彩获奖?

科技   2024-11-26 00:00   中国  


来源丨传媒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汪向阳

原标题丨普通题材如何出彩获奖?纪录片创作中的“平实”之道



前段时间,我拍摄的纪录片《青简社的日子》获得2023年度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优秀短纪录片。有人问,这个很普通的题材为什么能获奖?我想,就像农民劳作一样,除了辛劳,“种瓜有种瓜的经验,种豆有种豆的体会”。纪录片创作也无定规,所谓“无法之法,方为至法”,创作流程要尊重生活规律和自己的心灵。但不管怎样,我更多的是带着心中那份“平实”,走进青简社的生活,体悟青简社的日子,并贯穿于纪录片创作的情境中。

1
拍摄记录要平实

平实是一种境界,是纪录片创作者放平了自己的心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一种平实的理解记录下的真实情感。记录生活就是严格遵循生活的逻辑,客观自然地再现生活本身的各种内容。《青简社的日子》这部纪录片,就是从片中主人公“青简社”店主王汉龙的生活状态开始拍摄。纪录片讲述这位开旧书店的小伙子,怎样在日渐萎缩的市场行情中,艰难度日,努力生活。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王汉龙用他的经历和故事,向世人展示他的人生情怀和价值取向。

面对这样的一个题材,我们一开始就抱着“平实”的心态去拍摄,去挖掘“平实”背后的日子。我们始终把拍摄视角放在王汉龙过日子上,开始拍摄之前,我们曾多次走访王汉龙家里,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人生故事以及旧书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起起落落。但在开机之后,我们将创作转化为一种“平实”。用等候和平视的视角,尽量还原“青简社”在这个时代生存空间中的一种真实状态。所以拍摄时,我们尽量回避那些花里胡哨的推拉摇移和各种复杂的运动镜头画面,以固定机位、长焦镜头蹲守拍摄,跟着生活的节奏一步一步记录,让镜头更符合生活的流动性,呈现自然的生活场景,朴实再现画面内容的深刻,释放出电视镜头的艺术感染力。片中开始的一组静态画面,家庭生活场景的再现和“青简社”旧书店冷清的生意,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把王汉龙过日子和谈情怀的内心纠结呈现出来,让观众去思考,而平实的镜头语言,恰恰符合这部片子的画面语境。

2
塑造人物要平实

人物是纪录片经常出现的拍摄对象,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展现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塑造人物?在我看来,这是对电视编导的考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平实”为底色,用朴实真诚和原汁原味的言行来感染观众。我们拍摄的纪录片《血脉里的信仰》讲述了林翠娥老人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为一名党史“义务讲解员”的故事,一讲就是41年。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林翠娥因为红军的故事而改变、成长,最后也成为与故事中的他们一样有信仰的人。创作这部纪录片,总的基调就是“平实”,选取的素材内容也没有刻意去拔高,更避免使用那些华丽和浮夸的语言。在拍摄采访中,我们通过片中人物的真实话语、表情、动作,运用叙述手法,将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像林翠娥老人最后说:“我今年96岁了,讲红色故事能记多少,就讲多少,记不到就慢慢想,要把这些故事代代传下去”。这些朴实的话语一下子就抓住观众的心,并深深地为之感动。

拍摄人物纪录片,我们要反复琢磨人物,去探寻其人生中每一次至关重要的“平实”内容,并以此作为线索来传递我们的诉求。我想,要让纪录片具备“平实”的风格,创作者必须懂得朴实地尊重和反映生活,详细记录人物点点滴滴,展现出带有个性化色彩的鲜活内容。比如央视“吾家吾国”专栏,拍摄采访我国著名海洋地质专家汪品先院士及其妻子、我国著名孢粉学专家孙湘君时,就是从两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开始的。当记者问两位80岁高龄科学家一年365天有多少天到办公室,他俩回答道:“就是365天。”这把记者给愣住了。接着,拍摄就从365天的这一天开始……“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两位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生活,他们的生活就是工作,这些看似“平实”的生活素材,恰恰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内容。

拍纪录片的时候,我总是先从人物的陌生感入手拍摄。即便是拍熟悉的人,也要把他当作不熟悉的人来对待,让观众跟着拍摄视角,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了解。所谓的陌生感,就是把作为普通人的“他”那一面所不为人知的“平实”展现出来。如《改革先锋——谢高华》这部纪录片,其故事内容离不开“乌引工程”、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这些熟悉的材料很难出新意。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从谢高华从义乌调回衢县带回的三样东西说起: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信仰”,一大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和其他书籍,一对用了20多年的桌椅。这些“平实”物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好物证,观众可以感受到谢老是一位信仰坚定,善于学习又清贫为官的好干部,这样的“平实”内容才能打动人。

3
传递情怀要平实

纪录片作为传递情怀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平实质朴的叙述方式和视觉化的内容呈现,直观而深入地把主题思想传达给观众,这样的纪录片才不会使观众产生距离感。比如前几年我拍摄的《乡村教师》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反映山村老师扎根大山,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而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在接到拍摄任务之前,我们从报纸上得知这位老师大致的背景材料和人物细节后,把拍摄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定为:平凡之中见崇高,默默奉献见情怀。从这位老师平常琐碎的生活情境中,挖掘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大山的爱。后来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拍摄的,所以,就有了老师送孩子看病、给学生买这买那、和孩子们同吃同睡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把这位山村老师浓浓的爱意和朴实情怀充分表达了出来。

荷兰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曾说:“一个纪录片制作者要有直接参与、过问世界各种最根本问题的意识。”的确,纪录片记录真实,反映生活,但它记录的并非毫无意义的生活流程和琐碎事情,而是对现实片段的有意义组合。为此,我们在选题和创作过程中总是要求自己融入更多的思考,使作品具有时代性和价值情怀。在拍摄纪录片《寻找“杜立特”》时,我聚焦近十几年来衢州本土民间如何挖掘、保存、传承杜立特行动大营救的历史,通过9位普通人寻找“杜立特”那些不为人们所知的一面开始记录,延伸出人物背后的使命感。在这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用故事感染观众,以平淡显示真情,从不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些小事开始记录,思考人物,反复琢磨,逐步深入,不断调整创作思路和片子构架,折射出一个民族的脊梁,升华“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这一主题。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拍摄,不是简单的激情释放,而是在行进记录过程中调整自我心态后的释怀。在开机之后,创作者要将热情与激情转化为一种“平实”的心境去面对,用真实的情感换取观众的认同和回应,把价值评判权交给观众。总之,一部优秀的记录片常常取决于是否能充分而恰当地运用电视手段,还原真实、记录真实,发挥“平实”的创作手法,拍摄记录真实自然的镜头画面,塑造平凡中的不平凡,传播不显山露水的伟大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电视纪录片作品达到更为理想、完美的立体艺术效果。

▌作者汪向阳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联系我们


转载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投稿 请发y767593159@163.com采访编缉圈投稿须知


媒体人新闻业务交流群 加微信cfbjq3,注明姓名、职务、单位,身份核实后通过。


实用文章

全员提升式新闻业务培训

评奖高手是如何找到获奖选题的(完整版)

一大波很可能获奖的新闻选题来了!

职称申报 ,你的评审材料准备好了吗?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新闻部副主任竞聘报告

新闻部主任竞聘报告(2份)

新闻频道总监竞聘报告

总编室主任竞聘报告


往期经典回顾

台包括台长,统一基础工资标准3500元
速收藏!国务院机构简称名单来了
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短视频
夜班小编92后,一年内得了7个省新闻奖
“宣传部长”还是“宣传部部长”?很多人分不清,唯一的区别在这,千万别写错
国家规定“作出”“做出”“和”“及”等词的规范用法
90后拿了5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3个!


点击名片 关注星标我们





关注我们     点赞 转发 在看 留言 

采写圈
新闻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