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政治技术是阴影中的方圆拐角处的乾坤

财富   电视剧   2024-07-07 10:01   湖北  


《二号首长》任意一章节,请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目录索引

有话在说,请在公众号黄晓阳留言,共性话题我将专文探讨。


但中国政治史上所规定下的一切法制,有时往往有不严格遵守的,此亦是事实。

但严格说来,则此等事总属胡闹,不可为训。只因闹得不大,皇帝私下只封几个小官职,也不致有大影响。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些刻旧宰相即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

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迹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

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

如是再四商讨,始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

当时宋都开封,开封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又系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根据这一点看,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我们现在应该注意在它的一切较详密的制度上,却不必专在专制与民主的字眼上来争执。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

前面已经说了,墨敕斜封不是胡闹,而是政治,是谋略。可毕竟,这种政治超出了规则范围,是桌子底下的政治而不是桌子面上的政治。

政治这种东西,是一门艺术。外行看热闹,看到的是荒诞不经的笑话。内行看门道,看到的是阴影中的方圆,拐角处的乾坤。

若论程序,墨敕斜封,如果由中书省拟诏,皇帝画敕,门下省斜封,程序就对了。如果因而形成制度,就是一种政治手段。此事如果仅仅只是由皇帝自由掌握,就成了皇帝专权,随意执政,受杯葛,也是自然的。

可一旦成为制度,就是程式,就是规则,就变得硬梆梆冷冰冰,死板而教条,缺乏弹性,失了怀柔,政治也就没了韧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事儿就像男女接吻。墨敕斜封,更自由更情绪饱满,就像花前月下,一旦进入程式,就如同西式婚礼上互换戒指然后的例行公事。

这事提一提。现在说钱穆先生讲的这个典型的戏剧学校经典教材般的故事。

钱先生的书中说的是建德二年之事,不知是钱先生讲错了,还是校对错误,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建德的年号,只有建隆和乾德,他的第一个年号叫建隆,用了4年,第二个年号叫乾德,用了6年。建德倒像是两个年号的合称,但这很不规范。

钱先生讲这个故事,显然有他的目的,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我想讲的是,有关赵匡胤的故事,恐怕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直是我们被误导了。其实背后还有背后,故事中还有故事,那躲在背后的相,才是最高政治智慧。

先说黄袍加身。

显德七年,传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等仓促命赵匡胤领兵北征。兵至陈桥驿,赵普与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并以杏黄龙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然后回师开封,逼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登基称帝。

这事儿太有戏剧性了,戏剧到了几乎不可能的程度。

几百年后,还有一个可能黄袍加身的人,这个人是曾国藩。

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湘军天下无敌。此时,曾国藩若想推翻满清,几乎是手到擒来。据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是真的想学赵匡义,给哥哥来个黄袍加身,便四处联络。

这事儿还真不能怪曾国荃不自量力,毕竟事出有因。

早在曾国藩攻下安庆之后,胡林翼前往曾国藩在武昌的府邸,拜见上官。两人关系密切,公事谈完,自然要谈点私事。胡林翼便拿出一副对联,说是左宗棠游景德镇浮梁神鼎山所作,请曾国藩品评。

上联,神所依凭,将在德矣。下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此联暗合神鼎山之名,所谓将在德矣,指的是曾国藩,可能也包括左宗棠。大概也暗指满清的那些爷儿们公子哥儿们,无德无能。最最关键在于下联,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曾国藩一看就明白,这是湖南老乡左宗棠在投石问路,表示,曾公有德,可以问鼎。

左宗棠在试探曾国藩有没有称帝之心,若有,他左宗棠愿助一臂之力。也同时暗示,现在是问鼎的时候了,具体何时行动,只在曾公把握。

事后,曾国藩将联中似字改成未字,还给了胡林翼。

所有人理解,曾国藩是在向左宗棠表态,自己并无称帝之心。而我更以为,这个未字,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世事洞明,在形而上有相当的高度。

于当时的曾国藩而言,要推翻满清容易,但要坐稳这个江山,难。此时的曾国藩,手中所握是天下第一军,即湘军。但事实上,他能掌握的,仅仅只是湘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左宗棠和胡林翼手里。除了湘军,还有李鸿章掌握的淮军,也有满清掌握的八旗军。

就是曾国藩麾下,彭玉麟王闿运这些人,现在忠心,未来是否永远忠心,不能确定。

更何况,问鼎这种事,毕竟不是打一个太平天国,需要长时间周密筹划,而且会血流成河。天下大乱之后,最终问鼎的是谁,还真不一定。

世上事,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不变不等于明天不变,真正的高人,不是能看清眼前的人,而是能看明白未来大势的人。

替曾国藩证明未来不可为这一认知的人是袁世凯。

袁世凯做了八十几天皇帝,然后是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袁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甚至成了历史罪人。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和周公的桐叶封弟,还包括赵氏孤儿这一类故事,都不是真的。背后充满了政治阴谋和政治智慧。

联系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前因后果,极有可能,包括所谓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等仓促命赵匡胤领兵北征等,都有事先准备好的剧本。

若真如此,赵匡胤既是编剧之一,也是第一男主角,而且是一部苦情戏男主角。甚至赵匡胤回师开封,都是严格按照剧本。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甚至是更大的可能,赵匡义才是那个真正写剧本的人。赵匡胤当了第一男主角,还不自知。

如果这个剧本是赵匡胤写的,那么,这个剧本,有阴阳两个本子,阳本公开给了某些人,阴本始终藏在赵匡胤心中,后来才一点点亮出来。

也可能,剧本原就是赵匡义写的,赵匡胤也不知道全部。

原剧本,赵匡胤回到开封,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等人,联合禁军所有军官,一齐逼后周恭帝逊位。

历史上,尧帝舜帝禅让的故事,根本就不是真的。尧帝禅让的故事,可能是舜帝当了编剧,而大禹抄袭了舜帝的剧本。当然,也根本没有舜帝和大禹编写的剧本,只不过替他们写历史的人,重编了他们的历史,变成了剧本。

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禅让的剧本被一再抄袭,王莽、赵匡胤和曹操,都是抄袭者。

名义上,赵匡胤这个皇帝,是后周恭帝禅让的,实际上,是宰相范质、王溥和魏仁浦等人按剧本演戏,逼的,或者说,这些人是被赵氏兄弟在剧本中早已经算计的。所以,这些人仍然身居高位,甚至权势更大。

一种可能,赵匡胤是按照自己编写的剧本演戏,表面上,他要演阳本,暗地里,他准备的是阴本。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是按照赵匡义的剧本在演戏,演的本就不是自己,而是赵匡义设计的角色。

无论如何,接下来,剧本的逻辑走向要改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夺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人的权。怎么夺?这些人大权在握,硬来的话,肯定翻车。

扮苦情戏,玩釜底抽薪。

对赵匡胤的皇位影响最大的,还是三个宰相,即三个主要参与的编剧。至于其他人,只是编剧班子成员,所有人都看三个主编剧的眼色,包括赵匡胤本人,也要按照他们的指令演戏。

如果这三个人不除掉,赵匡胤这个皇帝恐怕坐不稳。

然而,若是迅速动手除掉这三个人,他的皇位会更不稳。说不定他还没动手,人家先把他给废了。

与这些掌握朝政的文人相比,更不能让三位宰相放心的是军人,也就是那些手握重兵之权的禁军将领。

对这些人不放心,其实也是对赵匡胤不放心。赵匡胤自己也对这些禁军将领不放心,他因这些些人而获帝位,自然清楚,今天这些禁军将领和自己关系还算密切,说不定哪一天就和自己一样,有机会和三大编剧暗中一商量,就能黄袍加身。

不仅赵匡胤为此忧心如焚,还有两个人,同样忧心如焚,一个是赵匡胤的同胞弟弟赵匡义。另一个是赵匡胤的重要谋士赵普。陈桥黄袍加身事件,这两个人是男二号和男三号。

两人数次向赵匡胤建议,要尽快将三个宰相和那些禁军将领解决掉,不然会出大麻烦。

于是,又一场极其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杯酒释兵权。

后世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觉得这实在太戏剧化了。皇帝一句话,众多高级将领便自动交出了兵权,可能吗?

逻辑上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年,蒋介石先生黄袍加身,想让桂系军阀李宗仁、滇系军阀龙云、奉系军阀张学良、晋系军阀阎锡山、粤系军阀陈济棠、川系军阀刘湘刘文辉等人交出兵权,那可是历时十几年,手段用尽,结果也没有全释兵权。

有关赵匡胤的历史记载,充满了戏剧性,有一个极大的原因,他是宋太祖,而不是宋太宗。宋太宗是他的弟弟赵匡义,两人的名字读音太相近了,所以,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有一点可以确定,赵匡胤并没有像前朝皇帝刘邦一样赶尽杀绝,也根本不可能如此。别说他真的动手,就算是动一动脑子,那些人就可能联合起来。所以,他只有一种办法,联合三位宰相,先夺了那些人的兵权。

三位宰相其实和赵匡胤有一致的想法,更大的可能,夺兵权也是赵匡胤和这三位大编剧共同编好的戏码,只不过,赵匡胤加这三个大编剧,各有各的后招。

结果,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不到两年,突然有一天,赵匡胤宣布,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把三位宰相给削了。

此时,兵权掌握在赵匡义手里,三位宰相位虽高,却只有行政权没有兵权。他们若是敢说半个不字,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对于赵匡胤降他们的职,他们表面上还要三呼万岁,皇上圣明,老臣早就不愿尸位素餐,想让贤了。

命令一下,当天,三位宰相就赴了新职。

于是,出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一幕,皇帝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才能有效。现在,宰相被去职,没有人副署了。

当了五年多皇帝的赵匡胤,仍然不知道“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只有两种可能,一,赵匡胤是个糊涂蛋,人家五年读一个医学本科,他五年竟然没有搞明白“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二,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当皇帝只要会在诏书上画敕就可以了,天下没有比当皇帝更容易的职业。

如果说,赵匡胤真是一个糊涂皇帝,对复杂的官名官职以及组织程序不清楚的话,那么,他所任命的新宰相赵普,是不是应该清楚?

赵普出生于官宦世家,不仅是官二代,而且是官四代官五代,其曾祖父唐末时任三河县令,祖父任澶州司马,父亲在五代时任相州司马。

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用兵淮南,禁军将军赵匡胤攻下滁州,宰相范质奏请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赵普和赵匡胤初次相见于滁州,两人一见如故。范质是赵普的伯乐。

显德四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次年又改领忠武军节度使,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成为重要谋臣。

六年前,赵匡胤登基后,提拔的幕府名单中,赵普位列第二,担任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显然,此时的赵匡胤手里,已经有了两个剧本。一个,是范质等三大编剧担纲的原剧本。一是赵普和赵匡义暗中修改的新剧本。

这个新剧本,就是杯酒释兵权之后,由赵匡义负责控制禁军,由赵普担任谏议大夫和枢密直学士。

谏议大夫只是一名谏官,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官,言官。职责只有一个,风闻言事。简单地解释,只管说话,不需要负责任。枢密直学士,也是一个小官。

这样两个官,三大编剧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依了。但正因为这两个职位,让赵普完全熟悉了整个行政体系的全部程序。

不仅如此,建隆元年八月,赵匡胤御驾亲征叛乱的二李,赵普随征。记军功的时候,赵普虽然没有尺寸之功,笔却掌握在赵匡胤手里,他随便几笔,就给赵普捞到了大军功,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这已经是副部级了,并且是两个关键部的副部长。

把赵普提到如此重要的职位,三大编剧还没有警惕?这可是官场的三大老麻雀,这点警惕心都没有?是不是太不懂权术了?

不是。在他们的剧本里,接下来要解决所有军事将领。这事儿由三大编剧完成不了。由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完成,也还有些勉为其难,需要有其他人,包括并没有打过仗,只当谋士的赵普。

这场戏,还是三大编剧的剧本。而赵匡胤已经对相关人物的未来,进行了新的安排。
解决兵权之后,赵普的功劳就大了。此时,赵匡胤就算不提,三大编剧也不得不考虑,要给赵普加一加担子。

赵匡胤于是说,实权嘛,就别给了,加几个虚衔吧。比如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使等。办公室给他空着,他想去上班,就去一下,不想去,你们也别指望他了。

三大编剧心想,这个赵匡胤,真是个草包。

真草包吗?那是因为狼没有露出牙齿。建隆三年,赵匡胤将獠牙露出来了,升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此事是水到渠成,三大编剧毫无办法。

自此,赵普掌握了枢密权和监察权。自然对宰相府的事务门儿清了。

乾德元年,赵匡胤用赵普罢去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以文臣取代武职。对于削罢兵权一事,算是尘埃落定了,因此着手解决相权。

有了前面如此周密的准备,以及掌握监察权的经历,赵普会不知道诏敕需要宰相副署的程序?如果不知道,他行使监察权岂不是胡来?他这个御史大夫是怎么当的?枢密使也是学着赵匡胤,只会画圈?

这自然只是钱先生的逻辑,而不是客观逻辑。

可见,赵匡胤控制权力,演戏是很重要一个手段。而且,他演戏很高明,一直是扮弱势,用以麻痹对手。

陈桥兵变是扮弱势,杯酒释兵权是扮弱势,罢相而不知程序,同样是扮弱势。

有人或许会说,前两次,赵匡胤演戏扮弱势,似可理解。罢相这次,他有必要吗?这对他的名声有不利影响吧?至少后世的钱穆等人心目中,赵匡胤似乎是个甩手皇帝,一个糊涂皇帝,不干事皇帝。

其实,赵匡胤演这场戏,大有好处。

他释兵权前后用了两三年时间,接着就释相权。这个节奏太快了,操之过急。可不急又不行,一是怕这些人明白了自己的意图,起而攻之,二是情势使然,他之所以能轻易得到皇位,说明前朝已经烂了,他接过的是烂摊子。这个烂摊子不加以改正,还会继续烂下去,很可能无法收拾。

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当然可以大刀阔斧,动外科手术,将烂掉的肉剜掉。问题在于,动外科手术需要华佗,他对自己是不是华佗,信心不足。就算是华佗,对有些病变也是无能为力的,比如癌症。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嘛,他剜烂肉时使多大的力,烂肉就会给他多大的反作用力。怎样消除反作用力的损害,是他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于赵匡胤而言,最好的办法,恶人让别人去做,他负责演戏装糊涂。

那些被他搞掉的人,都会觉得,赵匡胤这个人,就是一个无能之辈,当皇帝,是被别人胁迫的,释兵权,也是受人胁迫,而现在罢相,同样是受人胁迫。何必同这种人一般见识?让他闹去吧,这样胡闹,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他会把自己玩残的。

等到了那一天,就该着自己出来收拾残局了。

不是有一句话说,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吗?

且慢,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赵匡胤可不是一般的影帝,而是超级影帝,他一生只演一部戏,而这部戏的每一场,看似都是别人当编剧,实际上,他才是最权威的那个编剧。

显然,赵匡胤玩的这一套,在于他谙熟于制度,玩弄制度于股掌,绝对不是钱穆先生所说,他不知道有这样的制度。
二号首长目录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六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点击进入:深圳斗牛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




黄晓阳
地球就是一大村,世界只有两个人。想做就做,不然就老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