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Wiley Griffiths,这位在本世纪诸多重大航运交易中大放异彩的投资银行家,如今却身处一个冷清的航运资本市场。面对长期的交易停滞,他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其他交通领域。尽管如此,他的航运情结依然深厚,对航运业的未来抱有坚定信念。其一贯对行业的执着,正昭示着一种“持久战”思维:在等待航运资本市场复苏的漫长过程中,Wiley Griffiths不动声色地累积着人脉和财富,为下一次机会做好万全准备。
如今的航运资本市场与过往的繁荣景象已大相径庭。自2015年夏季以来,纽约市场上几乎没有新的航运IPO出现,仅有以色列航运公司ZIM在2021年初破局上市,而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航运交易在2023年也创下了九年来的低点。过往的繁荣景象似乎成了一种遥远的回忆——曾几何时,Griffiths和他的团队主导了Teekay、Scorpio Tankers、Nordic American Tankers和Costamare等航运巨头的股权交易。但今天,这些大手笔的交易已难再现。运费市场的整体强势使得船东资金充裕,无需依赖股权融资,而即便是纽约上市的航运公司,其股票也多以净资产大幅折让的价格交易,令潜在的资本市场融资机会黯然失色。
Griffiths深知,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并非无解的僵局,而是一个正在酝酿机会的调整期。他的乐观态度源于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长远布局的执着。在纽约航运论坛上,他谈到自己如何在资本市场低迷时拓宽视野,向航空和铁路等行业拓展业务。
“这是一场耐力的比赛,”他坦言道,“我们依然在和一些优秀的航运企业家与领导者保持密切沟通。这不仅是‘如果’会有交易,而是‘何时’会有交易。”
在Griffiths的眼中,当前的航运业正在经历一场去繁化简的整合。许多小规模的航运公司正被并入更大的企业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少数几家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可投资”市场。这种整合并购带来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曾经庞杂的船东群体被压缩成了几大主要公司。Star Bulk、Costamare等公司通过整合行为已在干散货、集装箱等航运领域站稳脚跟。Griffiths对此乐观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航运市场的投资流动性将更高。大公司带来的市场稳定性,能让投资者不再担忧退出的困难。”
Griffiths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航运交易中,还延伸到摩根士丹利为希腊船东等高净值客户群体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他提到:“过去25年,我们在财富管理领域构建了强大的业务,而这部分业务正是我们稳定的‘压舱石’。” 尽管船东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有所减少,但他们依然把大量资产托管在摩根士丹利。
与此同时,Griffiths对于私募基金在航运行业的布局抱有特别关注。以LNG领域为例,诸如Stone Peak Capital对Teekay LNG的收购、BlackRock投资于GasLog等。这些私募基金在入股后往往会择机退出,这为未来的IPO市场带来了潜在机会。Griffiths预测:“这类私募基金最终会选择出售股份或上市来实现退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运输领域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其稳健的现金流和持续的需求。未来,或许我们会看到一批此类公司的IPO。”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Griffiths认为美国整体IPO市场的复苏为航运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美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两年的IPO冻结,但自去年春天开始,市场逐渐回暖。他表示:“IPO市场的重开虽然艰难,但也标志着资本市场的活力正在恢复。尽管利率较高,但投资者逐渐接受了这一新常态,重新注入了信心。”Griffiths认为,这一变化无疑会影响到航运市场,尤其是那些通过私募股权融资的公司,将在市场条件适当时选择上市。
在经历多年市场寒冬的情况下,Griffiths不仅仅停留在等待。他在积极谋求多样化业务,将航运、铁路、航空等领域的资源汇集在一起。这种广泛的布局让他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游刃有余,同时也保持着对航运业的关注。他的投资策略不仅是基于眼前的交易机会,更是对长远利益的精密规划。对他来说,航运资本市场的波动只是“长久布局”的一部分。摩根士丹利在航运财富管理、行业咨询和投行服务上的长久耕耘,为其在寒冬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Griffiths的“持久战”不仅仅是一种生存之道,更是一种前瞻的战略布局。
或许对于Griffiths来说,未来几年航运资本市场的复苏只是时间问题。在那个“适当的时机”到来之前,他将继续稳扎稳打,将航运交易、财富管理与市场机遇紧密结合,静待下一波航运资本市场的春天。他坚信,这场“持久战”终将迎来回报,而他将站在市场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