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梦幻世界。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的师生们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甘肃之旅,那深深烙印在甘凉大地的印记,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缓缓在我们眼前展开。此次海淀实验中学的甘肃之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游,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同学们在这片甘凉的土地上,亲身体验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每一步都充满了新奇与挑战,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去记录下这一个个珍贵的瞬间。
祁连雪影连天际
瀚海波涛接大荒
10月29日,同学们来到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从那巍峨的嘉峪关门开始,那沧桑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讲述着古时的烽火狼烟与边关豪情。在嘉峪关门下,同学们感受到了祖国边疆的雄伟与庄严。在嘉峪关城墙上,不仅可以远眺祁连雪山,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辽阔,还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才华。
夕阳西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色的余晖洒在沙漠上,大漠上的两座山间,夕阳跃跃欲试,仿佛要跳入沙漠里,碎成金黄色的诗,给我们讲述这片古老土地的传奇故事。
敦煌壮士抱戈泣
四面胡笳声转急
10月31日,同学们来到了敦煌。来到敦煌研学在这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研学之旅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力量。
首先同学们来到了初进博物馆就被整面墙的《华戎交会的都市》的精美石雕而震撼住。惟妙惟肖的唐彩绘陶镇墓兽、敦煌汉简、精美的藏经洞刺绣、精细的明铜佛造像……每一件文物好似在与我们无声地对话,诉说着敦煌曾经的辉煌历史。
傍晚我们前往观看《又见敦煌》的大型实景表演,场景振奋人心,讲述着一个个“敦煌故事”。这是一场流动的演绎方式,在9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步行穿过几个不同形态的主题空间,《又见敦煌》用这样的形式。这部剧全程总共换了四次剧场,从演员亮相、藏经洞的传奇故事到小剧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敦煌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张议潮、敦煌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樊锦诗……)中的各类历史人物史诗,最终在大剧场内井喷式重叠。借敦煌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地位,把敦煌承载的昌盛的千年中华文明,传递到全世界。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1月1日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同学们乘车前往阳关,阳关西汉时设置,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的门户,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在此我们观看了馆内陈列的文物,了解关口的防御与古时的军事武器。穿梭历史时空,由扮演古人的工作人员带领体验古时在繁荣的交通要道出关时所需的程序。
阳关和玉门关,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关隘,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阳关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阳关见证了无数的商队、使者、军队和旅行者的往来。站在阳关之上,我仿佛能听到古丝绸之路上繁忙的驼铃声和人们交流的声音。
千载沧桑留胜迹
壁画飞天映碧空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踏入158窟,一眼放去西壁佛坛上的释迦牟尼佛塑像,全长15.8米,头部长约3米,十分震撼人心。支颊侧卧,螺髻规整,面部丰满,神情安祥,微含笑意,不禁感叹于古人的高超雕刻技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传承的喜爱,对于祖国的文化自信。
莫高窟在历史的过往中保持着一贯的沉默,像尘埃一样,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显现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荒漠之中一弯镜
亘古奇观天地间
鸣沙山月牙泉,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既然来到了鸣沙山,当然要亲自爬一爬。 沿着鸣沙山的坡道一步步向上攀登,仿佛是在攀登自己内心的高峰。鸣沙山,是一个神秘而又浪漫的地方,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在鸣沙山的沙丘上,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微小,同时也会感受到沙漠的宽广与辽阔。
海实学子们在嘉峪关门下,感受到了祖国边疆的雄伟与庄严;在敦煌莫高窟前,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与神奇;在月牙泉畔,体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未来,海实学子们将继续怀揣着这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探索的热情,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段研学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永远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不断成长。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甘肃之行,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是海实学子对祖国大地深深的热爱与敬意。
拓展阅读
中国梦 · 航天情丨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班”甘肃践行活动之一:丹霞初遇
撰稿:九年级(2)班 左淑瓛 王佳琳
摄影:袁浩 九年级(2)班
审核:王文彬 刘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