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大热,12家药企进入
健康
2024-11-08 20:30
湖北
合成生物学赛道很热,引发不少传统医药企业纷纷入局,包括国药、华润、科伦、四环等12家。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合成生物物质的研究进展很快。中国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呈现增长趋势,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67亿元,2023年约为82亿元,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5亿元。虽然市场规模不大,但短短两三年时间,至少已经有90家企业涉足该领域,有不少是传统医药企业,具体包括技术平台供应商、生物合成服务CXO以及转型企业,这些企业布局在蛋白质合成、医美美妆、食品日化、新型材料等多个方向,围绕酶、蛋白质、基因等关键词展开。研发先行,有助于产业的推进。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老牌的合成生物研究机构之外,笔者梳理发现,2023、2024年,至少有6家合成生物研究机构成立了。合成生物学赛道大热,引来了不少医药企业的投资介入,赛柏蓝会议中心梳理发现,自2022年起,至少有9家国内医药企业在介入。国药集团中国国际医药卫生有限公司2023 年 11 月与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国药微元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股 51%和 49%。该合资公司将致力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首个项目是阿洛酮糖的生产与研发。当年 5 月,国药集团与秦皇岛市政府签订《国药集团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合作协议》,拟投资 30 亿元建设年产量可达 40 万吨的阿洛酮糖生产制造项目。华润双鹤2022 年斥资 5 亿元并购了神舟生物科技,并将其作为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基地。神舟生物是世界第二大辅酶 Q10 原料供应商,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 30%。2023 年还成立了合成生物研究院,作为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平台。石药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石药圣雪与恒鲁生物,于2023年9月共同出资 6000 万元成立了石家庄恒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旨在成为母乳低聚糖(HMO)及其他生物合成产品的生产中心。科伦集团在上海成立了研究院,2024 年上半年该院完成了化妆品活性原料 RCB112 角鲨烷、饲料添加剂 RCB114 肌醇、保健品原料 RCB108 褪黑素等产品的菌种构建和小试发酵及提取工艺的优化,部分产品已在川宁进行试生产。科伦旗下的疆宁生物已开展合成生物学相关业务,正在生产红没药醇、5 - 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肌醇、角鲨烷、依克多因等产品。四环医药与全球第三家、国内第一家具备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合成生物学独角兽企业蓝晶微生物成立晶颜生物,联合开发包括 PHA 微球及基于生物制造的再生医学材料。中美华东与地方政府、大学组建了“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于营养与医药化学品、医美生物、生物材料及健康代糖品四大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研究。还投资了芜湖华仁科技成为控股股东。华仁科技主要从事核苷亚磷酰胺单体、核苷与核苷酸及其修饰物、杂环及糖类化合物、新一代抗病毒类药物中间体的开发、生产与销售。贝达药业投资了华昊中天,具体投资金额不详。华昊中天是一家合成生物公司,该公司核心产品优替德隆注射液是全球唯一由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并获批的化疗创新药,也是中国近二十年来首个自主研发的 1 类化疗创新药,于 2021 年获批上市。百洋医药作为华昊中天在港交所上市的基石投资者,认购了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1400 万元左右,按当时汇率计算)的股份,参与到合成生物学医药企业的投资。翰宇药业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理工达成三方协议,共建 “合成生物学与多肽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镇痛等多肽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展合作。浙江震元2022 年成立震元生物公司,专门负责合成生物领域相关业务的开展。2024年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 8 亿元,其中震元生物上虞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 5.87 亿元,拟使用募资 3.75 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 2400 吨组氨酸、1000 吨左旋多巴和 1000 吨酪氨酸等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能力。震元生物规划采用基于合成生物技术的生物发酵法生产生命营养品,产品包括氨基酸、抗氧化剂、健康糖类、功能性脂肪酸等,预计 2024 年下半年可逐步投产。富祥药业已建成 1200 吨微生物蛋白生产线,并且年产 20 万吨微生物蛋白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正在建设中。控股子公司江西富祥生物还收到政府补助资金 3540 万元。创健医疗2024年新增投资 4000 万元,建设常州市蛋白智造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医疗器械原料进行研究与开发,并计划对重组胶原蛋白、重组丝素蛋白等合成生物材料开展进一步的基础和应用研发及产业化。传统医药企业介入到合成生物赛道,笔者答为还有几个难点需要突破,这些痛点就是机会点,比如:选品难题,需评估市场空间、需求刚性以及合成生成的难度等;工艺放大难题,产物结构越复杂,代谢通路优化和分离纯化的难度呈指数级提升,导致项目耗时和成本大幅增加。底盘细胞应用难题,目前使用的底盘细胞主要是原核细胞,难以合成复杂的生物分子,而真核反应系统的性能还难以满足需求。生物大分子合成进展缓慢难题,大分子的步骤复杂、难度大,尽管在胶原蛋白等方面有一定进展,但产品所含分子结构与人体原生的仍有差异,距离理想的合成效果还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