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一直以来在项目、资金、政策上都为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2月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介绍。
2023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主管部门深入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刘登峰表示,同时,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50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
在具体部署方面,刘登峰重点介绍了三方面的情况。首先,在纵向上,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主管部门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区域科技发展互助机制,在管理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第二,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其中,“1+2”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局、国家疾控局。再“+2”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两个科技管理专业机构,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发展中心。“+3”就是三个国家级的医学科研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再“+X”包括广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以及相关的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产研学全链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全新政策环境和管理生态。
第三,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刘登峰表示,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方面,在提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创新发展、保障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同时,还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介绍了医疗机构为医智融合、医工结合搭建平台的情况。她表示,医院每天都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患者,无论是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的诊疗,临床上都有一些尚未满足的问题需要解决。从临床问题出发,协和医院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临床研究,把临床研究的结果再反哺临床,目的就是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院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近年,致力于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平台。医院还在全国建立了协作网和质控平台,来打造高效、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的联合,开展临床研究。张抒扬透露:“目前,我们与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比如,国产ECMO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并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此外,主管部门在引导和支持药品生产供应方面,注重临床用药需求评估,通过制定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强化部门间药物政策协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药政司副司长王雪涛表示,主管部门引导支持药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临床急需适宜的药品需求。
首先,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王雪涛指出,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5批共144个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已有32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有16个是罕见病用药。
其次,提升仿制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内药品专利情况及临床供应短缺、研发生产动力不足的药品进行梳理遴选和论证,先后制定发布三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共89个品种。
最后,完善鼓励研发药物政策。王雪涛强调,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以上清单和目录中的品种,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更好地引导企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申报。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在会上介绍,近年,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医疗装备,特别是高端医疗装备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牵头整合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已经形成推进医疗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比如,目前,联影已经有超过3万台CT、磁共振、分子影像(PET/CT等)等软硬件系统,服务于全球近80个国家14000多个医疗机构。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表示,医药关系民生健康,对于医药企业而言,加快自主创新,解决未获满足的临床需要,既是一份责任,也是全行业共同目标。近年,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比如,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以恒瑞为例,这几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占销售比重的20%以上。同时,还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加速创新药临床转化,共同推动创新药研发和上市。